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鄒孝聽

快遞小哥馬超在湖西都市花園小跑著,只見他突然停下來掏出手機往地面拍了張照。原來是小區的窨井蓋壞了,他作為兼職網格巡查員,隨手拍下圖片發到群里。
據了解,這是園區社區數字化治理的一項創新:給快遞小哥的終端設備嵌入信息化模塊,在進小區送貨的同時,可以隨時告知各類問題,如垃圾沒有定點、商業街店面不規范作業等。馬超相當于扮演了一個市場化的角色,履行著社會治理的職責。
實際上,這十年,園區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口號,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2012年前,中新合作區已經完全都市化,而中新合作區外圍還是鄉鎮建制,2012年,婁葑、唯亭、勝浦3個鄉鎮撤銷,設立婁葑、斜塘、唯亭、勝浦4個街道,這意味著園區城市化進程又向前邁了一步,原來的鄉鎮轉成街道,基本完成動遷,農民市民化,逐漸融入了園區的城市化進程隊列中。
在省新型城鎮化與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專家、蘇州大學教授張晨看來,基層政府的職能轉變程度直接和區域城市化進程密切相關,基層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是改革的重要一步。
2018年,園區構建區域板塊發展新格局,將整個轄區劃分為高端制造與國際貿易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陽澄湖半島旅游度假區、金雞湖中央商務區四個功能區,推進管理重心下移。
去年,園區調整婁葑、斜塘、唯亭、勝浦4個街道區域范圍,增設金雞湖街道,撤銷4個社工委。在張晨看來,前18年園區是在學習借鑒新加坡經驗,從2012年到現在的近十年,園區開始探索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自主創新。
“當初社工委的體制是向新加坡學習的,撤銷社工委增設街道,是園區基層行政體制的重大變化,實際上也是對原街道體制的復歸。”張晨說,基層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是改革的重要一步。
2015年底,彩虹家園社區發展中心在斜塘街道成立,作為一家專門為社區提供專業化服務的社會組織,主要服務項目有社區發展咨詢,社區發展評估、基層民主協商、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外來人口社區融入等多個項目。
事實上,“彩虹家園”是園區公共服務市場化的一個縮影。2014年初,園區成立社會創新發展中心,邀請華東地區知名社會企業助力園區孵化社會組織,社創中心作為樞紐型社會組織,通過培育社會組織、培養全科社工人才、營造社會創業生態、助推社會治理創新,有效助力社會治理。
公共服務職能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轉移給社會組織,購買途徑大致分為四類:由民政部門推行的社區服務社會化和各類公益創投項目,由組織部門牽頭的社區黨建為民服務項目,以及由基層政府或其他職能部門向專業機構直接購買專項服務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園區突破政策制度限制,允許孵化街道一級的社會組織,只需要500元就可以注冊街道一級的社會組織,承接公共服務項目。此后,社會組織如雨后春筍,成倍增加,極大助推了園區社會治理水平的提升。
在張晨看來,社區服務社會化的實踐,充分借鑒了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邏輯,政府向市場放權,使得兩者形成良性互動,是一種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的新理念,代表了地方治理和公共服務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十三五”期間,園區制定社區發展“十三五”規劃,基層社區治理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水平進一步提升,走在蘇州市前列。2016年,園區獲評“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
2018年,園區創新探索“紅色管家”黨建為民項目,通過SIP公眾號,組織黨員、整合資源、宣傳引導、培育文化、凝心聚力、服務群眾,促進黨建引領與社區治理的有機融合,實現社區的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民主協商機制算是一大亮點,從原先‘政府配菜’,到‘百姓點單’,老百姓先出點子,集思廣益。提案,由社會組織請專家審核。參與式預算機制,從矛盾沖突到民主協商,提高居民的獲得感?!?/p>
把問題消解在基層,線下依托社區建設理事會,社區支部書記作為紅色管家運營官將線上線下串聯在一起,打破基層創新過程中部門壁壘,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
張晨以咨詢專家身份參與了該項目,他說:“原來的基層社區治理創新各自為陣,有了扎實的民主協商,可以將社區治理各環節閉環式整合起來。這是園區積極探索新時代背景下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的亮點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