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婧茸

8月11日,軌道交通S1線全線正式洞通,這意味著不久后,園區人可以直接乘坐地鐵去上海。同時,312國道蘇州東段改擴建工程園區段其中對接強勝路項目正式開工,目前隧道主體結構已完成,高架橋主線貫通,下穿通道也改造完成,滬寧高速連接線完工,預計年底全面完工。另外,今年獨墅湖第二通道園區段隧道主體結構也已全部完成,預計年底建成通車;金雞湖隧道即將全線貫通,預計年底建成通車。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無需多言,交通格局變大,是城市功能品質攀升的最直接體現。
蘇州工業園區自開發建設以來,就十分重視城市交通的規劃和建設,從建園之初的“九通一平”,到2007年通車的獨墅湖隧道。這個十年,園區更是注重構建立體交通網絡,從2012年開通運行的軌道交通1號線,到2021年通車的陽澄西湖南隧道……四通八達的路網改寫了時空的距離,將園區與周邊區域互聯互通,不斷為這座非凡之城的發展注入活力。

還記得2012年的春天,伴隨著一聲清脆的“歡迎乘坐軌道交通1號線”,蘇州第一條建成運營的軌交線路正式開通運行。這標志著蘇州成為中國國內首個建設軌道交通、首個開通軌道交通的地級市,正式邁入“軌道交通時代”。
從十年前最早開通的1號線,到如今四通八達的軌道交通,縱橫穿梭在園區的地下。似乎,從哪里出發都能到園區,從園區出發可以去到任何地方。
乘坐蘇州軌交5號線從李公堤南站出發,45分鐘就能抵達太湖,這樣的便捷在十年前是無法想象的。十年來,隨著1號線、3號線、2號線、5號線的不斷開通,園區的地下交通建設不斷提速,一條條“地下長龍”在園區的地下靈活穿梭,帶來出行的便捷,也串起城鄉的巨變,更連接起當下最具“園區范”的生產、生活、生態質態。
來自上海的楊霖,目前和妻子定居園區唯亭,對于前不久軌道交通S1線全線的正式洞通,他很是興奮。
蘇州軌交S1線起于蘇州工業園區唯亭站,終點設于昆山花橋站,可與上海地鐵11號線花橋站換乘,建成運營后,將成為連通滬蘇昆三地的重要交通城市走廊。這是蘇州的首條市域軌道交通線路,S1線的建成是滬蘇軌道交通的全面“握手”,將實現滬蘇之間的快速通勤,更加便捷滬蘇“雙城”的生活。
“很快我就可以在家門口坐地鐵,直接去到上海的父母家,生活在園區真是越來越方便了。”楊霖感慨。
交通出行是城市每個老百姓每天都會面臨的問題,為了滿足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非凡十年里,園區大力開展智慧交通建設。
從現代大道駕車到觀楓街,再轉彎開至津梁街,連續道路交叉口,市民李曉飛一路綠燈通行。“在園區的駕駛體驗總是很順暢。”他感慨。
能有如此順暢的通行,園區在交通系統中嵌入計算主機智能算法,實現機動車、非機動車以及行人的按需放行。通過園區交警自主研發的智能調節信號燈,即“自適應信號燈”,即時采集分析各方向準備通過路口的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等數據,靈活地對信號燈進行智能控制。這種通過需求式放行體系,有效提升了主干道通行效率。
如今,園區設置了79條“綠波帶”路段,涉及198個路口、總長48.5公里。在綠波帶,只要車輛時速保持在50公里左右,就可連續綠燈通過5個路口,不但提高了路網整體通行效率,也優化了駕駛人的通行體驗,提高了駕駛的安全性。“綠波通道”是園區智能交通建設的成果之一,可以在指定的交通線路上,把指定車流所經過的各路口綠燈起始時間做相應調整,以確保該車流到達每個路口時,正好遇到綠燈。
近年來,園區公安依托“大數據+網格化”,融入園區實際,從智能化發展的基礎出發,利用卡口、監控、無人機等先進設備布局智能交通基礎建設,不斷探索交通智能保暢新模式,不斷打通城市交通數據脈搏,充分提高道路資源的利用效率。
在智慧交通這條道路上,園區總是馬不停蹄。從《蘇州工業園區智慧交通2021-2023三年行動計劃》可了解,到2023年園區智能交通覆蓋率將由現在的45%提高至100%,各業務平臺系統全面升級提檔,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智能網聯產業技術創新基地。

繁華而愜意的都市場,少不了交通的精彩演繹。有溫度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城市出行的貼心細節。
9月開學后的每個清晨,藍色的小型巴士會準時駛入園區白塘景苑小區門口的“通學約巴”候車點,學生們自覺排好隊伍,手里拿著e卡通,保持距離,等候上車。在園區交警鐵騎隊員的護送下,10分鐘后,“通學約巴”便平穩、安全到達學校停車場。學生們有序下車,排隊入校,開啟一天的美好校園生活。
“通學約巴”線路自2021年12月投用以來,每日早晚共開行5車9趟次,受到了同學和家長的廣泛好評。這個新學期,“通學約巴”服務嶄新升級,不僅對四至九年級全面開放,還圍繞學區范圍增加線路。
“通學約巴”正是園區交通服務民生,把實事做到百姓心坎里的貼心舉措中的一個縮影。如今園區“通學約巴”項目還在持續拓展,新學期已開設12條次線路,惠及星灣學校、金雞湖學校、唯亭學校、唯亭實驗小學、星洲小學、星海小學、星海實驗中學、星匯學校、東沙湖實驗中學、東沙湖小學等,持續為園區學子保駕護航。
從2009年園區啟動“智能公交”建設,目前已實現園區全部公交車輛智能設備全覆蓋,455座電子站牌每天為近50萬人次的乘客服務;到2018年,園區引進公交“微巴”,完善了原先公共交通體系中的“缺環”,打通關鍵的“最后一公里”;再到如今人見人夸的“通學約巴”,細節之處見真心。十年來,園區用心疏通城市“毛細血管”,讓公共交通體系發揮出應有的效用。一個健康、便利、快速的綠色交通生態正在園區形成,不斷擴寫著這個新城的時空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