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向煜

星辰大海,征途萬里。十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間,但對蘇州工業園區而言,這是銳意進取、爭先實干的十年,是砥礪奮進、碩果累累的十年,是跨越發展、意義非凡的十年。
2012年,蘇州工業園區開始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2015年,國務院批復同意蘇州工業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要求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構建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
2017年,園區在全國經開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考評中位居第一,躋身科技部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
2019年,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蘇州片區花落蘇州工業園區;
2022年,在全國經開區綜合考評中實現六連冠!
……
行棋觀大勢,落子謀全局。
從“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到“國際合作的成功范例”,從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到自由貿易試驗區,內涵更豐富,要求更全面,但園區勇擔使命,爭當高質量發展領跑者,不做亦步亦趨的跟隨者,敢試敢闖、有為善為,與國家戰略高度契合、與時代浪潮同頻共振,成為蘇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精彩縮影。
“如果不是當年園區的領導帶病勸我回蘇州,我可能會和這片土地失之交臂?!?007年,江必旺放棄好不容易在北大深圳研究院建立起來的一切,來到蘇州工業園區創辦了蘇州納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注于微球材料制造技術。
就算不看當時蘇州與深圳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差距,來到蘇州后,“殘酷”的現實依舊讓江必旺心里打起了鼓。眼前的生物納米科技園就兩幢樓,孤獨地聳立在一片城鄉接合部的茭白地上,周邊還是工地……
江必旺沒有猶豫,他知道,雖然辦公樓略顯孤單,但在園區從事納米技術應用研究,已經不那么孤單了。
早在2006年,園區就率先在全國把納米技術應用產業作為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科院蘇州納米所“落子”園區。也是2007年,徐科創立了納維科技,專注于氮化鎵晶片生產和設備國產化;2008年,劉圣創辦的旭創科技落戶園區,重點開發高速率、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的高速光模塊,龔軼從德國回到家鄉蘇州,在獨墅湖畔創立了東微半導體,專注半導體器件技術創新……
2010年,園區正式明確了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地位,2011年初,蘇州提出“納米技術產業生態圈”的設想,以構建產業生態圈實現納米技術產業要素的聚合,2014年,全球納米領域的大科學裝置——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在園區開工啟動……
最近十年,園區的納米技術應用產業意氣風發。旭創科技參與的“高密度高可靠電子封裝關鍵技術及成套工藝”項目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納微科技、敏芯股份、東微半導、納芯微……紛紛登陸資本市場。更是涌現出了諾菲納米、海光芯創、勝科納米等在內的900多家企業,完成從設備、原材料、制備、工藝、集成到應用的全產業鏈布局。
從“孤單”到繁榮,也不過十余年光景。從一幢樓,到納米城自建研發和生產基地,再到如今的先進微球材料應用技術研究所,在江必旺看來,納微科技成長的每一步,都與園區息息相關。
“納米產業應用空間巨大,但出成果也更慢,園區愿意用十年培育一個‘慢’產業,前瞻性的眼光不僅成就了納微科技從空白走向世界領先的技術攻關夢,也成就了蘇州工業園區納米產業的集聚發展?!苯赝f。
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的發展,是園區三大新興產業騰飛的縮影。十年來,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領域的“鳳凰”們被園區吸引,紛紛前來“安營扎寨”,園區厚植沃土,為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同時成就自身產業快速發展,產業集群初具規模。這是一種“雙向奔赴”,是一種彼此陪伴的成長,也是一種彼此成就。

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創新,已經成為蘇州工業園區的不二氣質與金字招牌。
翻閱比對,我們會看到這樣一條上揚的“曲線”:2012年,園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59家,萬人有效發明專業擁有量超30件。10年間,各項指標呈爆發式增長。截至2022年7月底,園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2130家,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0件;累計培育獨角獸及獨角獸(培育)企業137家,中國獨角獸企業、潛在獨角獸企業39家,約占全省一半;累計建成各類科技載體超1000萬平方米、公共技術服務平臺43個。
十年間,從“瞪羚”到“獨角獸”,從“專精特新”到上市公司,一茬又一茬企業從園區走向全球;從中國500強到世界500強,一批又一批國際化企業總部紛至沓來。以海內外上市企業為代表,“方陣隊伍”不斷擴大——園區從2012年時的10家至目前的62家,增長超50家,近三年更是以平均每月一家公司上市的速度遞增。
在三大新興產業產值方面,數據同樣喜人。以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為例,2012年,園區納米技術應用產業實現產值90億元,較前一年增長50%,到了2021年該產業實現產值1255億元。而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產業也分別實現產值1168億元和610億元,三大新興產業產值連續多年年均增長20%以上。
