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市第三中學(530021)徐永霞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指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思維品質不僅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關鍵能力,更是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必備品格。將思維品質確定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明確了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成為廣大英語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學習和運用語言是促進思維能力發展與提升的有效手段。英語閱讀能力是英語學習者其他語言能力發展的基礎。閱讀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閱讀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還能促進學生的詞匯積累和寫作水平提高。閱讀能力在某種意義上反映的是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語言輸入、信息輸入都依賴于閱讀。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
英語學習活動觀要求教師依托語篇,從語篇的體裁、表達方式、主題思想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探討,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語篇內容,為學生創設與他們生活相關聯的情境,讓學生自然地應用所學知識。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的學習任務可以讓學生靈活且有深度地掌握語言知識,建構新的知識圖式,讓學生可以更加輕松地進行遷移創新。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相較于傳統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質量和效率有了極大的提高。
有的教師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以講解語言知識為主,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積極的思考與整合。
有的教師很少組織旨在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閱讀活動,不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教學活動碎片化,缺乏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
有的教師指導的課堂定向閱讀和學生自主閱讀之間缺乏過渡,二者沒能很好地銜接,導致學生難以在自主閱讀中實現閱讀策略的遷移與思維的創新。這導致學生閱讀的思維含量低,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不高,思維品質也得不到有效提升。
部分學生的英語閱讀具有功利性,常以掌握詞匯和提高考試成績為目標;部分學生閱讀習慣不正確,缺乏閱讀策略與技巧,對語篇結構、體裁類別、語言特點以及作者意圖與態度等的分析缺乏足夠的重視。這導致學生閱讀積極性低,閱讀效果差,思維品質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
英語學習活動觀明確了活動是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的主要形式。教師要在主題意義引領下,設計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英語學習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在上述英語學習活動中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識圖式,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運用多元思維,了解文化異同,賞析語言,判斷價值取向和情感態度,從而解決學習活動中的問題,促進自身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形成新的知識圖式。
開展基于語篇的學習理解類活動,需要教師圍繞語篇的主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創設相關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在情境中感知新的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獲取和梳理語篇信息,并且通過概括和整合,建立新的知識圖式。之后,教師再繼續鋪墊與語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引出閱讀教學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引導學生以語篇主題為依托,借助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進一步建立新的知識圖式,培養邏輯思維。上述活動的流程見圖1。

圖1
【課例一】
在新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三冊Unit 5 Poems 的寫作教學課堂熱身環節,教師首先利用學生非常熟悉的英文版唐詩營造濃厚的詩歌欣賞氛圍,激活學生已有的關于詩歌的舊知,引導學生思考寫詩的目的,為后面的寫詩做好準備;然后利用學生耳熟能詳的童謠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對押韻的理解,為寫詩這一輸出環節建立知識圖式;最后分別利用一首有趣的打油詩、一首富有哲理的清單詩和兩首通俗易懂的五行詩,引導學生復習清單詩和五行詩的特點,并通過希沃白板的知識匹配小游戲進行鞏固,為后面的輸出活動做好充分準備。通過這樣的學習理解類活動,教師為學生鋪墊了相關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在寫詩的環節中,學生寫出了許多超出教師預料的精彩的英文詩歌。
在學習理解類活動的基礎上,教師設計深入語篇的應用實踐類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語篇內容進行描述、分析和整合,以完善和鞏固新的知識圖式。在此基礎上,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圍繞主題所設計的深入語篇的閱讀教學活動,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內化所學知識與相關信息。上述活動的流程見圖2。

圖2
【課例二】
在舊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二冊Unit 3 Computers 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重新研讀文章標題并提問:Is it a good title?Why?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后,各小組的代表進行討論結果匯報。有的學生認為這個標題不好,應改為“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s”,這樣的標題清楚明了;有的學生認為“Who am I?”這個標題很巧妙,因為作者運用了擬人(personification)的修辭手法,而且在文中也有多處擬人手法的描寫與標題相呼應,比如“When I was young in 1642”“I could‘think’logically”“my real father”“grew older”“was so lonely”等。教師對上述兩種觀點都給予了積極回應,并指出文章的細節描寫與標題相呼應,所以“Who am I?”確實是一個好標題。
對文章標題進行評價是一個具有思辨性的活動。這樣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對所學文本進行深度的理解和解讀。思辨性的問題通常具有開放性和啟發性,能夠引發學生思考和思維碰撞。要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必須對先前在閱讀文章過程中獲得的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和評價,并且根據已有的信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問題。小組討論的形式給學生時間再次閱讀文章并且在文章中找出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與其他同學的思維進行碰撞。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思考、解釋、分析和評價其他同學的觀點,批判性思維也得到了發展。應用實踐類活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幫助學生提升思維品質。
學生在基于語篇和深入語篇的學習活動中,激活了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建立、完善并鞏固了新的知識圖式。遷移創新類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進一步開展實踐類活動以完善新的知識圖式。學生通過參與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欣賞語篇的優美用詞和修辭手法,發現語篇的文體特征,評價作者的態度與觀點,探討語篇的價值取向與主題意義的關聯,再次引出新的問題,鞏固新的知識圖式,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使學生能夠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上述活動流程見圖3。

圖3
【課例三】
確保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減少教師控制;打破用一節課完成教學的思維定式,用三節課讓學生完成“探究—圖式—遷移”的學習過程,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強化學生對知識圖式的內化;增設一篇類文語篇解讀,用三篇主題均與太空探索相關的說明文,統一篇章主題,為學生的思維拓展與橫向遷移提供語境。其中,Passage 1“Space:The Final Frontier”和Passage 2“Homes on Mars?”選自新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三冊Unit 4,分別用于圖式探索和圖式內化。Passage 3“Woman taken to space”選自《二十一世紀學生英文報·高二》,用于圖式遷移。這三個語篇不僅具有鮮明的說明文結構及語言特點,而且極富話題性,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說明文結構及語言特點的研究和應用,還可以引發學生對文章話題更深層次的解讀,有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教師應在課后布置形式多樣的拓展性作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語篇的特點出發,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思維特點,準確把握學生思維的維度和節奏,緊扣閱讀主題,搭建各種必要的支架,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語篇,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和互相交流。例如教師可讓學生小組合作繪制閱讀語篇的思維導圖、制作一份英文報紙或舉辦閱讀分享會等。
讓學生繪制閱讀語篇的思維導圖有助于培養學生歸納、總結及提取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制作英文報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讓學生進行閱讀分享有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和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
通過上述學習活動,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了有效的培養,學習效果十分明顯。學生的思維從低階思維(記憶、理解、應用)進階到高階思維(分析、評價、創造)。學生的概括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增強了,解答主旨大意題、推理判斷題、標題歸納題等的正確率也明顯提高了。
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是高中英語教師開展閱讀教學的立足點和目標。實施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注重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思維品質,進一步豐富與發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相關理論。教師應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以語篇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探索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制訂基于學生思維品質培養的教學目標,優化閱讀教學設計,將思維訓練切實、有效地融入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策略應用意識、批判意識、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