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趙金莎
2021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元宇宙將給整個人類世界帶來從技術層——主體層——意識形態層的一系列系統性變革。未來的元宇宙,中國無論是在技術層面,還是意識形態安全層面,都不能缺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新媒體快速發展,國際國內、線上線下、虛擬現實、體制外體制內等界限愈益模糊,構成了越來越復雜的大輿論場,更具有自發性、突發性、公開性、多元性、沖突性、 匿名性、無界性、難控性等特點。”我國要以主動的姿態迎接意識形態領域可能出現的變化,守好意識形態陣地,確保主流意識形態安全。
元宇宙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對下一代互聯網虛擬世界達成的共識性表述,是對人類早期科幻作品《Snow Crash》(雪崩)的互文和致敬。元宇宙目前還處于探索早期,充滿著很多不確定性。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2021年12月23日發文《深度關注:元宇宙如何改寫人類社會生活》指出:“元宇宙是基于互聯網而生、與現實世界相互打通、平行存在的虛擬世界,是一個可以映射現實世界、又獨立于現實世界的虛擬空間。”元宇宙的出現并非偶然,而是蓄力已久的爆發。理性看待元宇宙帶來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對社會的影響,既要提早布局未來的重要領域,也要尊重新事物和新技術的客觀發展規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作為抽象生產力代表的技術及其推動力已經被人類歷史反復記載,狩獵技術、農耕技術、工業技術、信息技術……每一次技術革新,都帶給個體、群體以及社會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中國互聯網從PC端發展到移動端,再從1G發展到5G,僅僅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就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面貌。機械化和智能化導致的全球剩余勞動力無處可去、原有產業的內卷轉壓需求、資本渴望新故事、技術急需新場景、用戶期盼新體驗、未來需要新支柱產業等諸多因素將加速Web 3.0的到來。元宇宙技術必將顛覆現有諸多產業的形態、分工和組織方式,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活、學習和思維方式,乃至改變人與世界的關系,形成從技術層——主體層——意識形態層的一系列的聯動變化,如圖1所示。

圖1 從技術層——主體層——意識形態層的一系列的聯動變化
近兩年,國內關于元宇宙的相關研究成果呈井噴式增長。關于元宇宙對未來人類社會的影響:每一次新事物的出現,總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有人悲觀有人樂觀。持悲觀和否定態度的學者認為元宇宙是“缸中之腦”,提醒人類警惕元宇宙存在的成癮性和致幻性,科幻作家劉慈欣曾指出:“人類的未來,要么是走向星際文明要么就是常年沉迷在VR的虛擬世界中。如果人類在走向太空文明以前就實現了高度逼真的VR世界,這將是一場災難”。持積極樂觀態度的認為“馬斯克已經能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如果人人都擁有馬斯克的資源,人類文明會如何爆炸式發展?元宇宙恰恰就是這樣一個資源無限的宇宙。”以上兩方面的觀點本質上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之爭,元宇宙作為一種強大的中性工具力量,科技向善還是向惡,取決于人的價值取向,取決于人類自身的選擇。
元宇宙目前由六大技術構成: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交互技術Interactivity、人工智能技術AI、網絡及運算技術Network、物聯網技術Internet of T h i n gs和電子游戲技術Game,這六項技術的首字母即組成BIGANT,如圖2所示。

圖2 元宇宙的六大支撐技術
元宇宙的未來形態還有諸多不確定性。首先,元宇宙還處于早期,支撐技術有待于進一步的發展和成熟,組織形態還僅是雛形,金融體系還未成型。其次,元宇宙多方力量還未進場,多種力量的對抗與競爭、妥協與制衡,將增加元宇宙形態的不確定性。再者,各國政府尚未制定元宇宙相關的政策法規,未來各國政府的監管力度、法律體系、金融系統等都未確定。最后,新的社會力量,如社群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將增加這種不確定性。
