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芳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醫學技術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隨著時代的發展,全球經濟文化互聯互通給青少年價值觀樹立帶來了影響,同時也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戰。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把立德樹人作為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1]。因此,探索思想道德教育在專業課程中的實施路徑是高校教育者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國內外對學生的德育和德育工作主要側重于德育理論方面的研究,有研究者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教學中,采用講授法、討論法、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現場教學法等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2-3],但對提高學生道德實踐能力的研究較少[4]。服務性學習是護理專業學生(以下簡稱護生)通過參與有組織的服務活動來滿足社會需求,同時在服務過程中獲得相關知識和技能,提高溝通合作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理的反思方式與及時回饋是其主要特征[5-6],服務性學習可培育護生的團隊精神,實現德育教化[7]。本研究將服務性學習引入高職老年護理教學,旨在探索服務性學習在高職護理專業教學中的德育功能,為課程思政融入實踐教學提供參考依據。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抽取泰州職業技術學院高職護理專業兩個班105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52人,對照組53人。納入標準:(1)高中起點的高職護理專業學生;(2)已完成第一學年專業基礎課程和公共課程的學習。排除標準:(1)近期患重大疾病或發生嚴重損傷者;(2)存在心理問題或精神問題接受心理咨詢或治療者;(3)調查期間休學者。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采用量性研究、橫斷面研究結合教學實驗法,兩組護生的教學內容、課程標準和授課計劃均一致,教材為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老年護理》。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理論課24學時,病例分析6學時。病例分析包含3個章節:(1)老年人健康評估;(2)老年人日常生活護理;(3)老年人常見疾病護理。按照教學大綱,教師針對上述3個章節的內容選取典型案例、設置問題,組織護生進行病例分析和討論。
1.2.2 實驗組 實驗組教學內容和授課教師與對照組相同,以傳統教學模式為基礎,增加4次服務性學習實踐活動,包括:(1)老年人健康評估;(2)老年人健康教育;(3)老年人日常生活護理;(4)老年人常見疾病護理。教師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帶領護生前往社會福利中心老年部開展服務性學習,每次學習結束后讓護生撰寫1篇反思日志,周一提交。
服務性學習教學方案必須在充分考量社會需求和護生興趣、知識、能力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具體為:(1)確定合作對象。通過多次實地調研和專家咨詢,確定泰州市社會福利中心為合作對象,深入了解該機構的需要和學校所能提供的資源。(2)明確教學目標。讓護生了解老年人身心特點,提高對老年護理的認知水平;護生能運用護理程序對老年人實施整體照護;對老年人持積極的態度;弘揚孝賢文化,傳承中華美德;使護生具備共情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3)進行項目規劃。邀請養老機構工作人員、護生、教師共同制訂服務性學習教學方案,確定活動日程,明確教學目標。護生按學號分組,2~3人負責1名老年人。(4)項目實施與反思。按既定計劃實施項目,深入了解養老機構工作人員和老年人的意見,并進行持續的教學評估;護生及時撰寫反思日志,定期討論交流。(5)總體評價。了解參與人員的建議,進行總體評價。對參與項目的護生表示肯定,培養護生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1.3.1 中文版Kogan老年人態度量表(Kogan’s Attitudes toward Old People Scale,KAOP) 該量表是 Kogan于 1961年研制[8],用來測量對老年人的情感態度;該量表共34個條目,采用Likert評分法,從最不同意到最同意6個選項依次計1~7分(無4分選項),量表得分范圍為34~238分,136分為中立,>136分表示態度為正向,得分越高表示護生態度越積極。量表總的Cronbach's α系數為 0.820。
1.3.2 杰弗遜共情量表(The Jefferson Scale of Empathy,JSE)該量表由Mohammadreza Hojat博士及其研究小組于2001年研制。本研究采用安秀琴等[9]漢化的JSE-HP作為測量工具,該量表包括觀點采擇、情感護理和換位思考3個維度,共20個條目,觀點采擇是指個體把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區別,并協調起來的能力;情感護理是指理解、尊重他人的情感并能給予及時幫助的能力;換位思考是指站在他人的立場為其著想的能力。量表采用Likert 7級評分法,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依次計1~7分,其中10個條目反向計分,量表得分范圍為20~140分,量表總分為全部條目得分之和,總分越高表示護生共情能力越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和分半信度分別為0.750和0.771,重測信度為0.659。
于實驗前后1周內采用組間對照及組內自身前后對照的方法對比護生實驗前后共情能力和對老年人態度的變化。問卷發放前取得調查對象的同意,解釋調查目的及注意事項,現場核查回收。實驗前后均發放問卷105份,回收有效問卷105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0%。
