孫 斌,田文廣,楊兆彪,楊敏芳,李存磊
(1.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河北 廊坊 065007;2.中國礦業大學 煤層氣資源與成藏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蘇 徐州 221008)
中國西南地區(主要包括川南、滇東和黔西)煤炭和煤層氣資源豐富,煤層氣地質資源量接近4.2 萬億m3以上,其中,貴州為3.15 萬億m3,云南為0.5 萬億m3,四川為0.6 萬億m3,約占全國煤層氣地質資源量的12%,是我國未來重點發展的煤層氣產業化后備基地。近5 年來,楊梅參1 井、川高參1 井、文1-2 井等一些日產量在5 000 m3以上的高產井接連刷新本區域最高日產量[1-3],昭示著該區域有著廣闊的煤層氣勘探開發前景。其中,川南-滇黔北探區是中石油的重要煤層氣探區,川南筠連區塊已建成了2.58 億m3產能,年產量1 億m3以上。為保證煤層氣“增儲上產”,下一步需在其外圍滇東北和黔西北尋找煤層氣有利區,為后期煤層氣開發工程部署提供依據。然而,該區構造背景復雜,煤層層數多,煤體結構復雜,含氣系統疊置,與已經取得開發成果的華北沁水盆地成藏條件截然不同[4-8]。同時,該地區部分區域,如威信–鎮雄–赫章一帶,地質評價程度較低,煤層氣基本地質條件及資源條件認識不清,無法為后期煤層氣勘探開發提供技術支持。
為此,筆者對該區煤層氣地質條件、富集規律及其地質控制因素調查研究,構建“多層次模糊數學+關鍵指標方法”,進行多層合采有利區優選,以期為研究區后續工程部署提供依據。
研究區大部分位于滇東,少部分位于黔西北,由眾多中小型向斜組成,包括鎮雄–赫章、威信–敘永和塘壩3 個區塊,其中,鎮雄–赫章區塊主要包括可樂向斜、牛場以古向斜和鎮雄向斜,威信–敘永區塊包括新莊–洛旺–彝良向斜和石坎–馬河向斜,塘壩區塊包括廟壩向斜、兩河向斜和鹽津向斜。斷層主要以NE 向為主,NW 向次之,發育正斷層、逆斷層和平移斷層(圖1)。

圖1 研究區構造與沉積相Fig.1 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facies map of the study area
晚二疊世研究區大致以赫章–馬河–威信為界,上二疊統煤系在西部為宣威組(P3x),下段發育河流相,上段發育泛濫平原–三角洲沉積體系;東部逐漸過渡為龍潭組(P3l)–長興組(P3c),主要發育潟湖–潮坪和三角洲相(圖2)[9-10]。因此,造成研究區不同地帶含煤地層發育特征具有較大差異,主力煤層主要位于龍潭組上部或宣威組中上部,長興組僅研究區中部含少量煤層,東部由于是淺海相兼有潟湖相,覆水很深,幾乎沒有煤(圖2)。研究區C5(M11)煤層形成于最大海泛面處,具有厚度大、分布廣的特征[11-12]。研究區煤系厚度總體表現出,由南向北,由東向西減薄的趨勢,這與滇東黔西地區受東南方向海侵密切相關(圖1)。煤層層數同樣由南向北,由東向西,煤層層數減少。

