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君,王曉樂,支振亞,趙志堅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 急診創傷外科,河南 商丘 476000)
1984年徐傳達等教授首先報道了股前外側皮瓣(ALTF)的解剖[1],Song 等[2]在同年報道了股前外側皮瓣在臨床中的應用。做為“萬能皮瓣”,具有供區隱蔽、切取面積大、血管蒂較恒定、不影響供區肢體功能等優點。將股前外側皮瓣的優勢與Flow-through相結合,針對不同創面進行修復[3],能夠吻合皮瓣遠端血管,恢復受區遠端血供[4]。隨著皮瓣技術的發展,該皮瓣逐漸被臨床推廣使用。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2例四肢軟組織缺損應用股前外側Flow-through皮瓣修復重建患者的臨床資料,并總結治療經驗,報道如下。
本組12例,男8例,女4例;年齡15~56歲,平均37.6歲。交通事故傷6例,機器絞傷4例,燒傷1例,瘢痕1例。創面缺損面積:8.0 cm×4.0 cm~20.0 cm×8.0 cm;前臂4例,肘部2例,小腿5例,足踝部1例。急診入院患者予清創+固定骨折+VSD負壓吸引,二期行皮瓣修復重建。門診入院的患者,一期切除瘢痕后重建。
術前準備:急診患者入院后行術前準備,清創、止血、內固定或者外固定骨折,創面給予VSD負壓吸引、抗生素應用等對癥治療。門診入院患者排除手術禁忌證,二期手術時,再次清創或清除瘢痕至正常組織,顯露受區血管的遠近端,測量創面距離。
皮瓣設計及切取:患者取仰臥位,自髂前上棘至髕骨外上緣作一連線(髂髕線),以髂髕線的中點為圓心,以髂髕線為軸線,根據創面部位的面積及形狀設計皮瓣。皮瓣的內側緣不超過髂前上棘至髕骨上緣中點的連線。自皮瓣的內側緣切開,由遠向近,切開皮膚、皮下及筋膜,臨時縫合固定切開部位,避免組織分離。牽開深筋膜,分離股外側肌及股直肌間隙,顯露旋股外動脈、靜脈及降支,明確穿支血管的數量和位置等。根據受區的需要,選擇合適長度帶有遠近端血管的穿支做為血管蒂[2]。
皮瓣修復:將皮瓣修整,與受區周邊固定數針,明確血管蒂順暢、血管的方向正確,分別吻合皮瓣與受區的遠近端動脈及伴行靜脈。縫合皮瓣于受區,留置負壓引流。供區直接縫合,留置負壓引流。
術后處理:術后觀察皮瓣的血運,1周內給予抗凝、解痙、預防感染等治療,注意保暖、定期換藥,引流量低于30 mL拔出負壓吸引。術后14 d拆除皮瓣縫線,供區因皮膚張力問題,可在3~4周拆線。
術后1個月、3個月到病房隨訪,隨后改為門診或電話隨訪。觀察皮瓣色澤、形態、厚薄等,如皮瓣較厚可在術后6~9個月進行修薄。同時指導患者供區及受區肢體的功能康復訓練。
本組12例皮瓣均成活。術后2周拆除皮瓣縫線,3~4周拆除供區縫線,1例供區皮膚縫合后張力略大,出現皮緣部分壞死,定期換藥后切口愈合,皮瓣的外形、質地良好,患者滿意。
典型病例:患者女,20歲,曾患潰瘍性結腸炎并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右腕部燙傷后導致創面遷延不愈,反復換藥清創;潰瘍性結腸炎經胃腸外科行根治術后,右腕部瘢痕愈合,與屈肌腱粘連。術前患肢的尺動脈搏動較弱,橈動脈搏動良好。瘢痕切除后軟組織缺損面積:12.0 cm×7.0 cm,術中確認尺動脈在腕部近端變細,與周圍組織粘連,將尺動脈分離,變細部位切除,以尺動脈為受區血管,采用股前外側Flow-through皮瓣修復,將股前外側動脈降支及伴行靜脈與尺動脈及伴行靜脈的遠近端吻合。手術順利,術后皮瓣成活良好。因供區皮膚直接縫合后張力略大,部分皮緣壞死,經換藥后愈合(圖1-10)。

圖1 術前瘢痕創面掌側

圖2 術前瘢痕創面背側

圖3 皮瓣設計

圖4 皮瓣切取

圖5 皮瓣修復

圖6 皮瓣修復

圖7 術后1個月外觀

圖8 術后1個月外觀

圖9 術后6個月外觀

圖10 術后6個月外觀
各種原因致四肢軟組織缺損臨床較為常見,在治療方式的選擇上,多采用長期換藥或VSD負壓吸引,待創面軟組織床穩定后給予植皮。但植皮有不耐磨、色素沉著、攣縮等缺點,不利于四肢部位的功能康復。對于四肢軟組織缺損面積較大、局部轉移皮瓣無法滿足時,選擇游離股前外側皮瓣[3]、股薄肌皮瓣[5]、背闊肌皮瓣[6]等均可達到滿意效果。股前外側皮瓣具有供區隱蔽、大多可直接縫合、切取皮瓣面積大、皮瓣血管蒂較恒定、血管蒂長、管徑粗、不犧牲主干血管、不影響供區肢體功能等優點,被人們稱為“萬能皮瓣”。股前外側Flow-through皮瓣在修復創面的同時可重建受區血管的連續性,保證肢體遠端的血供,在四肢大面積軟組織修復中效果良好[7-8]。
通過本組病例的回顧性分析,我們體會到股前外側Flow-through皮瓣修復四肢大面積軟組織損傷的優點如下:⑴供區隱蔽且大多可直接縫合[9];⑵切取皮瓣面積大,可以承擔較大面積軟組織缺損的覆蓋;⑶皮瓣血管蒂長、管徑粗,相對恒定;⑷保留受區血管的完整,保證遠端血供,皮瓣供血及供區遠端的血液回流更符合生理現象,避免了肢體遠端出現“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癥狀[8,10];⑸不影響供區肢體的功能;⑹術中不用調換體位,單純仰臥位即可實施供區及受區的手術操作[11];⑺如需恢復受區感覺,可攜帶股外側皮神經。缺點:⑴股前外側Flow-through皮瓣皮下組織相對較厚,在修復腕部或手背等部位時外觀臃腫,往往需二期皮瓣修薄[12];⑵在前臂、手背、足背等創面修復時,該皮瓣不含有肌腱,不能完成肌腱缺損的同時修復。
回顧分析本組病例及文獻學習,行股前外側Flow-through皮瓣需注意以下幾點:⑴受區清創應徹底,使周圍軟組織條件良好,保證受區遠近端血管吻合處無損傷;⑵切取從皮瓣內側緣開始,切開后將組織臨時全層縫合,避免分離,待分離血管后再切開皮瓣外緣,以起到保護皮瓣血管的作用[13];⑶切取皮瓣面積要略大于受區,血管蒂長度也應略大于受區缺損血管,術中保持皮瓣及血管蒂的濕潤,吻合時避免血管蒂扭曲,在無張力下吻合血管及縫合皮瓣;⑷術后皮瓣下及供區安置負壓引流,避免形成積液;⑸術后一周內給予抗凝、解痙、側燈保溫等對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