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秀,魯朝輝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廣東 深圳 518055)
美麗鄉村建設提升了鄉村居民的生活環境,但是卻過于強調景觀性、生態性和歷史性等,不能切實地服務于鄉村居民的活動需求,出現了農村城市化、場地空置化、設施破舊化等現象,新農村變成了新殼農村,亟待通過研究鄉村居民的日常游憩行為特征有效地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有關鄉村游憩行為研究的范疇有包括鄉村游憩空間布局規劃、游憩空間類型、游憩空間塑造、游憩場所氛圍營造、游憩活動安排等方面[1].相關研究表明居民的游憩行為與鄉村公共服務設施的類型、鄉村綠道的建設等密不可分.
有關學者收集了18個省(市)村鎮規劃標準和村莊(整治)規劃導則指出:必須設置的設施排在前4位的是村委會、衛生醫療室/所、幼兒園/托兒所、文化站/活動中心,在可設的設施類型中排在前4位的是小學、餐飲小吃、集貿市場、百貨店和理發[2].以上設施或場地也是村民活動最頻繁的區域,是鄉村游憩系統上的主要聚集點.
鄉村綠道是在綠道概念的基礎上所提出的城鎮與鄉村、鄉村與鄉村之間綠色土地網絡的可持續性規劃設計管理[3].鄉村綠道既可供鄉村居民日常使用,又有利于城鄉居民便捷進入鄉村的景點景區,所以應該綜合考慮城市居民和鄉村居民的需求,以鄉村為依托、以服務于鄉村居民為核心,將鄉村居民的活動與鄉村環境等融為一體建設鄉村游憩型綠道.
筆者在2019年7月至9月期間對廣東省五個規模差異較大的鄉村展開了調研,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和觀察的方法,主要調查居民的游憩活動類型、活動需求以及鄉村游憩設施和場地的建設情況等,發現五個鄉村環境(包含自然環境、歷史環境、人文環境等)各有千秋,但是游憩活動類型和需求差異不大,游憩系統都亟待完善提高.
五個鄉村都位于廣東省,自然環境為丘陵或河道.從表1可以看出,村莊占地規模、人口規模和人均年消費支出都有較大差異,在常駐人口和日常活動類型兩方面卻存在共性.

表1 五個鄉村居民活動基本情況
1)鄉村常駐居民類型.以老人和兒童為主,其次是部分中年女性,中年男性和少年,而青年幾乎都外出工作,不居住在鄉村.
2)鄉村居民日常活動.成年人以聊天、散步、跳廣場舞為主,兼有打牌、運動等活動,兒童則是在成年人陪伴下玩耍,以低強度活動為主.
3)鄉村居民活動需求.身體健康和與人交流是最主要的活動需求,其次要考慮兒童玩耍時需要成年人陪伴.
綜上所述,鄉村游憩系統的建設應重點考慮老年人、嬰幼兒、中年女性的需求,以布置中低強度活動類型的場地和設施為主;白天的活動需求以滿足聊天、玩耍的分散點狀場地為主,晚上的活動需求則需考慮滿足散步的線形路徑以及體育運動等中高強度的場地.
鄉村社會屬于熟人文化圈,祖祖輩輩生活在村里,村民彼此間十分熟悉,見面就會打招呼、聊天,村口、巷口、家門口、室內外公共服務設施和廣場、綠地等點狀空間都是居民經常活動的場地,對場地的遮蔭、通風等要求較高,創造更多相遇的機會就會大大促進聚集行為的發生.目前承載居民聚集行為的場地具有以下特征:
1)路口較多,包括家門口、巷口、村口、橋頭等路邊空間,距離家較近,方便出行.
2)公共服務設施周邊,包括居委會、小學、幼兒園、超市、小賣部、菜市場等,在辦理事情的過程中順便與人交流聊天.
3)大廣場和中心綠地.空間較大,能夠同時開展多種活動,尤其是跳廣場舞的好場地.
4)寺廟和祠堂.不僅重要節日,就是日常也常有人燒香進貢,是居民的精神寄托和安慰,成為居民日常行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目前這些場地或設施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分布十分隨意,缺乏統一規劃;二是場地的特征不明顯、設施單一、環境簡單等,只能支撐居民最基本的聊天活動,無法促進活動豐富發展.
