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棲霞區攝山初級中學(210000)杜 娣
近年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已成為我國教育教學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信息技術已成為教師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手段。課堂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陣地,教師是教育信息化的參與者,教師應借助現代化教學設備、網絡云平臺、大數據技術等信息技術構筑智慧課堂,積極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教學方式的變革。
筆者所在學校為信息化特色學校,也是南京市智慧校園示范校。學校擁有智慧教室、智慧云平臺、智寫筆、學習平板、希沃一體機等現代化教學設備。本校教師積極開展移動學習終端與課堂教學融合的研究。本文以地理課堂教學為例,探討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
人教2011 課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附錄“本書常用地圖圖例”中,羅列了該教材常用的地圖圖例。該附錄旨在讓學生了解圖例系統的建構,建立地理事物與符號系統直觀、內在的聯系,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地圖閱讀是學習地理的關鍵,也是學生學習地理的重難點。為了讓學生學會閱讀地圖,筆者結合生活實際,將移動學習終端與地理課堂教學相融合,構筑地理智慧課堂的教學模式。“本書常用地圖圖例”一課使用的移動學習終端設備有智寫筆、希沃一體機以及安裝了希沃授課助手的智能手機等,同時準備了相應的多媒體課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生大多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活潑好動。教師應針對初中生的特點設計教學,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
[環節1]教師用希沃一體機播放視頻——“第一幅世界地圖的由來”。
教師提問:古人是如何繪制地圖的?視頻中顯示的古代地圖是用哪些符號表示圖例的?
設計意圖:本課以“第一幅世界地圖的由來”視頻導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到古人研究地圖的精神,體會地圖對社會及人類進步的重要作用,認識到古代地圖中圖例是形象的符號,感嘆古往今來地圖的演變,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也是打開地理學習大門的鑰匙。學生通過觀察地圖,能歸納地理事物的特征。對于復雜的地圖,需要分析、研究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要素的變化,探索地理事物的發展規律。
[環節2]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地圖相關知識,呈現選擇題,引導學生利用智寫筆的選擇功能作答。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教師端的實時反饋,了解學生對地圖基本要素的掌握情況;通過對學生答題情況的實時分析,調控教學進度,并進行過程性評價。
地圖的閱讀離不開空間思維。空間思維即通過對地理事物空間位置及空間分布的把握,揭示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關系及其空間分布規律的思維方式。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圖文轉換的方式,將地圖中的信息通過文字表達出來,并引導其篩選有效的地理信息。
[環節3]教師引導學生閱讀他們比較熟悉的紅山動物園導游圖,并將學生分組,讓每個小組選擇動物園中的一個場館或其他公共場所。每個小組由兩名代表在希沃一體機的觸摸屏上定位所選目的地(見圖1)。

圖1
設計意圖:讓學生分析討論找到某個場館或其他公共場所的依據,引出圖例的概念,使學生明白圖例是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及其文字說明。在希沃一體機大屏幕上展示所選目的地,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環節4]教師引導學生分組在交通路線圖上找出從學校到棲霞山風景區的路線,并用紅筆將路線描畫出來。學生分組合作,規劃從學校到棲霞山風景區的路線,并派代表講述本組規劃的路線。之后,學生分析不同的路線(見圖2)。

圖2
設計意圖:堅持啟發式教學原則,讓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借助希沃一體機的畫圖、實時反饋等功能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設計出行路線”的任務,讓學生通過理解、分析不同級別道路的區別,進一步理解線狀圖例,理解路線之間的空間聯系,從而做出合理的選擇。
在學生閱讀地圖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推理,從地圖中概括出地理事物的發展規律。
[環節5]在我國古代最早的一幅標有圖例的地圖上,已經用一些象形符號來表示地理事物了,如山、河流、城、村等,表示行政中心的圖例也一直沿用了下來,并經過了一定的演變,如首都、省級行政中心、其他重要居民點等。學生在學案提供的地圖上找出首都及省級行政中心等地理事物。學生小組合作,共同查找,派代表在觸摸屏上圈畫出相應區域并解釋其代表的地理事物。
地理要素的比較往往包括地理成因、地理規律等方面的對比。
[環節6]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線狀圖例,讓學生在中國疆域圖上找出任意一條國界線和未定國界線。學生課前搜集資料,利用智慧云平臺上傳搜集到的資料,課上借助多媒體播放課件和視頻,作“有意思的國界線”匯報(如圖3)。在匯報的過程中,坐在座位上的學生仔細聆聽,并與作匯報的同學互動,回答問題。

圖3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課前搜集資料并利用智慧云平臺上傳搜集到的資料,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通過讓學生講解并比較不同國家的國界線,以及國界線與未定國界線的差異,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
[環節7]學生分組設計圖例,將社區平面圖補充完整。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社區商店、道路等設施布局是否合理,并請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師借助希沃授課助手拍照上傳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上臺分享本組的研究性學習成果(見圖4、圖5)。

圖4

圖5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思考社區商店、道路等設施的布局是否合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希沃授課助手、觸摸屏等為學生學習成果的及時反饋提供了條件。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借助智慧課堂云平臺和互聯網幫助學生正確識別常見的地圖圖例,從而掌握閱讀地圖和使用地圖的方法。學生使用智寫筆完成選擇題作答,然后使用答題器進行評價,直觀而全面。學生還可以在觸摸屏上完成連線題、繪制路線圖等,構建地理事物與符號系統的直觀、內在的聯系。智寫筆的反饋功能能夠讓教師通過數據的分析及時改進教學。學生借助智寫筆繪制社區平面圖并獲得及時反饋,在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培養了繪制簡單地圖的能力。教師在智慧課堂中能觀測到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并及時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從學生熟悉的區域出發,利用移動學習終端輔助地理教學,通過智慧課堂云平臺展示大量的生活中的圖例信息,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圖例相關知識,能夠激活學生的地理思維。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本節課筆者積極使用移動學習終端進行授課,巧借智寫筆、希沃授課助手、希沃一體機等現代化教學設備輔助教學,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搭建平臺。
筆者所在的學校以“互聯網+”教育為特色,將互聯網與教學、學習、管理、評價相結合,借助數字媒體技術、大數據等現代科技,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教師利用智慧教室、智寫筆、希沃一體機以及希沃授課助手進行信息化常態教學。地理學科組充分結合學校信息化特色,開展了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課堂教學研究,在課堂內實現實時統計答題結果、及時解釋評價結果、調控教學行為、開展過程性評價,改善了師生互動效果。
智寫筆、希沃一體機等移動學習終端設備能夠在地理教學中發揮很好的作用,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教師應該明確的是,信息技術只能輔助教學,要適當地使用信息技術手段,不能讓現代化教學設備完全替代教師授課,與此同時,不能忽略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等,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適時使用板書、板圖、板畫等傳統教學手段,并引導學生閱讀紙質地圖,將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打造兼收并蓄的智慧課堂,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綜上,初中地理教師要關注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融合,積極研究借助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方法,讓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插上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