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嬌蓉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吳王之命,“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筑起城墻、整飭軍備、充盈糧倉,設計建造了“闔閭大城”。2500多年過去,古城風貌依舊,而那些定國安邦、辛勤耕耘、革舊圖新的基因,則順著干將河一路往東,流向園區的河流湖泊,澆灌出了屬于今人的新傳奇。
2006年,“DNA之父”、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詹姆斯·沃森,在蘇州金雞湖大酒店做了一次關于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史的報告。當時臺下坐著的,是時任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的領導及蘇州生物納米產業園(下文簡稱為BioBAY) 的負責人,他們正緊張籌劃著在獨墅湖邊建造一個新興產業園。
沃森在蘇州的這半天,對于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史可以說有著決定性的深遠影響。此后,冷泉港亞洲會議落地園區,為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打造了極為重要的創新氛圍和人才集聚效應。
2006年3月,沒有醫藥產業基礎的蘇州工業園區,為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挖起了奠基的第一鍬土。一個極具遠見布局的生物醫藥產業園,也正在敲開機會和時代之門。
中鐵華鐵蘇州設計院院長戴克輝回憶當年的歲月時曾說:“2006年,我們潛心研究和工作,吃住全在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園一期項目。”當時,國內醫藥產業還是仿制藥的天下。
戴克輝奔走在第一線,調研生物醫藥產業鏈和產業生態前景,與團隊一起參與產業園一期設計,指出企業集聚并不局限于空間布局,而要關注如何與未來產業升級相匹配。他說:“設計者是引領者,要善于把未來的場景清晰地勾畫出來,決不能走在別人后面!”
中鐵華鐵蘇州設計院的產業園區設計就此一戰成名,秉承著更新發展空間、優化功能布局、強化資源配置的“一張藍圖繪到底”設計理念和實踐經驗,中鐵華鐵蘇州設計院也在實踐中形成了園區設計的特色風格。
由點及面,通過打造一個個“眾創+孵化+加速+產業化”鏈條式全功能載體,園區利用“規劃先行、產城融合”的成功經驗,在一片空地上進行了一次又一次“育苗工程”,讓整個區域成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具有產業高成長性的“森林”。信達生物、百濟神州、基石藥業、再鼎醫藥等一批國內生物醫藥領域的頭部企業,形成了以創新藥研發、高端醫療器械和生物技術為代表的產業創新集群。
2021年,園區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產業匯聚企業近4000家,總產值突破3000億元。其中,生物醫藥產業綜合競爭力躍居全國首位,納米新材料集群成為蘇州市唯一的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獲批“江蘇軟件名園”培育試點。
2022年,作為蘇州工業園區“一主兩副”空間格局的重要一極,吳淞灣未來城發展建設規劃正式對外發布,拓展了蘇州向內集聚和向外輻射的能力。其中,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園七期項目在產業升級上優化了全市產業創新集群布局,依托桑田科學島的創新策源能力和吳淞江畔的生態資源稟賦,未來將打造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智慧型、復合式、生態化高端生物產業社區,其未來將為園區“一號產業”注入的不竭活力令人矚目。

2014年,余艾冰剛到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擔任院長的時候,住在園區仁愛路的專家公寓。“當時那邊附近只有一座商場和一家沃姆酒店,我在附近散步的時候,到處都是空空蕩蕩的,人也沒有。”那時的余艾冰本人也差不多是個“光桿司令”,全校教職員工和學生加在一起,人數依舊寥寥無幾。
如今行走在仁愛路上,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面而來,這條路上,匯集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高等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校區、西交利物浦大學等一大批知名高校,獨墅湖圖書館每天人頭攢動;每天早高峰時,每小時就有3000多人搭乘軌交2號線在月亮灣站出站,這些富有朝氣的年輕人涌向周圍的產業園和寫字樓,去實現價值、成就夢想。
金雞湖人才計劃、生物醫藥產業專項人才政策、關于外國人才工作生活便利化服務若干舉措、人才賦能創新集群若干舉措、全省首個國際人才服務中心、首個工程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基地、國內首家海歸人才子女學校……在蘇州工業園區,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早已成了行動自覺。園區以最具溫度的人才服務,吸引了大批人才前來就業、創業。
