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煒,彭磊,湯玉泉,唐碩,劉燦,黃瑞燕,林奇生
(1.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 骨科,廣東 深圳 518000;2.寧鄉市人民醫院 骨科,湖南 寧鄉 410000)
據文獻報道手外傷后行穿支皮瓣移植修復后感染為10.77%~24.00%[1-4],但很少報道這些危險因素對穿支皮瓣部分感染的影響,本研究以選取旋股外動脈穿支皮瓣為例,旨在回顧性分析感染的影響因素,為臨床提供參考。
2015年7月-2021年7月,選擇90例旋股外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手外傷患者,女32例,男58例;48例年齡>40歲,32例年齡<40歲。采用結果為導向分為兩組,出現感染者為觀察組,未出現感染者為對照組,并進行統計相關數據。觀察組38例,年齡17~44歲,平均(38±1.3)歲,女性和男性比 1∶2.8。受傷類別:摔傷4例,重物砸傷10例,碾軋傷24例。對照組 52例,年齡 19~49歲,平均(39±2.3)歲,女性和男性比1.7∶3.5。受傷類別:摔傷29例,重物砸傷10例,碾軋傷13例。兩組基本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比對,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患者及家屬同意,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⑴受傷時間小于8 h;⑵無骨折或骨折無需處理;⑶患者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⑴患者心肺功能不能耐受手術;⑵凝血功能障礙;⑶術前存在感染性疾病;⑷精神障礙者;⑸基線數據不全者。
本研究采用同一種穿支皮瓣手術,即旋股外動脈穿支皮瓣。皮瓣位于大腿,面積大小視手外傷缺損面積,吻合旋股外側動脈及其相關靜脈。具體手術過程文獻均有報道[5-6]。所有患者術后行常規抗感染治療3 d,側燈保溫等促微循環恢復治療。
臨床感染指標根據C反應蛋白、血常規和血培養綜合判斷。手功能和外觀進行評定[7]:優:手功能恢復正常,外觀無畸形;良:手功能恢復正常,外觀存在異常,但是對生活無影響;可:手功能恢復正常,外觀存在異常,并對生活稍有影響;差:手功能異常,外觀存在異常,對生活產生影響。VAS評分:分數為1~10分,根據患者對自己恢復情況,對疼痛進行打分,1分最低,10分最高。住院時間:我們統一按天數計數。術中出血量:記錄術中出血量,有研究表明出血量與術后感染有相關性。BMI值:BMI值>24或者<24,大于24基礎代謝率高,可能影響術后恢復。血糖情況對于傷口愈合和恢復有著影響,我們對血糖進行術前分組。手術時間:手術時間長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感染風險。術前吸煙情況:吸煙可導致微血管痙攣,引起缺陷壞死感染等。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s),t檢驗被應用。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分析,單因素分析相關感染因素,因本組樣本量較小,P<0.01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對兩組年齡、BMI值、血糖、住院時間、VSA評分、術中出血量進行統計學分析,均無統計學意義(P>0.01)。但是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1)。觀察組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年齡、性別、手術時間、BMI值、血糖值、VAS評分、術中出血及手功能恢復情況無統計學意義(P>0.01);但術前吸煙情況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2)。

表1 兩組年齡、BMI、血糖、住院時間、VAS評分、術中出血情況及手術時間比較(x±s)

表2 感染組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典型病例:患者 女,41歲,因碾軋傷致右手背部軟組織缺損,傷后予清創、VSD等處理。缺損面積:4 cm×5 cm,采用旋股外動脈穿支皮瓣進行覆蓋,供區線性縫合。術后患手背部愈合良好(圖1-6)。

圖1 右手背部軟組織缺損

圖2 穿支皮瓣設計

圖3 皮瓣切取

圖4 皮瓣修復

圖5 創面愈合良好

圖6 供區線性瘢痕
本研究皮瓣具有供區隱密,血管直徑可,成活率高等特點,可滿足外觀要求高的患者。相對于其他皮瓣而言,具有低感染率,美觀性強,愈合良好等特點。
⑴手術時間。手術時間越長,增加術后感染的風險越大。跟以往的研究結果類似,手術時間延長,軟組織長時間暴露在外界空氣中,有可能增加細菌入侵,或者增加體溫下降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從而增加感染幾率;⑵術前吸煙情況。本文發現吸煙史也是穿支皮瓣感染的危險因素,吸煙會引起血管脆性變,手術過程當中刺激血管,從而加重血管的損害,導致微血管痙攣,引起軟組織缺血,造成壞死感染。
這種純粹的穿支皮瓣轉移技術需要顯微外科技術,且依賴于經驗。另外,由于單中心研究,樣本數量不夠多。望未來采取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