西方發達國家是近代以來產業革命的發源地,并在近一百年內引領著世界科技的發展方向,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正在孕育的新一代互聯網革命,將對人類社會帶來難以估量的作用和影響,將要引發未來世界政治經濟新格局的深刻調整,重塑國家競爭力在全球的新位置。面對撲面而來的新一代互聯網革命,西方國家可能出現的新一輪技術霸權和以意識形態為核心的虛擬文化入侵,中國決不能、也絕不會缺席新領域發展,錯失先發優勢。我國只有搶抓機遇,主動在新領域搶占制高點、率先布局、補足短板、加大基礎科技研發投入,努力追趕或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實現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蛻變,才能在未來世界的新格局中處于不敗的地位。
在新的數字經濟和數字虛擬時代,數據本身既是生產資料。生產資料占有方式的不同必然帶來生產關系的相應變化,推動生產力發展。作為抽象生產力代表的底層技術改寫現有規則,虛擬世界的意識形態主體:個體、群體和社會也隨之出現一系列的變化。
脫實向虛的沉淪。由于元宇宙逼真的沉浸式體驗,現實世界的體驗反而顯得索然無味,再加之虛擬現實在感官和意識控制上的濫用,個體極易出現沉溺于虛幻世界而逃避現實的傾向,以虛擬現實中的體驗替代真實世界中的感受,尤其是弱勢群體(貧困人群、殘疾人等),宅文化將更大面積流行。
單向度的虛擬人。元宇宙時代,資本會以技術的形式形成新壟斷。資本培育下的虛擬技術,更加凸顯量產優勢,那么文化產品的單一化、雷同性問題將加劇,從而導致沉浸式體驗的同質化,形成單向度的虛擬個體。正如波茲曼所言:“技術壟斷的故事沒有一個道德中心,而是以效率、利益和經濟進步取而代之……”
知識獲取方式的變革。人類的思維是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抽象思維是人類的特質。元宇宙的全息沉浸式學習模式將進一步將知識具象化,為知識的獲取提速。這種從抽象到具象的學習過程,是違背人類思維發展規律的,忽視了抽象思維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這將直接影響人類的創新思維的構建。

個體的數字平權。《“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數字經濟發展階段性目標:到2035年,力爭形成統一公平、競爭有序、成熟完備的數字經濟現代市場體系,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元宇宙無疑將加速世界的數字化進程,未來的數字經濟將在元宇宙中為參與者賦能,每一個參與數字生產的個體都將獲得愈加接近等價值的回報。
解鎖創造性勞動。元宇宙推動人工智能和機器生產的進一步結合,大量重復性、機械性的工作將由機器和人工智能完成,人類將真正從無意義的重復勞動和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因不斷減少的工作日和勞動量而釋放出的大量勞動力,將在元宇宙中開啟創造性勞動,并通過創造性勞動獲得激勵,在虛擬世界實現認知的突破和全面自由發展,扭轉勞動異化的問題。
虛擬“永生”。元宇宙將打破物理空間的限制,虛擬空間的場景與場景之間設有任意門,可以瞬間切換。如果接入訪問終端實現腦機接口,那么生命將在意識與數字交互的世界里實現“永生”,感知覺上的數十載就如同南柯一夢,在現實中或許僅僅過去幾分鐘,讓有生之年可以在更加深遠的探索中實現自我的提升與完善,無限的擴充人生的多種體驗。

DAO即“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即“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這種組織靠智能合約在區塊鏈上運行,可以理解為去中心化運作的公司。這種新興組織是一種擺脫傳統自上而下的等級化管理模式,完全自主自動運行的組織形式,具有“聚集眾人力量”的超高效率、自動運行的機器信任、疊加認同和利益的雙重“黏性”以及去中心化的接力式治理等特點。
聚集眾人力量的超高效率。2016年5月27日,The Dao完成了當時全世界最大規模的眾籌,一共籌集了驚人的1.5億美元。2021年末,ConstitutionDAO在短短1個月時間籌資超過3000萬美金。2022年初,又有一個叫AssangeDAO的組織,在互聯網上發起募捐,短短5天時間就籌資超5000萬美金。各種不同的“DAO”組織,圍繞不同的任務召集參與者,不管最終的目標是否實現,都在短時間內展現了驚人的聚合作用。
自動運行的機器信任。DAO組織所依托的智能合約是以代碼的形式寫在區塊鏈上,不會受發起人的控制,出資人也不會得到股份,而是得到通證。任何持有這個DAO通證的人都可以發起提案并且投票,達到某一比例的共識(比例寫在智能合約中)后DAO會自動執行相應的指令。通證的流通是智能程序運行,在幾分鐘甚至幾秒內就可以完成。與此同時,智能合約是公開透明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每一行代碼(規則),由此建立起了代碼即法律的機器信任。
疊加認同和利益的雙重“黏性”。DAO的很多信息都是公開透明的,也都可以自由加入,人們可以通過充分了解某個自組織后再決定是否加入,這種組織自帶認同感。不僅如此,DAO需要具有各種各樣技能和知識基礎的人,例如作家、平面設計師、營銷人員、軟件開發人員、翻譯人員、藝術家、攝像師、社區管理等。由于任務分工合作并獲取報酬,組織與成員產生了密切的經濟利益聯系,因此成員與組織、成員與成員之間的“黏性”更強,加強了組織的穩固性。
