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萍瑞
隨著人們對教育的重視,家校合作越來越受到關注。國家先后頒發的《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都先后提到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社會組織及個人參與學校管理的要求。202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中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自覺學習家庭教育知識,在孕期和未成年人進入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幼兒園、中小學校等重要時段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由此可見,國家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了父母在教育中的參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家校合作、家庭與學校之間的關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家校合作指教育者和家長共同承擔學生成長的責任。家校合作有兩方面的內涵:首先,家長獲取全面的學生信息,與學校進行溝通,參與學校的輔助教學和管理活動,建立有利于與學校教育進行合作的家庭教育。其次,教師獲取全面的學生信息,與家庭進行即時溝通,指導家庭教育,建立有利于與家庭教育合作的學校教育。在少數民族地區,在彝族農村地區,學校層面也開始注重家校的合作,增進與家長的聯系。彝族農村大多在高寒山區,自然環境惡劣,越來越多的男性選擇外出打工,家庭中承擔孩子教育的任務自然就落到了母親身上。這些母親作為學校家校合作的主要對象,在家校合作中如何參與,關系到家長與學校關系的構建,關系到孩子未來的發展。因此,彝族母親家校合作中的教育參與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通過查閱資料和試調查,將云南省彝族地區作為主要研究范圍,采用隨機抽樣,集中在農村鄉鎮片區隨機抽取家庭中彝族母親發放問卷。在調查中發放問卷260份,收回258份,有2份無效,問卷有效率為99%。調查問卷由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情況親筆填寫,但對于彝族村落中的一些母親,文化程度為文盲或書寫有困難的,由調研人員逐題詢問并代其填寫。在隨機抽取的256位彝族母親中,文盲22人,占總人數的8.6%,小學80人,占總人數的31.25%,初中84人,占總人數的32.81%,高中20人,占總人數的7.81%,大專26人,占總人數的10.15%,本科24人,占總人數的9.38%,研究生無。整體來看,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為主,占總人數的72.66%。本調查使用的調查工具是《家校合作中彝族母親的教育參與現狀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參與頻率與時間、參與度、參與意識、參與動機、參與內容五個方面。
1.彝族母親教育參與頻率
教師與家長間交流時間與頻率是家校合作基本狀況的反映,交流次數頻繁說明家校合作的進展情況較好,交往次數較少,時間短說明家校合作的進展情況不理想。
表1 一個學期彝族母親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次數
彝族母親教育參與頻率較低。從表1中可以看出,彝族母親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一個學期集中在1到2次之間,雙方交流1次的比值最大。另外,有14.06%的彝族母親和教師交流的次數為0,僅有8.59%在3次以上。由此表明,彝族母親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整體人數少,即使有交流,次數也少,頻率較低。
2.彝族母親教育參與時間
表2 彝族母親與教師每次交流花費的時間
彝族母親教育參與時間有限。從表2中可以看出,彝族母親有80.86%每次交流的時間在10分鐘以內,沒有30分鐘以上的,20—30分鐘的交流也僅占3.13%。這表明,彝族母親與教師每次的交流時間很短,大部分不超過10分鐘。在訪談中,很多彝族母親都說,除非孩子有特殊情況,一般老師也沒有時間和家長交流。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彝族母親在家校合作中的教育參與不夠,參與次數少,參與時間有限,不利于家校合作的良好發展。
表3 家校合作過程中彝族母親參與情況
表4 學校采納彝族母親建議的情況