圖2 滇黔北探區可樂向斜連井剖面Fig.2 Profile of Kele syncline wells in northern Yunnan-Guizhou exploration area
基于709 個原煤樣品統計結果,主力煤層灰分質量分數介于12.72%~41.93%,平均27.73%,屬于中灰煤。處于陸相聚煤區的廟壩向斜,洛旺向斜,可樂向斜的輔處探區,主力煤層灰分質量分數一般在30%以上,為高灰煤;東部的新莊、鎮雄等向斜,主煤層灰分質量分數一般低于30%。主力煤層鏡質體最大反射率(Rmax)介于1.88%~3.64%,主要為貧煤–無煙煤。其中,可樂、鎮雄、牛場–以古、廟壩、新莊等向斜煤級較高,Rmax>2.5%,主要為無煙煤;其余向斜主要為貧煤。
以往煤層氣有利區優選往往指標多而復雜,實際的可操作性較差[13-14]。吳財芳等[15]在分析我國煤層氣地質選區發展歷程及現狀的基礎上,針對滇東黔西地區多煤層、高地應力和構造復雜等地質特點,從資源–地質–工程–經濟等方面優選了選區關鍵指標和參考指標,構建了適合滇東黔西地區的煤層氣地質選區指標體系,總體具有“層次結構+遞階優選”“關鍵要素+一票否決”“參考指標+輔助評價”的特點。借鑒其主要思想,針對研究區處于煤層氣勘探開發初期的特征,建立基于層次遞階優選的“多層次模糊數學+關鍵指標法”的薄煤層多層合采有利區優選方法:基于層次遞階優選關鍵指標,增強方法的可操作性;總結前人經驗,建立合采系數,評價合采效果;利用最小–最大規范化方法,放大儲層特征的差異性;利用多層次模糊數學,賦予儲層評價的科學性。
煤層氣勘探開發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獲取商業性氣流,開采條件與地質條件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15]。以NB/T10013?2014《煤層氣地質選區評價方法》為依據,建立層次遞階結構模型,并得到煤層氣選區評價參數及參考權重賦值(圖3)。

圖3 煤層氣選區綜合評價層次結構模型及權重賦值(NB/T 10013?2014《煤層氣地質選區評價方法》)Fig.3 Hierarchical structure model and weight assignment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BM area selection (NB/T 10013?2014 The procedure and method of coalbed methane play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從圖3 的參數權重可以看出,含氣量、滲透率、煤體結構、主力煤層凈總厚度的權重較高,其余指標權重較低。含氣量是計算煤層氣資源儲量的重要基礎數據,與煤層埋深、構造、水文地質條件、鏡質組含量、灰分、含氣飽和度、臨儲比、煤層與圍巖的關系有關;煤體結構反映了儲層孔隙–裂隙系統及可改造性,與構造、有效地應力有關。主力煤層凈總厚度是資源指標,反映了煤層分布面積、煤層埋深變化、臨儲比的特征。這三個權重較高的要素之間盡管互有聯系,但卻無法相互替代。由于研究區為煤層氣勘探開發初期階段,真正進行煤層氣勘探開發的試驗評價井較少,大多數為煤田勘探孔,滲透率參數獲取困難,于是僅提取這3 個權重較高的要素作為關鍵指標,進行有利區優選,其中,將主力煤層總凈厚度進一步量化為符合多煤層區多層合采的“合采系數”。
1) 合采系數
西南多煤層較為發育,單煤層普遍較薄,一般在2 m 左右,其特點決定了單獨開發一層煤層,資源性和經濟性均不高,多層合采是本區煤層氣開發的最佳選擇[16]。秦勇等[17]總結了黔西–滇東地區煤層氣合采產層組設計與排采管控措施,得出產層組合最大跨度不超過60 m 的結論。同時,畢彩芹等[2,14]以川高參1 井的成功經驗得出壓裂層位總厚度在5 m 以上最佳。為此,本文以主力煤層為中心煤層,匯總向上或向下擴展60 m 范圍內可采煤層總層厚H,定義合采系數C為:

根據滇東黔西實際開發經驗,在60 m 跨度內合采煤層至少達到5 m 以上,合采效果一般較好[18]。為此,合采系數C以0.08 為界限,大于0.08 定義為好,小于0.08 定義為差,即理想的跨度內合采煤層厚度越厚越好。
2) 煤體結構
煤體結構是影響煤層氣壓裂改造的重要因素,碎裂煤和原生結構煤易于改造,而構造煤改造難度較大;在排采過程中,煤體結構越破碎,煤粉產出越多,裂縫閉合越嚴重、且易造成排采通道的堵塞。煤體結構可分為原生結構煤、碎裂煤、碎粒–糜棱煤3 類,其中,碎粒–糜棱煤不利于進行煤層氣勘探開發。結合煤心照片、構造活動強度以及煤體特征,參考煤體結構劃分標準(GB/T 30050?2013)對研究區煤體結構進行劃分。分析研究區煤體結構與測井曲線交會關系發現,隨著煤體結構破壞程度的升高,煤層越容易擴徑、自然伽馬越高,而對于超過一定厚度(H>1.5 m)的碎粒–糜棱煤,自然伽馬保持低值不變,井徑增大,與前人認識相同[19-21]。據此建立針對研究區的煤體結構判識典型測井圖(圖4),并進一步進行了量化:

