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盛,肖娜,劉偉峰
(1.平頂山市煤業集團公司八礦醫院 骨科,河南 平頂山 450121;2.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護理部,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橈骨遠端骨折為骨科常見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腕部疼痛、關節僵直以及活動受限等,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2]。橈骨遠端骨折多合并周圍韌帶損傷,為腕關節失衡重要原因,且損傷形式復雜,加劇臨床治療難度[3]。目前,臨床針對橈骨遠端骨折多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可恢復橈骨完整性,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常用術式為掌側入路,可通過切開旋前方肌來暴露橈骨面[4],于復位內固定完成后使軟組織覆蓋恢復,為組織恢復提供良好血供,但其對于腫脹嚴重者修復旋前方肌操作難度大,極易引發二次損傷,影響手術效果,甚至預后[5]。經肱橈肌腱入路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可避免處理旋前方肌,最大程度保護橈骨組織,但關于其臨床應用價值,相關報道較少。本研究回顧性收集我院收治的橈骨遠端骨折46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經肱橈肌腱入路內固定術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收集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4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2例,女 24例;年齡 41~50歲,平均(45.74±2.08)歲;體質量指數17.2~21.5 kg/m2,平均(19.42±1.02)kg/m2,入院時間(4.52±0.56)h。骨折部位:左側 17例,右側29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0例,墜落傷19例,跌傷17例。本研究已通過學術與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⑴經X線等診斷為橈骨遠端骨折;⑵Colles骨折且多有顯著外傷史,外部腫脹以及功能顯著障礙或者喪失,橈骨遠端嚴重壓痛,手偏斜至橈側,腕部呈“餐叉”樣或“槍刺”樣畸形,尺側至尺遠端嚴重壓縮;⑶Smith骨折和Colles骨折一致,但外傷機制不同,骨折移位狀況相反,骨折遠端移位至掌側,橈骨遠端關節面傾斜至掌側,骨折近端移位至背側,手外觀為“鐘”狀畸形;⑷臨床資料完整;⑸新鮮閉合性骨折。排除標準:⑴合并神經血管受損;⑵內分泌代謝性骨病所致骨折;⑶類風濕性關節炎;⑷伴骨-筋膜室綜合征;⑸麻醉禁忌證;⑹凝血功能嚴重異常;⑺無法耐受手術。
入院完善相關檢查后由同一手術團隊實施。具體步驟:沿腕關節橈側緣取長約5 cm手術切口(圖1),切口下可見橈神經淺支,于拇短伸肌與拇長展肌深面能見肱橈肌,于肱橈肌中間位置縱向切開肱橈肌肌腱暴露橈骨面(圖2),于尺側露出骨折端,內置Hohmann拉鉤(圖3),取橈骨掌側鋼板予以固定(圖4,5);后修復被劈開肱橈肌肌腱,并逐層關閉切口。

圖1 設計手術切口

圖2 暴露橈骨面

圖3 骨折端置Hohmann拉鉤

圖4,5 術后X線正側位片
統計術后3個月臨床療效,具體評估標準[6]如下:顯效為患腕輕微疼痛,活動度與腕功能復常,X線檢查結果為關節面恢復平整;有效為患腕疼痛,活動度下降<30°,握力欠佳,X線檢查結果為關節面基本平整;無效為患腕疼痛頻繁,活動度下降>30°,握力明顯降低,X線檢查結果為關節面不平整。總有效率為顯效與有效占比總和;⑵統計基本狀況,即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術中失血量;⑶統計對比術前、術后6個月腕關節功能。依據腕關節評分法[6]實施評估,其內容包括屈伸/伸展活動度、握力、活動范圍、功能狀況以及疼痛等5個維度,分值0~25分,分值越高則腕關節功能越好;⑷統計對比手術前后掌傾角、尺偏角;⑸統計并發癥狀況,即術后出血量、感染、其他等。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取Bartlett方差齊性檢驗與Kolmogorov-Smirnov正態性檢驗,均確認具備方差齊性且近似服從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不滿足正態分布者轉化為計數資料行秩和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基本狀況:手術時間平均(58.12±4.16)min,術中失血量平均(33.18±4.63)mL,骨折愈合時間平均為(6.84±0.39)周。
臨床療效:顯效29例,有效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 93.49%(43/46)。
腕關節功能:術后6個月疼痛、功能狀況、活動范圍、握力、屈伸/伸展活動度評分高于術前(P<0.05,表1)。
表1 術前、術后6個月腕關節功能評分對比(分,±s)

