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冰蓮 胡雅娟 靳偉 方明
(1銅陵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安徽 銅陵 244000;2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ICU)
腦梗死又稱為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腦組織中的血液出現流通障礙導致血管發生閉塞,腦細胞發生壞死而引起的神經疾病〔1〕。腦梗死主要發生于中老年人群,臨床多表現為頭暈頭痛、局部偏癱、肢體活動受阻、喪失語言功能等癥狀,具有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復發率高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及家庭生活質量,因此臨床認為及時診斷和正確治療尤為關鍵〔2,3〕。癲癇是腦梗死的首要臨床表現,其多發生于腦卒中期間或是腦卒中治療后的幾周甚至幾年,其發病時間不同,其病理生理表現也不同,目前發病機制還不明確,普遍認為是腦梗死導致神經系統受損激活免疫系統,使得相關免疫炎癥因子分泌紊亂,導致神經組織局部放電異常所引起〔4〕。近年來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體與腦血管疾病的關系備受關注,Hcy是神經興奮毒性氨基酸,可損傷神經元從而促進癲癇發展,D-二聚體作為臨床評估纖溶活性的重要指標能直接反映機體對纖維蛋白的降解狀態。本研究擬分析老年腦梗死后繼發癲癇與D-二聚體、Hcy的關系。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銅陵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7例腦梗死患者資料為研究組。同時選取41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5〕,經磁共振成像(MRI)、CT等檢測證實;(2)符合癲癇診斷標準〔6〕;(3)臨床資料齊全;(4)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1)已進行過靜脈溶栓治療者;(2)合并免疫系統、循環系統、心臟、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者;(3)具有既往癲癇病史;(4)合并惡性腫瘤或其他腦部疾病者;(5)存在精神疾病或相關家族史。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及納入、排除標準將87例患者分為繼發組(腦梗死繼發癲癇,n=33)和單純組(單純腦梗死,n=54)。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收集患者早晨空腹靜脈血10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后取出低溫保存。通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使用羅氏C-701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Hcy,試劑盒購自中國寧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tago血凝儀測定D-二聚體水平,試劑盒購自法國Stago公司,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檢測。
1.3觀察指標 (1)對比研究組與對照組、繼發組與單純組Hcy、D-二聚體水平。(2)分析影響腦梗死患者繼發癲癇的單因素及多因素。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及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2.1研究組與對照組Hcy、D-二聚體水平比較 研究組Hcy、D-二聚體水平〔(33.49±5.81)μmol/L、(1.73±0.29)mg/L〕均高于對照組〔(8.23±0.71)μmol/L、(0.61±0.14)m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7.543、23.440,均P<0.01)。
2.2繼發組與單純組Hcy、D-二聚體水平比較 繼發組Hcy、D-二聚體水平〔(46.59±7.46)μmol/L、(2.54±0.51)mg/L〕均高于單純組〔(25.48±3.74)μmol/L、(1.23±0.25)m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7.539、16.024,均P<0.001)。
2.3影響腦梗死患者繼發癲癇的單因素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體重指數、性別、吸煙、喝酒、高血壓、糖尿病不影響腦梗死患者繼發癲癇(P>0.05);梗死部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評分、Hcy、D-二聚體為影響腦梗死患者繼發癲癇的因素(P<0.05)。見表2。

表2 影響腦梗死患者繼發癲癇的單因素分析
2.4影響腦梗死患者繼發癲癇的多因素 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梗死部位、NIHSS評分、Hcy、D-二聚體為影響腦梗死患者繼發癲癇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影響腦梗死患者繼發癲癇的多因素分析
腦梗死在全球疾病死亡率中排名第二,致殘率排名第一〔7〕。而癲癇是腦梗死并發癥中較難治愈的主要類型之一,據統計腦梗死繼發癲癇發生率高達15%以上〔8〕。臨床認為其可能是因腦組織缺血缺氧,細胞膜內外離子交換發生障礙,導致神經元膜靜息電位狀態被打破,大量神經遞質等流出,神經元異常興奮并放電而形成的〔9~11〕。同時有研究認為其是由于患者梗死后,出現腦水腫現象,其通過不停地向四周擴散,再加上病變中心血流被阻滯,致使神經細胞代謝出現障礙與供血不足,從而出現癲癇性放電,引發癲癇〔12〕。癲癇主要分為早發型及遲發型。早發型癲癇是由細胞生化機能異常,組織出現電應激性等引起的。早發型癲癇其主要在患者腦梗死發生后的2 w內發生,其與遲發型癲癇相比,癥狀可隨著腦梗死病情的好轉而得到緩解,且后期不易發作。遲發型是由腦膜、神經膠質出現瘢痕引發。研究認為早發型癲癇會導致癲癇反復或遲發,因此需注意腦梗死后2 w內有無癲癇發作,避免腦梗死出現繼發性癲癇〔13,14〕。隨著臨床不斷深入研究,如何有效降低腦梗死并發癲癇風險也被臨床列為研究重點〔15,16〕。
有研究認為多數癲癇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異常,發作時神經系統異常興奮可使谷氨酸產生興奮毒性作用,促進巨噬細胞生成自由基,對血腦屏障造成破壞和損傷〔17,18〕。Hcy作為一種神經興奮性毒性因子,可通過刺激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對神經元造成損傷,促進癲癇進展〔19~21〕。本研究顯示,腦梗死后繼發癱瘓患者Hcy水平大于腦梗死患者、健康人群,與既往文獻研究結果相似。郭亞培等〔22〕認為血清Hcy和血漿D-二聚體在癲癇患者血清中呈高表達。纖溶活性增高是凝血活性升高的繼發性后果,D-二聚體屬于纖維蛋白形成后纖溶作用的可靠指標,可顯示纖維蛋白降解狀態,癲癇發作時血腦屏障被破壞,病灶壞死組織釋放凝血因子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血液,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徑,導致纖溶發生,從而引起D-二聚體升高〔23〕。同時有研究認為癲癇會加重腦組織缺血缺氧和神經元壞死,其可致使癲癇再次發作,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臨床認為分析癲癇繼發的因素并采取措施是防止腦梗死繼發癲癇的必要手段〔24,25〕。
綜上,腦梗死患者繼發癲癇發生后Hcy和D-二聚體水平顯著升高,同時其作為影響腦梗死患者繼發癲癇的因素,可作為臨床診斷治療的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