彝族母親教育參與度低。由表3和表4可見,從未向學校提供過義務服務的彝族母親有67.97%,偶爾提供的有26.17%,經常提供的僅占5.86%。而在“學校是否采納過您對學校的建議”的題目中,有88.67%的彝族母親表示學校從未采納過她們的建議,偶爾采納的占到11.33%,沒有彝族母親表示學校經常采納她們的建議。由此可見,無論是彝族母親參與學校的義務服務還是學校對彝族母親建議的采納率都很低。這樣的情況反映出在彝族地區,學校的管理還局限于內部人員的管理,沒有充分利用彝族母親這一家長角色的人力資源,彝族母親教育參與程度不高。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樣重要,只有二者相輔相成,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表5 彝族母親主動與教師交流的情況
表6 在與教師的接觸中您表達自己的看法、意愿的機會
彝族母親教育參與意識低,主動性不夠。從表5和表6可見,有55.86%的彝族母親從來不主動與教師交流,有78.91%的彝族母親很少會有向教師表達自己看法、意愿的機會。由此可見,在家校合作中彝族母親與教師之間的交流通常是單向的。在“在您與學校進行交流時,您與學校的關系”一題中,64.3%的彝族母親認為“學校主導地位,家長從屬地位”,說明在大多數彝族母親心里,學校高高在上,將自己擺在從屬地位,被動地接受學校的安排,被動地參與到家校的合作中。
表7 彝族母親與教師進行交流合作的最根本的目的
彝族母親的教育參與動機集中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從表7可以看出,有56.64%的彝族母親認為與教師進行交流合作的最根本目的是促進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在絕大多數的彝族母親眼里,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是擺在第一位。29.68%的彝族母親認為與教師進行交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發現和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品行。因為彝族是一個注重倫理道德教育的民族,因此在孩子教育過程中對品行要求是非??粗氐?。
彝族母親的教育參與內容集中在與自己孩子有關的活動上。從表8可見,39.45%的彝族母親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基本情況,所占比值最高,其次,32.42%的彝族母親了解學校的教育工作。其余有5.86%的彝族母親參與家校合作的內容是學習教育知識與方法,14.84%的彝族母親對學校教育提出教學或管理意見,參加學校的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彝族母親僅占1.95%。由此可見,彝族母親參與家校合作的內容集中在了解學校的教育工作,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的基本情況,基本沒有真正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其中有5.47%的彝族母親回答沒參加過家校合作。從表9看出,62.89%的彝族母親選擇能增進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基本情況的活動,所占比重也是最大的。其余21.88%的彝族母親選擇能學習教育知識與方法,12.5%的彝族母親選擇能增進對學校的教育工作的了解,2.73%的彝族母親選擇能為學校教育提出教學或管理意見的活動。
表8 彝族母親參與家校合作的內容
表9 彝族母親最喜歡的家校合作類型
從整體來看,在家校合作中,彝族母親的教育參與情況是:第一,從參與頻率與時間來看,頻率低,時間有限。第二,從教育參與度來看,參與程度低。第三,從教育參與意識來看,參與意識低,主動性不夠。第四,從教育參與動機來看,參與動機是為了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第五,從教育參與的內容看,參與內容集中在與自己孩子有關的活動上。
學校對彝族母親建議的采納上及彝族母親的義務服務上存在缺失。在家校合作中彝族母親的參與層面極淺,基本不涉及學校內部事務的參與和評價,對于學校的管理與決策更是無權過問。在調查中發現,88.67%的彝族母親沒有被學校采納意見,69%的彝族母親也沒有向學校提供過義務服務。現行的家校合作,過多地強調關注學生個人發展方向,關注學生學業成績,而未對彝族母親這一家長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雖然老師喜歡彝族母親參與到學生的教育當中,贊同彝族母親參與子女的教育,但是對于彝族母親的參與水平,甚至管理能力都持有懷疑的態度,不喜歡彝族母親在家校合作中扮演倡導者甚至決策者的角色。因此,彝族母親在學校教育中的話語權缺失,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家校合作中,彝族母親主動與教師交流的人數少,從不與教師交流的占55.86%,有78.91%的彝族母親很少會有向教師表達自己看法、意愿的機會。在家校合作中,信息以學校為源頭單向流向家庭,彝族母親主觀能動性不夠。這樣,學校與彝族母親這一家長角色的交流,以灌輸代替了交流,以傳達代替了溝通。在調查中了解到,即使在召開家長會的時候,也是以班主任向家長通報學生的成績為主。在這些基礎上,教師向彝族母親傳達信息,并要求家長配合學校的工作。而真正能夠和教師雙向交流的,一般是家長會結束后單獨留下來與教師交談的很少一部分家長。