去中心化的接力式治理。傳統組織就如同蜘蛛,它的智力集中在大腦,只要你把蜘蛛的頭去掉,蜘蛛就會死亡。而去中心化組織就如同海星,海星根本就沒有中心化的頭部,它的智能分布在身體各處,一旦你打掉它身體的一部分,那個部分甚至可能會再長成另一個海星。未來類似海星的DAO類自治組織將成為主流,不同時間、不同國家、不同想法的人,可以在智能合約的框架里展示自己的方案。他們沒有唯一固定不變的中心,真正的中心是成員的提議和不斷上新的項目,只要某種想法被成員接納,這種組織就會在一個又一個的新任務執行中接力前行,絕不會因為某個人或者團隊的離去而解散。
元宇宙社會整體上的變化是動態的,也是分階段演進的。錢學森就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路徑提出了一系列理論闡述,在結合中國傳統哲學及其近代思想轉化,提出人類社會的“世界大同共產主義”概念。他還由此推論在“七次科技革命”以及伴隨而來的社會革命基礎上,人類社會在23世紀將最終實現共產主義。“‘世界社會形態’就是人類社會從資本主義進入共產主義之前所必須經歷的在世界范疇內的一種社會形態。”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出了資本主義必將消亡的科學預判,但并未提及對資本主義的具體清算方式。隨著元宇宙技術的發展,或將出現資本主義的終結。
文化碰撞與融合。個體從現實空間進入虛擬空間之后,不僅是外表、聲音、個性被重構,還會出現角色分身,多重人生使元宇宙整體意識呈現繁雜性特征。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在充分的展示和交流中不可避免地發生激烈的碰撞,尤其是在世界社會形成的進程中。從以往的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來看,大紛爭的發展是為大融合的準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元宇宙是一場人類歷史前所未有的文化大融合,而這個融合進程將被虛擬空間加速。
重塑社會信用體系。區塊鏈技術突出了協議層的透明感和權威性,解決了虛擬產品資產化的問題,也建立起了智能合約與機器信任,樹立了代碼在虛擬世界的公信力,以技術的方式而不是中心化的機構來實現信用的創生,重新塑造了去中心的社會信用體系。這種信用體系不再需要中心化的金融和服務機構,銀行和服務中心將不復存在,24小時在線的智能合約以高效執行的特點樹立起了絕對權威,編碼者即為立法者,程序即執法。虛擬用戶不再質疑程序本身,他們的政治訴求主要集中在編碼的立法過程中,而智能編碼又將成為更高一級的機器信任。
人、社會、媒介的一體化。元宇宙中,媒介不再是文字、圖片和視頻,而是整個全息影像的元宇宙,自然也就包括虛擬個體。媒介承載著傳遞人類文明的重任,并經歷了從圖文媒介到視聽媒介的轉變,未來即將迎來虛擬的數字媒介形態。由于元宇宙的孿生性,使得整個虛擬社會成為了人類文明的復制品,擔負著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成為文明的媒介。與此同時,虛擬個體是人主觀意志的延伸,人們沉浸于媒介之中,媒介便具有了人的特質,而人也逐漸變成媒介,進而形成了媒介、人、社會的一體化。
人類文明的大發展。元宇宙是完美的試錯空間,虛擬世界中存在著無限的虛擬資源,這些資源將能夠被更多的人接觸和使用,實驗室中的研究將變得像游戲一樣便捷,各種大膽的嘗試將推動人類文明跨越式的發展與進步。馬克思描述的:“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的場景或將實現。
科學技術本身沒有意識形態,但卻成為意識形態的工具。區塊鏈技術從創立之初就夾帶著意識形態。中本聰(Satoshi N a k a m o t o)推出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時,留下了當天的時間戳,引用了《泰晤士報》的頭版“即將向銀行提供第二輪救助的財政大臣”的信息,引發的共鳴是對現有金融體系的不信任,是向智能合約的奔赴。元宇宙在資本的推動下,也是一種意識形態,裹挾著虛擬本體論的隱喻、消費主義的升級、泛游戲化風險以及意識形態領域的爭奪。
西方國家有著深厚的虛擬本體論基礎,最早可溯源到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講述的洞喻故事。隨著元宇宙的出現,以及人類當前還無法科學解釋的量子糾纏等現象,虛擬本體論大加利用,宣稱整個世界都是高維意識世界的投影,而這個投影的“造物者”是更高級的文明。虛擬本體論將成為資本在元宇宙宣傳中的支點,也勢必沖擊著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
現代資本主義的統治方式從對生產過程的控制轉向了對消費過程的控制。物質消費主義就是資產階級向消費者灌輸的虛假意識,以此來操縱他們的行為,確保資本主義的穩定。消費主義在虛擬空間轉變為對虛擬產品的消費,資本誘導個體極力追求感官刺激和符號消費,這種消費主義被虛擬技術持續強化,并逐漸意識形態化,造成虛擬個體的精神沉淪與價值缺失,逐漸使原有的意識形態失去了聽眾。
荷蘭文化史學者約翰·赫伊津哈認為游戲與人類文化演進的緊密相關,“在游戲成分或缺的情況下,真正的文明是不可能存在的……文明總是要遵守特定游戲規則的,真正的文明總是需要公平的游戲。”元宇宙技術會加速游戲化程度,未來工作像游戲,電影像游戲,做家務像游戲……不可否認,游戲對于人類成長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泛游戲化助長游戲人生的自我放縱與迷失,在感官刺激中,不斷利用人性弱點,激發人性惡的一面,不加約束和監管,必然導致意志消沉、人格盡失。