引來了人才,留住了人才,科技創新就有了源頭活水。人才活力造就區域發展實力,為了把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發展優勢、競爭優勢,園區通過激活人才發展潛力,積極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對接、耦合裂變,聚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集群,形成“搬不走、壓不垮、拆不散”的集群競爭新優勢。
同時,園區積極探索金融創新支持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為產業發展不斷引入“活水”。2022年9月7日,蘇州工業園區首單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基金)正式落地,由國家開發銀行投放的6900萬元資金將用于新建元數谷四期—1建設,為項目高質量推進提供有力支持。新建元數谷位于陽澄南岸創新城,是助力園區數字經濟產業創新集群建設的示范性、基地型標桿載體。新建元數谷四期還將與一、二、三期的研發辦公形成聯動,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打造產業生態圈,努力在陽澄湖南岸,構建起一座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兩化聯動”的“數字經濟新硅谷”。
賦能創新集群建設,人才正源源不斷展現出引領推動作用,在人才加持下,蘇州工業園區產業創新集群效應顯現。2021年,園區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產業產值常年保持20%左右增長。隨著“一區兩中心”的加快運作,一幅人才資源雄厚、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的圖景正徐徐展開,向奮力打造“四個一流”大踏步邁進。



2022年8月30日,江蘇自貿試驗區迎來揭牌三周年。制度創新是自貿試驗區的核心任務。三年前,這片熱土被寄予打造“開放型經濟發展先行區、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的厚望。
三年來,約占江蘇自貿區一半面積的蘇州自貿片區已累計形成全國全省首創及領先的制度創新成果160余項。其中,6項在全國復制推廣,31項在全省復制推廣,106項在蘇州自貿聯動創新區示范借鑒。
2022年6月的蘇州市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集群推進會上,蘇州自貿片區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集成創新成果正式發布。圍繞生物醫藥全產業鏈,蘇州片區已在研發、生產、審批、流通、融資等環節開展了10余項制度創新舉措。在這些創新成果中,“生物醫藥產業鏈高價值專利組合證券化”“研易達”“國際職業資格與國內職稱資格比照認定”三項舉措,被評為國務院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
制度的創新使蘇州片區所在地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綜合競爭力以及產業、人才、技術3個專項競爭力,在全國215家生物醫藥產業園均躍居首位。2022年1至7月,蘇州自貿片區完成生物醫藥產業產值近760億元,同比增長11%。信達生物制藥集團首席科學家陳炳良曾表示,從耗時7年完成首款新藥上市到產品不斷邁向海外市場,信達生物遠超同行企業的發展速度得益于相關部門對企業的持續關注。“一款新藥從研發到抗體生成、申報評估等,要經歷很多復雜的流程。正是有相關部門全程跟蹤輔導,讓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大大縮短時間跨度。”
掛牌三年來,蘇州自貿片區不斷深化改革求突破,加快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在提升綜合保障水平上久久為功,實現營商環境不斷升級。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蘇州自貿片區于2020年6月制定并發布了全國首個電子勞動合同標準,規范和引導企業簽訂行為,降低企業成本。同時,開發合同數據政企接口,方便企業一鍵報送合同信息,實現勞動者社會保險登記,大大提升了政府服務效能。
目前,蘇州片區已有5000多家企業啟用電子勞動合同,8萬多名勞動者簽署電子勞動合同,“全國首個電子勞動合同標準”獲評江蘇自貿區首批十佳制度創新案例。“一個細節上的改變,每年就可為我們節省成本100萬元左右。”友達光電(蘇州)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通過發揮中新合作獨特優勢,高標定位,高點起步,蘇州自貿片區正緊緊圍繞“一區四高地”功能定位,勇擔“探路、引領、突圍”責任,把自貿區的“含金量”轉變為產城融合發展的高質量。數據顯示,三年來,蘇州自貿片區累計新設外商投資企業766家,實際使用外資37.8億美元,新增備案境外投資機構417個,進出口總額2374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