從五個村的調研可以看出,散步已經成為鄉村居民的一種日常行為了,不僅有助于鍛煉身體、保持身體健康,還是居民進行人際交往的一種方式.散步活動通常是在晚飯后進行,街坊鄰居互相招呼著結伴開展,一般有2-4人,以女性群體為主,偶有男性加入,有時帶著兒童一起.散步路徑包括村間道路、村外道路和村間道路等,來回步行距離基本在2公里以內,環形路徑用時較長1.0-2.0小時,直線折返路徑用時較短0.5-1.0小時.村民散步道路的基本特征比較一致(見表2),存在較大問題無法滿足居民的散步需求.

表2 村民散步道路的主要特征
圍繞鄉村本身及其周圍區域所形成的鄉村環境類型豐富,可分為自然環境、歷史環境和人文環境,因場地性質不同所能夠支撐的活動類型也有所區別,在鄉村居民的游憩系統中承擔不同的功能(見表3).

表3 鄉村環境類型及其可支撐的活動類型
2.1.1 利用鄉村自然環境構建游憩系統肌理
鄉村環境區別于城市環境的最顯著特征就是自然生態屬性更強,山、林、河、塘自然景色豐富,是承載居民游憩行為的重要載體.利用鄉村良好的自然環境將康養和游憩活動綜合考慮,更能體現鄉村人文關懷.三星村的居民就會散步到距離村子1公里的自然河道邊,河道邊修建了亭子、栽種了層次豐富的植物,居民可以在這里停留聊天和賞景.高田村的居民每晚會步行2公里去神光山入口的大廣場跳廣場舞.新平村河道密集,居民日常就選擇在河道邊散步.嶺南的大榕樹下通常都是居民重要的聚集場所.鄉村自然環境為游憩系統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態支持,奠定了鄉村的綠色基調,就像果隴村曲曲折折的水道和橋梁、新平村縱橫筆直交錯的河道、船塢和橋梁就提供了一種水鄉游憩肌理,高田村遠處的神光山、三星村的起伏丘陵、點石村的水塘與農田都提供了一種山、水、塘、田的嶺南鄉村游憩肌理.
2.1.2 利用鄉村歷史環境強化游憩系統內涵
經過漫長歷史的演變,鄉村保留了一些歷史痕跡,風俗習慣都具有較強的儀式感和神圣感,這些歷史環境已經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融為一體了.很多鄉村都興建了寺廟和祠堂,例如果隴村的娘宮和祠堂、點石村的祠堂以及三星村的祠堂和寺廟都會在重大節日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其周圍逐漸形成了小廣場,居民每晚聚集一起跳廣場舞,已成為居民日常主要的活動場所之一.果隴村和高田村都有很多華僑,修建了華僑學校,華僑文化已成為鄉村的特有文化.也有一些重要的歷史建筑或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例如高田村至今還保留著完整的客家圍屋28座,但是卻與居民的日常生活幾乎沒有聯系.張琳等在對同里古鎮的景觀地域特征感知的調研中認為“由于傳統歷史文化活動的逐漸消失,居民對歷史文化的感知度和認同感都逐漸降低,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失落感”[4].尊重歷史與民俗,激發村民強烈的歸屬性,將之作為居民游憩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居民幸福感的提升、美麗新農村的建設都起到重要作用.
2.1.3 利用鄉村人文環境促進游憩行為發生
全民小康社會和美麗鄉村的建設促使鄉村發展大跨步提升,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享受到了與城市社區類似的公共服務設施、道路、綠地以及簡易的運動設施等.果隴村和點石村的戲臺都為居民提供了游憩場地,各個鄉村的小學周邊、村委會周邊都建設了大廣場,設置了一些簡易體育供居民鍛煉身體.各個鄉村的小賣部、理發店、菜市場、超市等服務設施都是居民喜歡聚集的場地.鄉村對外聯系的道路目前也是居民日常散步的主要路徑.居民的活動分為必要性活動和偶然性活動,很多公共服務設施支撐的是居民的必要性活動,休閑游憩性活動很多是偶然隨機發生的,以必要性活動帶動偶然性活動的發生,例如去菜市場買菜的行為本身可能只需要1個小時左右,可是居民們見面就互相聊天,整個過程會持續半天之久.將公共服務設施的分布與居民的游憩路徑相結合,可以更好地促進游憩活動的發生.點石村居民的散步路徑上就分布了廣場、戲臺、菜市場、小賣部、居委會等場地和設施,果隴村的主要公共服務設施所在的街道幾乎都已成為居民喜歡的散步路徑.
