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海,宋慶辰,趙鎖柱,張磊,王雷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67醫院 骨科,遼寧 大連 116011)
錘狀指是手部較為常見的一種損傷,臨床表現為遠指間關節(DIPJ)主動伸直受限,伴或不伴近指間關節(PIPJ)代償性過伸的一種損傷,如處理不當,影響患指功能。對于錘狀指的治療,文獻報道方法較多,療效不一[1]。目前常見的并發癥是:止點不易重建導致錘狀指復發;內固定物外露;局部排異反應;切口皮膚并發癥;關節功能受限等[2]。自2019年11月-2021年6月,我們收治需行止點重建的錘狀指患者11例,術前X線片檢查,排除骨性錘狀指,用可吸收線(WEGO威高可吸收性外科縫線,PGA)經骨隧道行止點重建,克氏針跨DIPJ支架外固定治療,經臨床觀察,術后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
本組11例,均為男性單指損傷;年齡19~43歲。其中小指6例,環指4例,中指1例。傷后均表現為DIPJ可以屈曲,但不能主動伸直,呈錘狀指畸形。術前X線片均無撕脫骨折。開放傷1例,閉合傷10例。
本組使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做指根局部神經阻滯麻醉,指根部橡皮手套折卷止血。開放性損傷先行局部清創,結合傷口情況根據手術需要延長傷口。閉合性損傷取單側甲襞側方向近端2.5~3.0 cm直切口,術中可根據需要延長。銳性剝離甲襞背側疏松結締組織,勿損傷指甲根部甲母質,自肌腱外膜表面向近端及對側掀起皮瓣,可充分顯露甲母質、伸肌腱斷端。將指伸肌腱近斷端和遠節指骨基底背側止點處適當銳性游離,注意保護背側關節囊、甲母質。
建立肌腱止點縫線,用一根直徑為0.8 mm克氏針從遠節指骨背側伸肌腱止點側方貼近骨面處,自背側向掌側與遠節指骨長軸呈45°~60°方向鉆入,經指腹皮膚穿出,再用針頭(5 mL注射器用)從骨隧道穿過雙股5/0可吸收線(WEGO威高可吸收性外科縫線,PGA),在指腹端將線端打結,多次打結至線結大于骨隧道孔徑為度。然后逆向從遠節指骨基底背側拉緊縫線,將線結卡在末節指骨隧道口的腹側。同樣方法在伸肌腱止點另一側建立逆向縫合線。末節指骨克氏針穿針。用直徑1.0 mm的克氏針自末節指尖沿指骨中心軸向鉆入,至末節指骨基底,不穿透關節面。肌腱斷端縫合,利用伸肌腱止點骨隧道建立的4股可吸收線,進行肌腱斷端Kessler縫合。中節指骨克氏針穿針。在中節指骨距近端1/3處,以直徑1.0 mm的克氏針自中節指骨背側與指骨縱軸近端呈80°鉆入,穿至指骨第2層骨皮質。鎖緊外固定支架。將DIPJ保持在10°過伸位,折彎克氏針,指尖折彎處距手指5.0~10.0 mm,指背折彎處距手指10.0~15.0 mm高度,將克氏針折彎后反折環形扣緊,剪斷過長針尾,縫合切口,無菌包扎(圖1-7)。

圖1 術前外觀

圖2 切口設計

圖3 肌腱逆行止點重建

圖4 肌腱斷端縫合

圖5 切口縫合

圖6 支架外固定

圖7 術后X線片
術后掌指關節及PIPJ正常活動,常規換藥拆線。拆線后克氏針支架針道每日酒精消毒1次,6周后拔除克氏針。指導患者漸進性DIPJ主被動屈伸功能訓練,恢復功能。
本組11例均獲得5~18個月隨訪,平均12個月。切口均一期愈合,術后切口或傷口無并發癥,未出現甲板畸形等并發癥。根據Crawford[3]錘狀指功能評價法評定:優5例,良5例,可1例(圖8,9)。

圖8,9 術后功能
錘狀指作為一種常見損傷,臨床治療方法較多,各有其優缺點[4-6]。有學者提出無論新鮮還是陳舊性錘狀指,均以手術治療為宜[7],陸濤等[8]認為錘狀指手術治療較保守更能達到治療的要求。但是手術治療方法多樣,臨床報道療效各異[9-11]。各種伸肌腱止點重建手術治療主要圍繞伸肌腱止點修復重建,包括肌腱直接縫合DIPJ克氏針固定法、鋼絲抽出法、微型骨錨釘修復法,末節指骨鉆孔雙套圈縫合等。對于單純終腱斷裂遠殘端大于2.0 mm者,通常直接縫合后DIPJ固定可以獲得滿意療效。但是當遠殘端肌腱小于2.0 mm時,則肌腱無法直接進行有效的斷端縫合,此時如果強行直接縫合終腱,容易造成終腱殘端撕脫,且易損傷甲根及甲母質。傳統的抽出鋼絲固定,局部易出現壓瘡、潰瘍等并發癥,并且二期抽出鋼絲時可對肌腱產生二次損傷[12]。帶線錨釘修復止點重建,價格昂貴,剝離范圍較大,容易損傷甲母質,還存在線結排異,松動拔出等風險[13]。鉆孔縫合法,于遠節指骨基底偏背側鉆橫孔[14],將終腱縫合于末節指骨基底背側來重建肌腱與骨骼的連續性,此方法在建立橫向骨隧道時易將骨質劈裂,或固定時縫合線與骨隧道口摩擦斷裂,另外容易損傷甲基質導致甲板畸形,嚴重影響美觀。
本組術式借鑒帶線骨錨釘的優點,將可吸收線遠端多次打結后,逆行卡在骨隧道遠端開口處緊貼骨質,能夠像錨釘一樣用尾線重建止點,局部無需過多剝離,減少損傷甲基質風險,同時大大節約手術費用。克氏針外固定支架跨過DIPJ,不經過關節面固定,不影響DIPJ關節的功能。
本術式優點:⑴解剖位重建肌腱止點,可提高腱骨愈合能力;⑵肌腱止點殘端剝離范圍非常小,僅需在骨面以直徑0.8 mm克氏針鉆孔,對局部甲基質干擾小;⑶末端線結緊貼骨質,對手指末端皮膚無壓迫,無表皮壓創;⑷皮膚切口在指背側方,可避免止點重建的縫合區與切口產生粘連;⑸克氏針外固定支架跨過DIPJ,對關節面無損傷,不影響DIP功能,可避免DIPJ發生手術后關節炎;⑹拆除外固定支架前,可以在可調控范圍內松開克氏針適應性活動DIPJ,有利于關節功能的康復。不足之處:克氏針經皮外固定時間較長,存在針道感染的風險。同時克氏針支架外固定,一定程度上對日常生活帶來不便。
對于術中操作需要注意:⑴切口選擇背側方從甲襞向近端直切口,從一側向對側全層銳性分離,甲根基質保護及斷端暴露都很充分,便于保護甲母基質;⑵骨性隧道建立時,克氏針直徑不能超過0.8 mm(過大則末端線結卡不住),術中也可以選擇7號針頭(5 mL注射器用)代替克氏針鉆隧道骨孔;⑶先穿指骨克氏針,后縫合肌腱;先閉合創口后折彎固定克氏針支架;⑷折彎克氏針時,指尖折彎處距手指5.0~10.0 mm,指背折彎處距手指10.0~15.0 mm為宜,距離過小不便于日常換藥包扎,距離過大,日常生活易受影響。該方法治療錘狀指目前臨床觀察的病例還相對較少,與其他方法的療效對比,還需進一步科學評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