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芳
(武漢輕工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23)
糧食供給安全是國家實現糧食安全目標的重要基礎。我國是名副其實的人口大國,保障糧食安全一直是頭等大事。聯合國將糧食安全目標定義為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買得到又買得起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的食品。我國要想實現糧食安全目標,必須要達到兩個要求:一是需要確保糧食供給數量穩定;二是確保糧食種類多樣化,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保障糧食供給數量穩定依賴于國內糧食生產能力和統籌利用國外資源的能力。我國將糧食安全目標定義為“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為了實現我國糧食安全目標,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的概念,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推進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隨著我國人口數量的增加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膳食結構逐漸改善,人們對糧食質量和種類的要求更加嚴格。因此,我國僅依靠國內糧食生產能力不能實現糧食安全目標,進口糧食補充國內需求空缺成為必然態勢。一方面,糧食進口為我國提供了多元化糧食種類,可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為我國實現糧食安全目標做出重要貢獻;另一方面,糧食進口為我國節約了大量耕地和淡水資源,緩解了我國糧食和油料生產壓力。
糧食作物屬于典型的土地密集型農作物,一國的糧食供給量取決于其耕地資源數量和水資源量。而我國屬于資源稀缺型國家,需要統籌利用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才能保證糧食供給穩定。近年來,我國糧食進口量持續增加。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糧食進口為我國節約的耕地資源情況,筆者擬對2011—2019年主要糧食進口節約耕地情況進行具體測算。我國糧食作物主要包括水稻、玉米、小麥、大豆和馬鈴薯等。由于馬鈴薯一直處于凈出口狀態,因而該文不對馬鈴薯進行測算。
稻米是我國最重要的口糧之一,全國約1/2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因此,稻米供給直接影響我國糧食安全。近年來,我國稻米進口量較少且基本穩定,稻米凈進口量處于下降趨勢,尤其在2019年我國成為稻米凈出口國,綜合說明我國稻米自給率較高。目前,我國不僅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的糧食安全目標,而且有剩余空間用于出口。從生產角度來看,稻米種植面積基本保持穩定且單位面積產量逐年提高,說明我國稻米產量呈增加趨勢。
2016年為近年來我國稻米凈進口量最大的年份,稻米凈進口量為316.7萬t。如果按照當年每公頃產出6 865.8 kg稻米進行計算,該稻米進口量相當于利用國內耕地51.88萬hm;按凈進口量計算,相當于節約國內耕地46.13萬hm。2017年為我國通過稻米進口間接利用國外耕地面積最大的年份,按照當年每公頃產出6 916.9 kg稻米計算,進口402.6萬t稻米相當于利用國外耕地58.21萬hm,節約國內耕地 40.00萬hm。2011—2019年,我國稻米進口量相當于累計利用國外耕地面積354.54萬hm,累計節約國內耕地面積235.45萬hm(見表1)。

表1 2011—2019年我國稻米進口為國內節約耕地情況
小麥是我國居民的重要口糧之一。為保證一直能將“飯碗”端在自己手里,我國的小麥自給率一直處于高位。我國小麥進口的主要目的是增加供給種類,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并沒有將供給主動權交給國外市場。近幾年,我國小麥平均進口量為343.6萬t,一直處于凈進口狀態,其中進口量最多和最少的年份分別為2013年和2011年,兩年相差427.7萬t;小麥播種面積基本保持穩定,沒有大的波動,單位面積產量除2017—2018年有減少外,其余年份均處于增加狀態,由此說明國內小麥供給穩中有進。
2013年,我國小麥進口量為553.5萬t,凈進口量為525.7萬t,是近年來進口量和凈進口量最大的年份,如果按照當年每公頃產出5 059 kg小麥折合成所需的土地面積,相當于利用國外耕地 109.41萬hm,節約國內耕地103.91萬hm;2019年,我國小麥進口量為348.8萬t,凈進口量為 317.5萬t,相當于利用國外耕地61.95萬hm,節約國內耕地56.39萬hm;2011—2019年,我國小麥進口量相當于累計利用國外耕地585.57萬hm,累計節約國內耕地545.52萬hm(見表2)。

表2 2011—2019年我國小麥進口為國內節約耕地情況
玉米主要用于飼料和工業消費,且消費量龐大,國內動用了大量土地維持其供給數量。近年來,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基本維持在4 000萬hm以上。其種植面積甚至超過了水稻,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玉米作為我國播種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支柱性作用。我國玉米進口情況與稻米和小麥進口情況相似,近幾年沒有較大波動,進口量最大和最小的年份分別為2012年和2011年,兩年相差345.4萬t。近年來,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基本保持穩定,且單位面積產量逐年增加,由此說明我國玉米供給量呈逐年上升趨勢。
2012年,我國玉米進口量為520.8萬t,凈進口量為495.1萬t,如果按照當年每公頃產出5 869.7 kg玉米,相當于利用國外耕地88.73萬hm,節約國內耕地 84.35萬hm;2019年,我國玉米進口量為47 9.3萬t,凈進口量為476.7萬t,如果按照當年每公頃產出6 316.7 kg玉米,相當于利用國外耕地75.88萬hm,節約國內耕地 75.47萬hm;2011—2019年,我國玉米進口量相當于累計利用國外耕地531.54萬hm,累計節約國內耕地 520.86萬hm(見表3)。

