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高級主筆 徐姝靜 圖/本刊主筆 國曄
未來的供熱系統應該是什么樣?這是北京熱力掌舵人田金風常常思考的問題。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去擘劃,答案在他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
城市熱網系統升級改造已是必然,但對北京這樣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來說,絕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隨著首都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建設規模迅速擴大,它的熱網體系不僅規模龐大、種類復雜,而且還面臨著因城市建設歷史悠久而遺留的很多“老大難”問題。
如何對這樣一座特殊城市的特殊熱網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國企管理》對田金風的采訪,首先由這個話題展開。
盤根錯節的熱力網絡,隱藏在北京城地下的四面八方,保障著這座超大城市的供熱運轉。可以說,保供一直是北京熱力集團的核心工作。尤其是今年,全球能源供需緊張的大環境,給今冬供熱季的保供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2021年美國得州大停電、上年底我國的‘煤荒型電荒’,再到年初俄烏沖突,國際能源格局并不是非常穩定的”,田金風介紹說,層出不窮的事件,讓能源安全這一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再一次被社會廣泛關注。而延伸出的供熱問題,又是涉及民生的重大問題。
田金風進一步介紹,“小、散、亂”是北京供熱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對城市治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無法對供熱進行統一的協調和保障。
在控制成本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面前,應該用什么實現熱力供應的百分之百保障?在田金風看來,供熱可以市場化運作,但無法脫離公共物品的屬性。
對于供熱行業而言,今年還有一項意義重大的任務——供熱資源重新整合,將使得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區供熱的基本盤更加穩固。用田金風的話講,重組整合可以打造一個“蓄水池”,讓保供“進可攻,退可守”。
這個“蓄水池”正在逐漸壯大。2016-2021年,北京熱力供熱服務面積從2.75億平方米增加至5.19億平方米,面積翻了近一番。
不久前,《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點》發布。根據文件,今年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2%,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比重不低于19%,優質能源消費比重達到98%以上……
這也更加證實了田金風的想法:保證分布式能源互補,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可以讓熱力用能有“備份”。
對于北京熱力集團,目前要做的就是守好供熱基本盤,逐步實現分布式能源的互補,讓城市擁有“韌性”——一個低碳、綠色、穩固的供熱系統藍圖便由此在田金風腦中躍然而出。
“每年一進入10月,北京熱力就進入了‘戰時狀態’。在過去,熱源緊張,供熱上游緊俏,熱力企業屬于生產型企業。而到今天,供熱企業普遍從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如何提高用戶的滿意率成為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聊起市場變化,田金風不無感慨,“一般來說給供熱企業的補貼時段是11月15日到次年3月15日,但是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和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每年都有針對供熱時間的大討論。”
如果恰好趕上極寒天氣,要不要提前供熱?標準的供熱溫度是18攝氏度,特殊情況要不要適當提高一些溫度?
關于這些疑問,田金風講,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按需供熱、科學供熱。通過供熱系統的重構,以實現降本增效——用同樣的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務。
在破解超大城市基層治理難題時,北京市深化“吹哨報道”改革,完善12345熱線“接訴即辦”機制,供熱成為公共試點。
如何建好試點、當好窗口?田金風介紹說,集團全面貫徹落實《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深化黨委書記負總責、班子成員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成立領導小組與日常工作機構、監督機構,明確職責任務,與二級企業形成兩級黨組織共同抓、職能部門協同抓、上下協力聯動抓的工作格局。

田金風對記者說,目前首先要守好供熱基本盤,實現分布式能源的互補,讓城市擁有“韌性”
在管理實踐中,集團黨委以問題為導向,強化“接訴即辦,未訴先辦”的理念,總結提煉了“1個主責、2個載體、3個目標、4個標準、5個機制”的“12345”工作法。即:履行好黨組織書記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利用好基層黨組織書記“接訴即辦”專班和書記工作群兩個載體;立足于“響應率、解決率、滿意率”三率100%的目標;執行好“1分鐘派單、10分鐘回復、1小時上門,1次性解決”的“四個一”工作標準,確保快速派單、及時上門、高效解決;落實好“派單、督辦、點評、通報、考核”的五個工作機制,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問題整治清零行動,切實保障“接訴即辦”管理體系落實落地。
“百姓的訴求,就是我們的責任”,田金風告訴《國企管理》記者,通過智慧化大數據手段精準研判,北京熱力逐步由“接訴即辦”到實現“未訴先辦”,徹底解決一些歷史遺留和急難愁盼問題,服務質量全面提升。自2019年大力推進接訴即辦工作以來,北京熱力供熱季12345工單量和供熱首日工單均連年下降,平均年下降率近50%。
不論是重構供熱系統,還是通過節能智慧供熱,在田金風眼中,都是降碳的一部分。同時,還能保證分布式能源互補,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占比。一個低碳的、綠色的供熱系統雛形初現。
“科技創新、先進技能的應用將會助力智慧供熱的升級迭代,以適應數字時代的快速發展”,但在田金風看來:“首先要把基礎工作做扎實,基本的工作不扎實,上智能也達不到該有的效果。”
“我們的平臺是‘熱力+互聯網’,要先實現信息化,創造應用場景,做好范本。作為行業龍頭來講,我們有這個實力、也有這個責任當好行業引領者”,田金風表示:“我們要把所有的內容都扎扎實實變成量化和數字化的東西。”

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田金鳳都想有,“我們要扎扎實實把信息化改造落實到最末端”
對于現在的北京熱力而言,更多的是存量改造,即通過智慧供熱實現節能降耗。田金風介紹,從供給側來看,也就是電廠方面,基本已經實現。現在要從需求側來改,比如小區老舊改造、系統升級等等,都屬于相關范疇之內。
在智慧供熱方面,北京熱力在東城、西城、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門頭溝、通州、房山9個城區選取了2082萬平方米供熱面積,作為今年智慧供熱示范改造試點。同時,在368座鍋爐房研究、推廣小型鍋爐房集群化管控模式,通過智能化手段,實現無人值班、少人值守。
在推進智慧調度方面,制定新版《節能降耗專項獎勵方案》,激勵各單位主動開展節能降耗工作。各管理單位共同商討運行調節中的困難和疑問,有效提高調度水平和運行調節能力,今年上半年,綜合能耗指標明顯下降。
在供熱系統節能及智慧化改造方面,集團累計完成約9萬臺室溫監測設備的安裝調試工作,并編制完成了《二網平衡調節效果評價標準》,多次組織召開相關會議,為今冬供熱季高能耗熱力站進行提前調節部署。現在已安裝室溫監測設備的用戶均可在線查看室溫情況。
目前,北京熱力以96069供熱服務管理平臺為依托,建立起北京市及16區供熱服務管理平臺,服務于全市9.19億平方米供熱面積,1206家供熱企業。
服務還延伸至北京市域外,在河北三河、涿州、雄安新區,以及吉林撫松、山西大同、內蒙古烏蘭察布、湖北潛江、十堰等地區,北京熱力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
關于未來的供熱系統是什么樣子,雖然現在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但通過不斷構造信息化和智能化場景,田金風覺得自己離答案已經越來越近了。
田金風表示,成為中國綠色智慧供熱引領者,這是北京熱力集團的發展愿景,也是自己一直以來的期望。今天,隨著版圖不斷延伸,北京熱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這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