隨著元宇宙的不斷深入發展,國家和政治的邊界會逐漸消融,并呈現出“世界政治一體化”趨勢,錢學森也因此提出了“世界社會”新思想,認為這是人類走向世界大同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經階段。屆時,人類意識形態會出現融合性與多樣性共存的特點。一方面,部分以原有國家為基礎的意識形態邊界將逐漸消融。而這個過程中,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存在消融“他者”的機遇和被“他者”消融的危機。另一方面,虛擬個體和群體存在極大的自由選擇權和獨立性,意識形態世界又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并且是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多樣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法挽回的歷史性錯誤。”新變化帶來新問題,新問題需要新解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元宇宙”意識形態陣地需要固守,就需要提前構建布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一元化指導,始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相統一,堅決抵制以虛擬本體論為主的意識形態入侵。在算法主導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的時代,指導思想一元化要始終堅持主流價值觀主導算法,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來構建“元宇宙”底層邏輯,避免算法失控,約束科技倫理,形成數據化分析——算法化預測——智能化決策的為主流意識形態保駕護航的科學體系。
近期,烏克蘭DAO籌集到的數百萬美元的募捐一部分將用于購買武器裝備,讓人們意識到自治組織存在著巨大隱患。未來,國家必然會給各種平臺和去中心自治組織更加明確的制度規定和法律約束。一方面,要對元宇宙的各種項目的發布、運營、組織、活動制定詳細的法律條文約束;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執法的優勢,將法律條文轉換為虛擬世界的最高準則代碼來運行,高效性和全覆蓋將成為“元宇宙”意識形態安全的最大保障。

文化產品同質化是把雙刃劍,它有助于創造一種基于該語境的共識性傳播。在元媒介的技術支持下,主流意識形態可以隨時播散到每一個元宇宙居民的瀏覽器中,以完成元宇宙中社會語境的同步搭建。虛擬技術使語境具有前所未有的可塑性,具有極強的意識形態承載力,能夠更好地為話語主題服務,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元宇宙為我國的文化和價值輸出提供了一個全球舞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息語境,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讓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國,讓中國不斷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重要助力。
游戲是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學習事物和掌握技能最高效的方式。要將主流意識形態植入游戲場景。通過虛擬技術讓紅色旅游和現場教學身臨其境,重歷革命年代的槍林彈雨,再現社會主義改造過程,見證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讓人人都成為歷史事件的親歷者成為可能。不僅如此,紅色虛擬游戲還可以通過設置多路徑任務節點,讓個體通過虛擬實踐理解和認同主流意識形態的正確性與科學性,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最有力的辯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引導作用在虛擬世界中尤為重要:宏觀層面,主流意識形態引導個體的價值取向,統一思想和行為;微觀層面,時刻警醒迷失的個體人生真正的價值和目標所在,喚醒沉淪的個體勇敢正視問題。未來,西方技術霸權的延續,還要充分發揮意識形態強有力的精神武器作用,維護國之尊嚴,塑造民之自信。
在虛擬空間,主流意識形態成為連接現實與虛擬兩個世界的樞紐,成為驅動科技向善的關鍵力量,成為社會群體團結穩定的有力保證,成為個體健康有序成長的保護力量。作為互聯網新形態的“元宇宙”,未來的發展一定是在人與技術的相互作用下不斷發展與進化。中國除了與西方國家在技術賽道上的競爭,還有意識形態上的較量。主流意識形態作為黨的意志的集中體現,在虛擬空間中推動科技向善是其重要任務和責任,而個體的發展與成長又是人民至上的目的所在。任重道遠,探索前行,中國式的“元宇宙”道路必將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