表3 2011—2019年我國玉米進口為國內節約耕地情況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膳食結構逐漸改善,對植物油和肉類的需求快速增長,大豆成為我國民用口糧中必要的糧食種類。然而,我國地少人多,加之大豆屬于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長期以來大豆供給依賴國外市場。近年來,我國大豆進口量持續上升,2017年進口量達9 552.6萬t,其余年份進口量在 5 000.0萬t以上。從大豆凈進口量來看,凈進口量與進口量之間相差極少,說明我國大豆出口量非常少,大豆自給率非常低。從國內大豆播種面積來看,與其他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相比相差甚遠,2019年國內大豆播種面積最大,但僅為稻米播種面積的30%左右、玉米播種面積的22%左右,不足小麥播種面 積的40%。
2011—2017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呈逐年上升趨勢,2017年和2011年為此期大豆進口量最大和最小的年份,兩年相差4 288.6萬t。2011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和凈進口量分別為5 264.0萬t和5 242.6萬t,如果按照當年每公頃產出1 836.3 kg大豆測算,相當于利用國外耕地2 866.63萬hm,節約國內耕地 2 855.00萬hm;2017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和凈進口量分別為9 552.6萬t和9 541.2萬t,按照當年每公頃產出1 853.6 kg大豆測算,相當于利用國外耕地 5 153.54萬hm,節約國內耕地5 147.39萬hm;按照此方式測算,2019年,我國通過大豆進口折合利用國外耕地4 565.48萬hm,節約國內耕地4 559.45萬hm;2011—2019年,我國大豆進口相當于累計使用國外耕地37 237.48萬hm,節約國內耕地37 150.77萬hm(見表4)。由此說明,大豆進口為我國節約的耕地面積最多,折合利用國外耕地面積最大。

表4 2011—2019年我國大豆進口為國內節約耕地情況
受資源稟賦的限制,我國難以實現全部農產品自給,因此,統籌利用好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是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必然選擇。糧食進口能為我國節約大量的耕地資源,緩解國內糧食生產壓力。此外,充分利用國外市場豐富了我國糧食種類,滿足了不同類型消費者的需求,為我國實現糧食安全目標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表5可知,2011—2019年,我國主要糧食進口量相當于累計為我國節約了38 452.60萬hm耕地,占2011—2019年四大糧食累計種植面積的40.94%。由于稻米和小麥能實現自給自足,進口量少,因而節約耕地較少;玉米雖然進口量較多,但其單位面積產量較高,因而為國內節約的耕地面積也較少;受進口數量龐大和單位面積產量較低的影響,大豆成為我國糧食進口中節約國內耕地面積最多的作物,大豆進口所節約的國內耕地面積相當于國內大豆種植面積的近1/2。

表5 2011—2019年我國主要糧食進口節約國內耕地情況
由表6可知,2015年糧食進口為國內節約耕地面積占國內糧食播種總面積的比值最大,進口糧食為國內節約的耕地面積是糧食總播種面積的6倍以上,其中大豆進口節約的耕地面積相當于其國內播種面積的6倍左右。總的看來,大豆供給為國內節約的耕地最多。因此,相較于其他糧食作物,大豆供給依賴國外市場更加劃算,加之大豆相較于稻米和小麥不屬于我國居民的口糧作物,供給依賴國外市場更能把握糧食供給安全主動權。雖然小麥進口為我國節約的耕地面積僅次于大豆,但是小麥作為我國居民的口糧之一,大量依賴進口不利于糧食安全目標的實現。因此,玉米與小麥相比較而言,進口玉米比進口小麥更加合理。

表6 2011—2019年我國糧食進口為國內節約耕地面積 占國內糧食播種總面積的比值 %
首先,土地密集型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耕地資源,在我國耕地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實現糧食完全自給自足不現實。按照上文對大豆進口所節約的國內耕地資源的測算情況可知,如果將進口大豆全部調整為國內種植,需要消耗近0.54億hm的耕地資源,大于稻米、小麥、玉米種植消耗的耕地面積。因此,在國內大量種植土地密集型農作物會擠壓重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對糧食供給安全造成負面影響。對此,我國需要調整糧食進口布局,適當擴大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
其次,作為糧食消費大國,我國需要統籌利用好國內、國外“雙市場”,但近年來國際貿易環境頻繁波動,導致糧食進口風險持續增加。而“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是世界主要糧食生產基地,全球糧食產量的1/2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說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足夠的糧食供給能力。同時,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我國毗鄰或距離相對較近,能有效減少我國糧食進口的運輸成本。因此,我國應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農業合作,減少國外市場貿易波動對我國糧食供給安全造成的影響。
再次,在保障“口糧基本自給”的糧食安全前提下,我國需要協調好進口糧食種類和數量布局,避免糧食作物供給過度依賴國外市場,造成供給布局短板,對整個糧食產業鏈的穩定產生負面影響。同時,針對國際環境持續惡化的情形,我國需要建立健全糧食進口貿易風險監測體系,時刻監測國際糧食貿易環境和政策,以及主要糧食進口種類的全球供需、生產、貿易動向,精準識別并科學防范進口貿易風險。
最后,我國糧食進口量大與單位面積產量較低直接相關,在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水平能大大節約耕地資源。提高主要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在需求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所消耗的耕地資源有所下降,從而為其他農作物移出種植空間,能更大程度地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目標的實現。因此,我國要推動農業科技改革,增加技術和育種方面的投入,提高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