表1 術前、術后6個月腕關節功能評分對比(分,±s)
項目 n 疼痛 功能狀況 活動范圍 握力 屈伸/伸展活動度術前 46 6.82±0.80 5.61±0.69 6.70±0.63 6.83±0.71 7.86±0.95術后 6 個月 46 18.03±1.40 17.94±1.28 16.42±1.04 15.53±1.32 17.94±1.21 t值 45.682 57.509 54.217 39.368 44.440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掌傾角、尺偏角:術后尺偏角<術前,掌傾角>術前(P<0.05,表2)。
表2 術前、術后6個月掌傾角、尺偏角對比(±s,°)

表2 術前、術后6個月掌傾角、尺偏角對比(±s,°)
項目 n 尺偏角 掌偏角術前 46 17.45±3.01 -16.25±2.40術后6個月 46 12.94±3.24 0.49±0.10 t值 6.917 45.882 P值 <0.001 <0.001
并發癥狀況:術后出血1例,其他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 4.35%(2/46)。
橈骨遠端骨折多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以實現解剖復位,恢復骨折端骨性結構關系、獲取良好力線關系和堅強固定,便于患者早期訓練,降低并發癥發生率[8]。骨折掌側入路為切開復位內固定常用手術入路,多行Henry入路,需切斷旋前方肌橈側緣來暴露橈骨面,待固定后再修復旋前方肌,可予以鋼板良好覆蓋,進而為骨折端提供良好血供,同時延緩淺層感染蔓延至深處,在臨床發揮良好效果[9]。但臨床研究顯示,掌側入路對于腫脹嚴重者效果欠佳[10]。因此掌側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在臨床應用時存在一定局限性,仍需尋找更為安全、有效的手術入路以提高手術效果,改善預后。
經肱橈肌腱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無需對旋前方肌予以處理,可有效保護橈骨鋼板,便于橈骨遠端獲取更好固定,還便于盡早開展功能訓練,降低二次損傷風險,促進術后功能恢復[11]。但目前國內關于其手術入路相關研究較少。鑒于此,本研究對經肱橈肌腱入路內固定術的臨床應用效果予以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時間為(58.12±4.16)min,術中失血量為(33.18±4.63)mL,骨折愈合時間為(6.84±0.39)周,總有效率達93.49%,并發癥發生率為4.35%,術后6個月疼痛、功能狀況、活動范圍、握力、屈伸/伸展活動度評分均高于術前,術后尺偏角<術前,掌傾角>術前(P<0.05),說明經肱橈肌腱入路內固定術在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肯定,其手術時間短、骨折愈合時間短、術中失血量少、并發癥發生率低,且能促進腕關節功能恢復,優化掌傾角與尺偏角。分析原因為,經肱橈肌腱入路內固定術利用肱橈肌腱和旋前方肌間連接結締組織將骨折端充分顯露,便于復位與固定骨折端,同時避免對旋前方肌肌肉纖維予以切斷,減輕旋前方肌醫源性損傷,規避淺表感染蔓延至深部;接骨板放置完畢后,實施連續鎖邊縫合肱橈肌腱-旋前方肌復合體與另一部分肱橈肌腱,能恢復旋前方肌原始解剖形態,進一步減輕旋前方肌受損度,而完整旋前方肌可隔離鋼板對于肌肉、腕掌側神經刺激,加上相較于肌肉與肌肉間縫合,肌腱與肌腱間縫合效果更為牢固可靠,便于腕關節的早期功能訓練。
綜上所述,對橈骨遠端骨折采用經肱橈肌腱入路內固定術治療,可減少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控制術中失血量,同時抑制并發癥發生,優化尺偏角與掌傾角,促進腕關節功能恢復。但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選例較少,可擴大樣本量對本研究結果予以進一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