鄉村的自然環境、歷史環境和人文環境通常沒有經過統一規劃,基本呈點式分散布置不成系統,而居民日常出行到達以上區域通常都是步行,所以有機整合步行系統,以散步路徑的布置為核心將鄉村環境進行整合可以為居民提供較為合理完善的游憩系統.
查閱以往研究成果發現對散步的研究很少,而對慢跑的研究卻很多,不少學者對慢跑物質支撐環境進行了大量研究.賈涵指出慢跑者對跑步環境中的自然要素最敏感,對服務設施要求較低;社會環境需求體現在跑步環境的可達性需求上,慢跑者中意的慢跑路徑鄰近社區、近自然、平坦稍帶曲折、安全;男女對慢跑環境的偏好差異體現在女性對慢跑環境安全性的重視[5].鑒于散步與慢跑性質接近,散步路徑的選擇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2.2.1 以可達性為前提,路線布置應以環形為主、線形路徑為輔
可參考城市步行系統的5分鐘步行圈,從居民家出來穿越街巷等步行 5分鐘來到鄉村主要散步路徑上,再沿著環形線路步行一圈回到家中,總用時半小時至1小時左右,路徑總長度以2公里以內為主.而根據現有鄉村規模,基本就是繞村一周的距離.
散步路線可以鄉村對外聯系主要道路為依托,將風景良好的山水塘田納入散步路線系統,專門設置散步道路,路寬1.5-2.5米滿足2-4人同時行走.環形線路可以避免走回頭路,增加體驗感;線路形式宜處理成“日”字形;小環形為長度1公里、步行半小時左右的散步路線;大環形為長度2公里、步行1小時左右的散步路線,居民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合理選擇.
2.2.2 以安全性和舒適性為目標,綜合考慮設施與環境布置
目前的鄉村散步路主要都是依托村莊對外聯系的交通性道路,由于人車混行,所以居民只能在車行道邊側散步,危險性較高,應該實行人車分流,設置人行道.為滿足傍晚散步需求必須充分考慮路燈照明,既便于行走又提高安全性.路面要保持平坦無高差,路線稍曲折,布置邊側綠化環境時考慮美觀和康養需求,尤其是對老年人和女性身體有益的植物.將自然環境融入步行系統中,美觀與康養需求都得到滿足.路邊布置廁所和休息設施可以有效延長居民的游憩時長,休息場所可以成為散步路線上的重要節點,為人們的聚集、停留、聊天、玩耍等行為提供支持,豐富居民的游憩活動.
2.2.3 以體育運動為主要游憩活動,豐富居民的游憩類型
體育運動兼具娛樂性、健身性和儀式性等特點,可以放松心情.體育運動對項目類型、活動場地、器械設備、參與人群等方面可以依據實際生活情況靈活安排,是豐富鄉村居民日常游憩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體育鍛煉是能顯著提高城鄉居民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的文化活動[6].現階段我國鄉村居民體育消費主要用于實物型體育消費(如購買運動服裝和設備),為公眾服務的體育設施建設的數量不足、種類單一、設施陳舊等方面讓農民的體育參與受到阻礙.增設體育運動場地,豐富體育運動設施,可為居民的游憩行為提供必要性載體,從而激發偶然性行為的發生.
鄉村游憩系統的建設方法需要區別于城市,核心就在于使用群體的差異以及可利用的環境資源的差異.根據鄉村的具體情況,以居住區域內部主要使用區域,如中心綠地或廣場、寺廟、村委會、入口等為一個個游憩點,通過設置主要散步路徑串聯成線;在鄉村居住區域外部則考慮在自然環境當中設置散步路徑;在鄉村與鄉村之間就利用村間道路設置散步路徑.如此就將鄉村環境以散步路徑為線整合為一個整體了,既方便了居民的日常出行,又提供了完善的游憩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