圖4 研究區煤體結構測井判識模板Fig.4 Logging identification template of coal structure in the study area

式中:G為煤體結構判識指數;CAL 為橫向井徑,cm;GR 為自然伽馬,API;ln(LLD)為深側向電阻率的對數。其中,原生結構煤(G>5);碎裂煤(4≤G≤5);碎粒–糜棱煤(G<4)。碎粒–糜棱煤往往難以采用傳統的水力壓裂方式改造,目前儲層評價中,碎粒–糜棱煤為最差儲層。
3)含氣量
煤層含氣量是確定煤層氣資源量和采收率必不可少的參數。根據楊兆彪等[22]對黔西–滇東地區煤層氣多層合采的研究認識以及DZ/T 0216?2017《煤層氣資源/儲量規范》,將煤層含氣量8 m3/t 作為Ⅱ和Ⅲ類煤儲集層的含氣量分界值;12 m3/t 作為Ⅰ和Ⅱ類煤儲集層含氣量分界值,含氣飽和度一般可達60%~100%。
儲層綜合評價關鍵在于建立參數評價體系及確定參數權重[22-23]。以煤體結構判識指數、含氣量、合采系數作為關鍵指標(圖3),通過變異系數加權方法設定各參數權重,綜合評價儲層屬性,建立適合于研究區的儲層評價參數體系(表1)。為了提高賦權方法的科學性,本文基于95 口評價井及勘探孔關鍵指標數據,通過求取各參數的變異系數,進而確定儲層評價過程中每個參數的權重。

表1 煤層氣勘探階段有利區評價參數Table 1 Evaluation parameters of favorable areas in CBM exploration stage
按照如下步驟來完成儲層綜合評價:
(1) 選定儲層評價涉及的地質參數,構建相關參數綜合評價體系。
(2) 采用最小–最大規范化方法,對每個參數進行歸一化處理,如下:

主要是為了數據處理方便提出來的,把數據映射到0~1 范圍之內處理,更加便捷快速;把有量綱表達式變成無量綱表達式,便于不同單位或量級的指標能夠進行比較和加權。
將數據歸一化到(a,b]區間范圍的方法:首先找到樣本數據Y的最小值Ymin與最大值Ymax,計算系數為k,最終得到歸一化到(a,b]區間的數據Ynor。

(3) 計算每個參數的賦值情況,見表1;并對層次遞階結構模型得出的各參數權重進行處理,得到各參數權重。
(4) 通過模糊數學評價模型對煤層氣勘探潛力指數(Fj)進行評價,Fj越高表示煤層氣勘探潛力越大[10]。評價參數xij乘上權重Wi得到Fj,Fj即為各參數運算后獲得加權的得分即為儲層評分結果:

1) 合采系數
研究區煤系厚度一般在150 m 左右,其中,可樂向斜、牛場–以古向斜和鎮雄向斜煤系較厚在200 m 左右。總體表現出,由南向北,由東向西減薄的趨勢,其中在研究區的西部邊緣,宣威組已不含煤層,如彝良縣城以西地區。煤層數以鎮雄向斜、可樂向斜和新莊向斜煤層層數較多,可達到20 層以上,包括龍潭組下部煤線,但主要煤層分布在龍潭組上段和長興組。同樣,由南向北,由東向西,煤層層數減少,可采煤層數一般在3 層左右,主要分布在龍潭組中段和長興組(圖5a)。研究區煤層總厚度一般在6 m 以上,其中鎮雄向斜、新莊向斜和石坎向斜煤層總厚度較大,部分可達到9 m 以上;向西部方向,比如廟壩向斜、馬河向斜及可樂向斜的西部煤層總厚度較薄,不到4 m(圖5b、表2)。上述向斜平均可采厚度一般在3 m 左右,煤層總厚度較薄的區域,可采煤層總厚度一般較低。研究區C5(M11)煤層具有全區可對比性,在海陸過渡相位于長興組和龍潭組的分界處,為龍潭組的頂部煤層;在陸相位于宣威組上段和中段的分界處,為宣威組中段的頂部煤層,為全區主要的主力可采煤層。本文著重分析C5(M11)煤層的儲層物性。