生物醫藥產業亮眼的數據進一步佐證了園區的創新實力:在藥物研發領域,園區累計66個項目獲得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支持,18款創新藥獲批上市銷售,其中12款進入國家醫保,取得一類新藥臨床批件484張;在醫療器械領域,園區累計21款產品進入國家醫療器械創新產品審批“綠色通道”,其中11款已獲批上市銷售,占全省52%。
從“千”到“萬”,從“十億”到“千億”,計數單位記錄著科技賦能園區創新活力的歷史進程,成為見證園區創新驅動發展的“度量衡”。
這十年,園區敢于創新、尊重創新、崇尚創新,“創新之城”足夠精彩!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作為中國與新加坡兩國政府合作的“產物”,28年來,園區自帶“開放”基因,近十年來,園區更是以“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的精神狀態,不斷向高水平開發邁進。
1999年,艾默生環境優化技術(蘇州)有限公司落地園區,是第一批入駐園區發展的外資企業之一。20多個春去秋來,如今艾默生已在園區建立了環境優化技術研發中心,這也是艾默生公司全球設施最先進、規模最大的重要研究基地。
事實上,近十年來園區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與艾默生一樣,正在褪去“制造工廠”的外衣,凝聚更多“中心”功能。這與園區不斷加大開放力度,從利用外資向吸納創新要素集聚轉型的發展思路不謀而合。
艾默生的“左鄰右里”有著同樣的經歷。2002年,全球領先的無菌食品飲料紙盒包裝及灌裝系統供應商SIG康美包在園區“安家”,20年春風秋雨,康美包從一家純生產型企業起步,不斷向科技化、智能化轉型,先后設立了無菌紙盒生產廠、灌裝機組裝中心、亞太技術中心、亞太三廠;2006年,強生(蘇州)醫療器材在園區“出生”,從最初生產關節手術植入物、創傷、脊柱手術等產品,到導入愛惜康產品、明鏡超高清4K內窺鏡影像系統,再到增設亞太財務共享中心、亞太開放創新中心;2009年,飛利浦醫療(蘇州)落戶園區,2019年,其在園區增設全球業務服務中國中心,又一次打開新的發展空間……
一個個精彩的案例,有力地說明了外資企業在園區的“如魚得水”,目前園區已成為全省外資總部機構最集聚、業態最豐富、貢獻最突出、運營最活躍的區域。據了解,截至去年年底,共有97家外資企業被認定為省市區各級總部機構,園區也獲評了全省唯一“省級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
園區的開放不是單純的“引進來”,還有高質量“走出去”。近年來,園區搶抓“一帶一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機遇,積極參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設立長三角境外投資促進中心,支持500余家企業到58個國家和地區投資布局,同時與積極打造中外合作園區,將園區建設、招商、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有益經驗,推廣復制到海外其他地區,如今園區合作共建的中外產業園達10個。
十年,從“引進來”到“走出去”,“雙向”開放的園區,正在精心勾勒更高層次的國際合作“版圖”。面對新局勢,園區必將步履鏗鏘走上新的“趕考之路”。
每年有超4萬名本科生涌入園區,且數量逐年增長,93.8萬就業人口,平均年齡僅32.3歲;集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6萬人,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達550人;園區外籍常住人口達1.2萬人,占全市一半,海歸人才近1.3萬人,占全市五分之一。
這樣一組“彈眼落睛”的數據,彰顯的是園區這座城的蓬勃朝氣。年輕動感的園區,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夢想家在這里生活、工作,他們因理想而來,雖身處異鄉,但不會孤單——這里信息暢通,機遇眾多,只要腦子快,動作勤,奮斗向上,就能夠共享發展成果。在園區這座“理想之城”,個人的夢想與區域榮光相融交織,同頻共振。
實現理想的舞臺有了,但如果你以為在這個以高效著稱的區域,人們只知道“埋頭苦干”,那就錯了。蘇州工業園區雖以“工業園”起步,但其城市內涵一點也“不含糊”。走在園區街頭,商貿中心人頭攢動,美食店內熱氣氤氳,小區周邊的公園里到處有熱愛運動的人,一座座藝術館拔地而起,一場場演出讓人應接不暇,景區內園區人與游客共同欣賞著落日美景,網紅打卡地迎來送往一批批熱情的人……
歸根到底,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和保障民生。這十年,園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民生投入持續加大,民生福祉顯著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如今的園區人,上學更容易了,醫療更給力了,文娛體育活動更豐富了,環境更優美了,出行更便捷了……十年,溫暖的民生圖景讓每一位園區人切身感受到,這座城市無論是面子、里子還是氣質,都在漸入佳境。
細心體會的話,在延綿不絕的人間煙火、潮流時尚中,我們很容易發現“創新之城”的另一面——它亦快亦慢,有喧鬧有恬靜,有新銳也有傳統,是一座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理想之城。
這十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和創新發展任務,園區人乘風破浪,砥礪前行,攻克了一個個難關、打贏了一場場硬仗、取得了一項又一項成績,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等多方面實現了更高質量的發展。
這十年,園區人與園區一起見證、一起戰斗、一起成長,如今這座青春之城、奮斗之城,更具活力、動力和創新力,園區人民的生活也更加富裕安康。
這十年,采訪過幾百位園區人,幾乎每個人都會強調,慶幸某一年自己選擇來到了園區,他們在這里立業安家、實現理想,他們在這里成為更好的自己。
2022年7月,蘇州市委常委會專題調研園區后不久,《蘇州工業園區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動方案(2022-2025)》發布。23頁文件,沒有華麗的辭藻,滿是思路舉措“干貨”。以建設一流的產業新區、一流的開放名區、一流的創新園區、一流的中心城區“四個一流”為抓手,錨定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園區的雄心壯志力透紙背。
十年砥礪奮進,如今揚帆再赴新程。喜迎黨的二十大,站在新起點,園區必將創造更多發展奇跡,書寫更多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