采用SPSS 16.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服從正態分布采用(±s)描述,組間和組內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 α=0.05。
實驗組男生5人,女生47人,年齡19~21歲,平均年齡為(20.16±1.02)歲;對照組男生6人,女生 47人,年齡 19~22歲,平均年齡為(20.14±1.33)歲。兩組護生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經過服務性學習,實驗組對老年人的態度趨于正向,對照組KAOP量表得分有所提高,但尚未達到正向標準(見表1)。
表1 兩組護生KAOP量表得分比較(±s,分)
組別 實驗后141.33±14.93 134.49±19.42 2.148 0.033 n 實驗前t P實驗組對照組52 53 2.453 1.320 0.015 0.216 t P 131.08±20.07 129.63±8.62 0.975 0.326
實驗前,實驗組JSE-HP總分為(106.82±13.17)分,對照組總分為(106.29±12.95)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后,實驗組 JSE-HP 總分為(111.33±14.75)分,對照組為(108.06±13.48)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前后,實驗組JSE-HP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JSE-HP得分比較(±s,分)

表2 實驗組JSE-HP得分比較(±s,分)
維度 實驗后55.78±8.26 39.45±7.09 15.99±3.28 111.33±14.75實驗前t P觀點采擇情感護理換位思考總分54.38±7.51 37.20±6.62 15.24±3.24 106.82±13.17 1.952 3.349 2.348 3.284 0.052 0.001 0.019 0.001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高校在加強德育理論教學時,要注重創新課程思政的教學途徑,使德育和校外實踐基地的實踐活動相結合,建立健全實踐教育管理體系,以培養出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護理人才。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實驗前后KAOP量表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前,護生KAOP量表得分低于Mattos等[10]、陳井芳等[11]的研究結果,高于周曉麗[12]的研究結果。通過服務性學習,實驗組對老年人態度趨于正向(>136分表示態度為正向)。實驗前,兩組護生KAOP量表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后兩組護生得分均有增長,與江新華等[13]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理論認知是基礎,是道德情感教育的首要環節,護生通過系統學習老年護理課程和接受道德教育,了解了老年人的心理特征、易患疾病,也加深了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認識。而道德理論認識最終要回歸現實、回歸生活,道德實踐是生活德育的一部分,也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2]。
服務性學習為護生進行老年護理提供了實踐機會,護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老年護理知識的理解和對老年人的認識;在與老年人交談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的溝通技巧,同時,也學習了養老機構工作人員恪盡職守的敬業精神。護生在幫助老年人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價值判斷標準[7]及尊老、愛老、敬老意識,因此,護生轉變了對老年人的態度。有學者在進行老年護理課程改革研究中發現,隨著護理知識的增加,護生明顯改善了對老年人的態度,老年照護意愿也逐漸增強[14]。
共情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同時又是一個道德標準,對兒童、青少年及成人的道德發展、人與人間的情感溝通等都有重要作用[15]。護生的共情能力是指在臨床護理實踐中,護生能從患者的角度出發,正確感知患者情緒,識別并評價其情感狀態,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滿足患者身心需要、減輕心理痛苦的一種情感體驗能力[16]。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生實驗后及實驗組實驗前后JSE-HP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護生觀點采擇、情感護理和換位思考3個維度得分較實驗前均有提高,實驗后,護生共情能力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低于劉小珍等[17]的研究結果,高于莫雅楠等[18]、郝春紅等[19]的研究結果。經過服務性學習,護生觀點采擇維度得分有增長,但尚不能及時準確地體會和捕捉到護理對象的內心需求,究其原因可能與護生臨床見習和社會實踐機會較少有關。研究發現,護士的共情能力與人文關懷能力呈正相關關系[20],因此,通過服務性學習護生不僅共情能力顯著提高,而且人文關懷能力也有明顯提升,護生為老年人提供服務時,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換位思考,同時也深切體會到“為國家社會分憂”的社會責任感和“替天下兒女盡孝”的仁愛之心。服務性學習與道德實踐相結合的形式,有助于培養護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德育真正回歸于生活。
該研究將服務性學習應用于老年護理實踐教學,探索服務性學習在高職護理專業教學中的德育功能。護生在幫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共情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改善了對老年人的態度。鑒于該研究評價指標較單一,建議在今后的研究中增加評價指標和質性研究內容,擴大樣本量,為探索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提高護生實踐能力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