圖5 研究區可采煤層層數及總厚度等值線Fig.5 Contour maps of the number of coal seams and total thickness in the study area

表2 研究區典型向斜煤層群發育情況統計Table 2 Statistic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ypical syncline coal seam groups in the study area
以C5(M11)煤層為主力煤層分別考慮向上合采、向下合采[24],分別計算了兩種合采系數(圖6),C5(M11)向上合采系數C大于0.08 區域主要位于中西部區域即陸相含煤區(圖6a),而C5(M11)向下合采系數C大于0.08 區域主要位于東部區域即海陸過渡相區域(圖6b),這與陸相區域主要為宣威組上段含煤,而海陸過渡相主要為龍潭組含煤相關。

圖6 研究區合采系數分布Fig.6 Distribution map of co-mining coefficient in the study area
2) 煤體結構
統計計算研究區18 口評價井+70 余口勘探井煤體結構判識指數(式2),并采用克里金插值的方法,得到C5(M11)煤層煤體結構平面區域分布特征(圖7)。整體而言,碎粒–糜棱煤沿新莊向斜、洛旺向斜、馬河向斜及牛場–以古向斜西北部呈條帶狀分布,推測可能是受中部多條壓扭性斷層的影響;研究區西北部、東南部構造復雜程度較低,因而煤體結構也整體較好(圖7)。

圖7 C5(M11)煤層煤體結構判識指數(G)等值線Fig.7 Isogram of coal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index of seam C5 (M11) in the study area
3) 含氣量
根據煤田勘探報告,統計分析了研究區典型向斜主力煤層C5(M11)煤層的含氣性。從平均含氣量來看,最高的出現在石坎向斜,達到13.58 m3/t,其次為馬河向斜為10.37 m3/t,最低的是彝良向斜為7.19 m3/t。由于平均含氣量實際上對應的平均深度不一致,平均含氣量并不能反映真正的含氣量大小,為此可以以平均含氣梯度對比不同向斜之間的含氣量大小。從平均含氣梯度來看,最大的為鎮雄向斜,為2.44 m3/(t·hm),其次為可樂向斜,為2.31 m3/(t·hm),然后為石坎向斜為1.86 m3/(t·hm),最低的為彝良向斜,為1.21 m3/(t·hm)(表3)。

表3 主要向斜主力煤層C5(M11)含氣性概況(基準:空氣干燥基)Table 3 General situation of gas content of main synclinal main seam C5 (M11) (Air dried basis)
以實際測試值投點做了C5(M11)煤層含氣量氣泡圖(圖8a),C5(M11)煤層含氣量最高值出現在新莊向斜觀音山井田,為30.53 m3/t,其次高值主要集中在石坎向斜,一些高值零星分布于洛旺向斜西段、可樂向斜中段、鎮雄向斜和牛場以古向斜,彝良向斜大部分測試結果較低,無大于15 m3/t 以上的測試值。研究區含氣量受構造、沉積影響明顯,部分含氣量較高區域位于壓扭性斷層附近(圖8a),同時,東部海陸過渡相區域含氣量要大于西部陸相區域。進一步結合實際測試結果及含氣梯度,推導了各向斜單元的含氣量隨埋深的變化值,從而做了C5(M11)煤層含氣量等值線圖。各向斜單元主力煤層含氣量展布特征具有向斜控氣的特征,隨埋深增大含氣量增大,向斜核部含氣量較高。從含氣量等值線圖來說,可樂向斜、石坎向斜和新莊向斜含氣量較高,深部含氣量一般都在20 m3/t 以上。而牛場?以古向斜、彝良向斜,廟壩向斜及其西部向斜由于含氣梯度較小,整體含氣量均較低。鎮雄向斜盡管煤級較高,大部分為無煙煤,含氣梯度相對于其他向斜也較高,受限于整體埋深較淺,大部分在800 m 以淺,大于20 m3/t 以上的范圍極小(圖8b)。