在家校合作中,彝族母親主動與教師交流的時間短,有80.85%的彝族母親與教師的交流在10分鐘以內。根據調查發現,彝族母親往往在送孩子或接孩子回家時才會和教師有交流。但彝族地區大多數處于山區,學校與家之間的距離較遠,甚至很多是崎嶇的山路,來回一趟得兩個小時,因此很多情況下,彝族母親并不是每天都會接送孩子上下學。大多數孩子與同學在上下學時結伴而行,一起回家或上學。彝族母親與教師之間可能很長時間才會見一面,因此根本沒有交流的機會。即使有時見面,也因趕路等而縮短交流的時間。
受彝族傳統觀念的影響,教師是至高無上的,教師有高人一籌的感覺。調查結果顯示,彝族母親有8.6%為文盲,小學文化程度的占31.25%,在教師的眼里,這些家長知識儲備不夠,不懂得學校教育,不知道教育教學規律,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沒有發言權,甚至一些教師在與家長進行溝通時,態度不好,過于強勢,缺乏與家長的平等交流。同時,家校合作活動的開展往往從學校的需要、教師的需要角度考慮,在活動的時間、地點的選擇上,也是考慮學校、教師的方便。而家長——彝族母親參與家?;顒?,僅僅是被邀請的對象,沒有事先的準備,更多是充當忠實的聽眾。調查中也發現,一些彝族母親自認為自己不懂如何管孩子,對教育好孩子感覺力不從心,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把教育好孩子的期望寄托在教師身上。
在彝族傳統性別觀中,在家庭中做決策的是父親。因此雖然日常孩子的撫育母親付出很多,但一旦走出家門,彝族母親主觀上認為能主持大局的依然是男性,孩子教育問題中的大事情得由孩子父親來處理。由此可見,在一定程度上,不論彝族母親是否具有相關的知識經驗,彝族母親恰恰對自身進行了否定,將自己擺在了一個弱者的地位。另外,在彝族家庭中,非常重視家庭和社會關系,同輩群體對教育的認識往往影響自身是否參與學校教育。彝族母親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在日常生活中關于孩子的養育問題交流比較多,她們主觀上認為孩子的教育和自身關系不大,認為學校和教師在孩子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需要承擔責任和義務?;谝陨弦妥迥赣H對自身角色和學校與教師的認識,需要加強對彝族母親觀念的引導,需要從心理上淡化傳統的性別觀念,讓彝族母親從傳統的觀念中擺脫出來,樹立女性的自主意識。同時, 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宣講以及家庭教育相關理念的解讀, 讓彝族母親在學校、 教師與自身的認識上,更新觀念,讓弱勢階層家長也要“自我賦權”,肯定自身是教育參與中的重要組成,懂得自身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主動參與到家校合作中,在家校合作中擁有話語權。
在傳統彝族家庭中,彝族母親的文化層次較低,在教育參與中缺乏一定的知識儲備。因此,學校方面應加強家長培訓。在培訓中,充分考慮彝族母親的實際情況和教育孩子中的需求,開展多種途徑多種形式的培訓,為其輸送相關知識和技能,提升彝族母親教育參與的信心,提升彝族母親的教育參與能力。第一,根據彝族山區往返不便的情況,學校可采用家訪形式,走進每一個家庭,了解家庭的基本情況,反饋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同時就家庭關注的話題與彝族母親開展對話,明確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與學校教育相配合,如何促進孩子的發展。第二,利用網絡媒體,通過微信群、騰訊會議、釘釘群等開展線上培訓,讓彝族母親了解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認識到自身是學校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共存者,營造一種積極、寬松的校園氛圍,鼓勵彝族母親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第三,通過家長會、家長專題講座等形式,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學習特點、學習中的重點難點進行答疑,幫助彝族母親了解孩子,關注孩子,豐富其知識與技能,助推彝族母親的成長,助力孩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