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亮賢(福州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福州 350108)
高校思想教育課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基礎,更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和關鍵,對大學生人生發展和價值觀形成發揮著獨一無二的作用。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思想教育課程的改革創新也勢在必行,永不止步。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信念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與高校大學生完成課程學業的態度、信念和自我體驗息息相關。
自我效能感,從新時代大學生課程學習的角度來看,就是指大學生對自身能否積極利用各種資源和優勢,按照自己的意志情感,積極地去完成課程任務的情感體驗和自信信念。新時代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發展的關鍵期,是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黃金階段。特別是在“互聯網+”信息化教育教學模式下,大學生在思想教育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越來越突出,課程參與積極性主動性越來越強,通過有效舉措激發并引導大學生自我效能感,一定能更好地提升思想教育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幫助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推動思想教育課改革創新。
新時代在思想教育課改革創新中激發并引導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必要性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量:第一,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教育課與生活實際、人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理解。自我效能感是具有較強影響力的主觀信念,高校思想教育課與大學生人生發展、思想品格和法治觀念完善、大學生活學習和未來職業選擇有密切聯系,增強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能夠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對個體和國家社會集體、對當前實際和未來發展的辯證統一的深度思考。同時,思想政治課程作為一種創造性的學習活動,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更能有效地激發大學生積極整合自身資源,堅定理想信念,將自己學習成效和角色發展融入課堂,融入社會和國家改革發展大潮,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
第二,自我效能感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民族擔當的認同。積極的自我效能感,能夠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在思想教育課學習和社會責任擔當的主動性和自信心,使他們更樂于投入到為青春夢、中國夢奮斗的實踐之中,并獲得更愉悅的情感體驗,這又將反過來使他們始終處于良好的情緒狀態中,并更熱衷于參與學習、實踐活動。
第三,自我效能感為大學生學習、實踐提供了更多更廣闊的展示平臺。新時代對高校思想教育課改革創新的重視和學生主體性不斷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在改進中不斷加強,課堂教學效果和育人成效顯著改善,思想教育課教師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參與度和學習感悟顯著增強。綜上,自我效能感與思想教育課學習實踐成效之間息息相關,相互促進,高校應有意識地在思想教育課程中激發與引導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新時代大學生自我效能感是融入時代背景和社會發展的主觀意識和信念堅持,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成長的驅動力。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激發與引導,與外在社會發展環境和內在人格特征相關,因此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教育課程改革創新實踐探索中激發和引導大學生的自我效能在以下時代背景的影響下顯得格外重要。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有更強烈的責任擔當和自我表現的欲望,課堂參與的主動性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強烈。隨著“互聯網+”信息化技術和音視頻手機App的加快發展,為人們展現自我、實現自我價值搭建了更豐富廣闊而便捷的平臺。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而言,他們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手機的運用發展而成長起來,他們與互聯網技術應用之間天然就存在一種親近關系,利用互聯網平臺來開展課程改革創新也成為他們的學習優勢。在網絡平臺上的情感體驗和自我展示,也必然會激發起大學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通過課堂活動成果的形象化展示,必將更好地鞏固學習成效。
勞動教育是動手動腦地實踐教育、社會教育、情感意志教育課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教育部和各高校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加強產學研教合作,豐富勞動教育內涵,提高勞動者意識,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勞動的創新性。勞動教育與思想教育課程教育一脈相承,它屬于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勞動教育,訓練大學生的腦力和體力,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情感意志,體驗勞動實踐成果,感受奮斗力量,這些都能有效地促進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新時代思想教育課改革創新中,為更好地激發并引導大學生在課程學習體驗中的自我效能感,強化思想教育課育人成效,高校應從思想教育課程建設實際出發,結合信息化方法手段和手機APP應用的運用與發展,打造開放有序、多元融合、立體多維的時政課程舞臺,保障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建設:
新時代高校思想教育課程包括了《思想道德與法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必修課程,以及重點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開展的有關“四史”、我國憲法和法律、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等豐富內容的相關課程。這些全方位的思想教育課堂體系和內容與新時代大學生學習和未來生活、發展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在思想教育課堂理論教學的同時要不斷加強其他各類課程建設的協同效應,構建“思想教育課——專業課——文體課程”相結合,“學校——家庭社區——紅色場館”,“思想教育課教師授課——專家講授——學生成果展示”相結合的立體課堂,協同推動思想教育課堂教育教學的合力,讓學生感受全方位、全過程、立體的思想教育學習,發揮大學生自身優勢,不斷提高自我效能感,切實增強辦好思想教育課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想教育課質量和水平。
翻轉課堂,是一種由教師主導,在提供豐富資源、設置課堂目標、布置課程任務、制定考核機制的基礎上,學生以個體或群體通過自主探究、多元合作、師生互動等形式來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的的一種適應“互聯網+”和學生自主學習新型教學模式。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教育,著重于大學生的人生觀和理想信念教育,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的提升,翻轉課堂在這方面與思想教育十分契合。高校思想教育課改革創新可以通過翻轉課堂來激發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信心,通過積極的自我展示,提升大學生時政課程的自我效能感。思想教育課程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和移動設備使用的便利性,通過資源共享、視頻公開、云端參觀紅色場館等多種多樣的參與方式,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思想教育課程,突破思想教育課程的時空限制,幫助學生學習理論、政策、榜樣案例、時政新聞等等知識內容,引導大學生從“理論聽講”到“理論宣講”“理論展示”等,幫助他們提升內在的自我效能感,更好地鞏固大學生思想教育課程知識體系和理論廣度、深度。
體驗式教學是引導大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以幫助大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和實踐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與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不謀而合。新時代思想教育課程改革創新,如果只是帶著大學生在“岸上”賞玩觀摩,而不是置身其中,自然是難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新時代思想教育課程改革創新,必須要根據課程教學的目標和內容,以及新時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情感態度特征,創造一個學習情境以容納思想教育課程的學習目標任務。新時代思想教育課程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案例分析、辯論討論等多種方式更多的創設學習情境,將思想教育課程的理論、政策等內容進行豐富的展示,讓學生在模擬的學習情境中體驗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體驗式的思想教育將幫助大學生增強自身的內在感知,產生更強烈的自我效能感,從而實現更優質的思想教育。
新時代高校思想教育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對于新時代大學生的培育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教育課程改革創新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培養大學生的理論水平、實踐技能和情感意志為目標,通過有效激發和引導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從理念思路、方法途徑和平臺建構等方面入手,推動思想教育課改革創新發展,更好地提升課堂的吸引力、課程的融合力,提升思想教育課程的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