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夢璠 張秋云(云南工商學院 云南昆明 650051)
應用型大學指的是“應用型大學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定位學校發展中所選擇的一種高等教育類型,在定位上表現出‘服務面向的地方性區域化、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應用性職業化取向、學校事業發展與當地經濟社會進步特別是支柱產業發展的校地互動性’等鮮明特征”。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指導課程為應用型大學針對畢業生就業規劃及就業指導方向設置的公共必修課程。該課程向來重心偏向于大學生就業理論教育,缺乏課程素質教育內容。結合“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核心觀點,學校應加大案例育人內容在通識類課程中的體現。
目前該門課程主要針對本科三年級/專科二年級學生開設,課程教學主要以“理論+實踐”來進行,素質教育內容方面一直未予重視。而現下,將榜樣、事例元素融入實踐課程,將“立德樹人”貫穿實踐性課程,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應該予以重視的。
一般來說該類課程的課程設置為36/24課時不等(本科/專科區別)。但在實際課程安排中,理論課時實際占據約24/18個課時(不含實踐課時及節假日對沖課時),因此大部分教師會發生“趕進度”情況,素質教育方面內容往往會做弱化處理,甚至不做講解,所以該門課程的育人工作較于一般高校常規育人課來說實施艱難。
目前高校在用就業指導類教材內容多以就業環境、就業趨勢及政策、擇業心理、就業材料及能力準備為主要內容,章節練習也并未設置獨立的學生素質培養模塊,因此在教師的整體教學設計中往往會以“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為主要內容,育人教育意識薄弱,進而出現課程內容同實際教學設計的“脫鉤”情況。
該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即將畢業的學生掌握基礎的就業知識。而應用型院校在這一方面顯得尤為重視,結合學校“培養第一線崗位,直接從事解決實際問題,維持工作正常運行的高等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來看,應用型院校的辦學比一般院校更有實際針對性和行業性,加之學校、教師對“立德樹人”教育意識的“弱化”,直接導致該門課程的育人教育無法推進。
素質教育內容于就業指導課程中的運用是直接影響、重塑該門課程的核心思想的,從“以就業論英雄”的教學核心向“立德樹人”的內容重點轉變。任何一門課,都應圍繞“立德樹人”為核心展開,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基礎內容,更是今后學生擇業、就業的主心骨。
應用型大學,應圍繞畢業生就業及素質培養為中心,以培養就業能力強,品行素質高的畢業生為目標。
對于教師來說,從曾經的“三備”延伸至教材外的真實案例的收集和加工,教學方向從基礎的理論教育發展為真正的素質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要精于教書,更要勤于育人”,從教學設計開始進行思想素質的建設,深化課程育人中心。
學生的意識是在實際教學課堂中逐漸發展而成的。“課程育人”內容的加入可重塑學生的思想意識。在教師日常授課中逐漸形成符合就業指導課程要求的職業素養,能夠通過一門通識課程培養自身思想素質方面的能力,為后續走入社會打好思想基礎。
要在大學生就業指導這門課程中做好課程育人工作,應該以課前準備、課中教學以及課后評價為主要著力點,以課程育人貫穿全部教學階段,從而形成師生互動構建課程育人意識。
教學前教師應在“三備”階段開始進行課程育人內容的準備以及體現。其中以“備教材”最為關鍵階段,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設置進行育人教學案例庫的建立,設置育人教育切入點,引入案例教學,以此呈現出流暢、契合的育人教育體系。(見表1)

表1
課堂是課程育人具體實踐的“主陣地”,是培養學生育人意識的主要方式。對于教師來說,課堂中的育人教學設計顯得尤為重要,以下就教師實際課程育人教學設計提出幾點實現途徑。
高校內的就業指導課程多以“理論+實踐”為主要教學設計內容,除實踐教學外,整體就業指導理論課程表現為活動性低、學生興趣不高、教學推動困難等,可在授課中展開育人教育活動。(見表2)

表2
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是總管全校畢業生就業活動的職能部門,利用學校就業指導中心資源進行就業指導課程的學校內部延伸,開展雙向“聯動”模式。聯動結合歷年本校畢業生就業情況,面對全校各年級學生講授實際就業指導過程中的真實事件及背后隱藏的育人意義,因為一堂效果良好的課程育人切入,不是單純地進行某個育人觀點的輸入,而是要在課堂中激發學生自我求知的欲望。
應用型大學,其優勢為具有大量的校企合作資源,而優秀的企業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更能夠同學校一同創設育人教育環境。好的企業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幫扶,同時企業發展的歷程亦是代表著廣大勞動者勤奮耕耘的創造史,例如云南省著名企業紅塔集團,其發展本身就是一部中國民族工業改革創新、自強不息、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發展史。校企合力,為該門課程的育人建設創設環境。
教學評價是“與教育的目標和價值有明確關系的概念,是按照教育目標和價值觀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及教育計劃的結果進行測量的過程。‘評價’概念的重點在于以教育目標為標準的價值判斷。”針對教學評價階段的課程育人內容,一是教師應將育人內容及學生評價進行結合,建立學生育人能力評價體系。該體系應以形成性及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為主,建立觀察評價表并及時調整后續授課內容,同時可于學期末設置育人內容分享會,對學生進行結果性評價。二是完善教師之間育人教學評價體系。教師內部開展橫縱向評價,多維度考察教師課程育人內容元素實施情況,具體可以集體的形式展開,如集體教研、磨課活動、領導及教師實際聽課活動等。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中育人元素的落實,是各大高校尤其是應用型大學應予以重視的內容。應用型大學在重“應用”、重“就業”的發展方向中更應該融入課程育人元素,將“立德樹人”作為學校踐行課程育人教育的核心,從學校層面影響學生,從教師層面引導學生。對于教師來說,不斷精進日常課程育人內容的教學方法,注重在就業指導課程的日常授課中進行育人案例的積累,于課程的前、中、后期設計融入課程育人元素,使學生能夠在就業指導這一門課程中既學到知識、技能,又能成長成為具有職業道德、正確擇業觀、就業觀的優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