圖8 研究區主力煤層含氣量氣泡圖及含氣量梯度Fig.8 Bubble map and gradient contour of gas content in main coal seam in the study area
基于評價井及煤田勘探孔數據,其中,可樂向斜28 口、鎮雄向斜6 口、石坎向斜10 口、廟壩向斜10 口、牛場–以古向斜4 口、彝良向斜5 口、筠連區塊3 口、洛旺向斜11 口、新莊向斜18 口,利用式(6)對各參數進行加權計算,獲得研究區煤儲層的評價結果,并計算各個評價單元得分平均值(表4)。結果表明,不同向斜煤儲層綜合評價主力煤層向上合采得分范圍為16.37~29.72 分,平均得分24.05 分,向下合采得分范圍為13.76~33.42 分,平均得分24.23 分。

表4 研究區不同評價單元綜合得分Table 4 Comprehensive scores of different evaluation units in the study area
通過圖9 和表4 可以看出,向上組合時得分較高的區域位于洛旺–馬河–牛場–以古–可樂向斜一帶,大部處于研究區中部,少部分位于研究區東部;向下組合時得分較高的區域位于洛旺–馬河–石坎–可樂向斜一帶,大部處于研究區東部,少部位于西部。洛旺向斜、馬河向斜、石坎向斜、可樂向斜、牛場–以古向斜位于陸相–海陸過渡相交互地帶,物源豐富、蓋層封閉性較好,因而為研究區開發潛力較高的地區,可以進行進一步煤層氣勘探開發。

圖9 研究區儲層綜合得分等值線Fig.9 Study area reservoir comprehensive score contour map
基于C5(M11)煤層向上、向下合采有利區綜合評價,分析顯示不同組合Ⅰ類區等在全區各向斜分布較為分散,為了更具有規模意義和指導意義,采用疊合法,可進一步將C5(M11)煤層向上合采、向下合采中一個為Ⅰ類區定義為Ⅰ類區;將C5(M11)煤層向上合采、向下合采中一個為Ⅱ類區定義為Ⅱ類區;其余為Ⅲ類區。最終得到研究區煤層氣有利區優選結果(圖10)。
Ⅰ類區主要位于研究區可樂向斜中西部,牛場–以古向斜南部,鎮雄向斜南部,廟壩向斜東南部,洛旺向斜中西部,石坎向斜中西部。Ⅱ類區主要分布于Ⅰ類區周圍。其余地區受煤層發育、儲層物性、含氣性等方面的影響,為Ⅲ類區即開發不利區。其中,鹽津向斜、彝良向斜含煤性較差,煤層層數較少,厚度較薄,鎮雄向斜北部、新莊向斜煤體結構較差為Ⅲ類區(圖10)。

圖10 研究區煤層氣多層合采有利區分布Fig.10 Distribution of CBM multi-layer co-mining favorable areas in the study area
a.滇黔北探區晚二疊世龍潭組/宣威組煤層最多可達到20 層以上,可采煤層一般3 層左右,煤層總厚度一般在6 m 以上,煤層層數及煤層厚度由東南往西北逐漸減少或減薄。主力煤層大部分區域為C5(M11)煤層,厚度一般在2 m 以上,其灰分質量分數平均為27.73%,為中灰煤,煤級主要為貧煤–無煙煤。各向斜主力煤層含氣性差異性較大,含氣量最大可達到30.53 m3/t。煤體結構以原生–碎裂結構煤為主。
b.針對多薄煤層儲層條件,建立了多層合采有利區優選評價方法:多層次模糊數學+關鍵指標法。首先,基于層次遞階優選確定關鍵指標,明確計算合采系數、煤體結構、含氣量3 個關鍵指標及定量評價值;運用模糊數學的計算公式,得到儲層評分結果,最終獲得多層合采有利區優選結果。
c.滇黔北探區以C5(M11)煤層分別向上或向下形成2 個合采層段。多層合采Ⅰ類有利區主要位于研究區可樂向斜中西部,牛場–以古向斜南部,鎮雄向斜南部,廟壩向斜東南部,洛旺向斜中西部,石坎向斜中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