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輝

浙江省長興新能源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自列入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建設名單以來,長興縣聚焦效益品質、聚力改革創新,加快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趕超發展,交出國家創新型縣建設高分答卷。
日前,科技部發布《關于公布首批創新型縣(市)驗收通過名單的通知》,長興縣高分通過驗收。該縣自納入創建以來,聚焦“科技支撐產業發展”主題,實施人才強縣創新強縣首位戰略,主動拉高標桿,奮勇探索實踐,在創新機制上大膽改、充分試,創新氛圍日益濃厚,創新紅利不斷釋放,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縣第30位、全國創新百強縣第12位、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第9位,逐漸走出一條創新驅動、人才支撐的共富新路。
緊抓科技創新,構筑長三角產業發展新高地。堅持抓經濟首要抓產業、抓產業首要抓科技,縣域“1+4+2”產業體系持續優化。建設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0.8%、9.8%、9.3%。紡織產業轉型升級成為全省樣板,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工作獲得省政府督查激勵,獲評國家級縣城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建設期末,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255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
緊抓科技人才,建成長三角要素集聚新洼地。大力實施企業人才引進攻堅行動,實用型人才積分評價機制成為全省人才工作創新案例,技能人才“西員東輸”模式獲得全省推廣。建設期末人才總量達20.28萬人,期間年均增長17.6%;全縣集聚高端人才2295人,其中自主培養引才計劃、萬人計劃等省級以上人才92名。設立全省首個縣級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先后撬動社會資本近50億元。
緊抓科技強農,開創縣域鄉村振興新局面。實施科技強農行動,榮獲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單位等。建設期間,農業勞動生產率由7.12萬元提升至7.6萬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9萬元提升至3.8萬元,美麗鄉村覆蓋率保持在100%,建成國家級、省級農科園區各1家和國家級星創天地1家,認定農業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省重點農業企業研究院1家。
擴大開放合作,嘗試跨區域轉化成果。全力打造“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雙創生態,優化技術市場,拓展創新地圖,率先設立科技鎮長團和企業首席科技官,首創國內跨區域流通創新券。推動企業與131所高校院所達成合作,實施產學研優質合作項目332項,在美國、法國、德國等15個國家建設國際合作載體。
注重全面創新,突破體制機制藩籬。以省級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試點為契機,積極嘗試創新政策體系建設及考評管理機制改革。在全省率先發布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省級地方標準,軟投入統計入選省級試點。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成立全省首個縣域“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服務中心”,建立多跨協同的“知識產權保護綜合服務平臺”。電池等主導產業職稱自主評價成為全省職稱改革首批試點。
強化數字化改革,重塑營商環境優勢。體系化規范化推進數字化改革,開發上線“碳效碼”“解紛碼”等一批場景應用,成功創建省級信用縣,營商環境持續向好。在全省率先探索科技服務全鏈條改革,成功入選“科技貸”數字化改革試點,實現“獎—投—貸”等場景多跨協同、閉環管理。
建成全域科技孵化體系。健全縣域孵化體系,構建一流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鏈條。已建成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5家、省級眾創空間17家、省級高新區1個。首創“科創飛地”,探索“注冊在本地、孵化在異地、回流本土產業化”新模式。
夯牢共同富裕科技支撐。以“鄉村大腦+產業平臺+未來農場”為主線,通過集聚政策、資金、項目等各類要素,引導支持農民工、大學生回鄉創新創業,建設并認定省級以上星創天地4家。首創“十百千萬”工程,探索出一條產、供、銷、科技和金融服務等深度融合的農業產業扶貧新路徑。入選全省農業農村領域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富裕實踐試點縣,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設立全國首個縣域經濟區域股權市場。與浙江股權交易中心共同設立首個“區域股交+縣域經濟”縣域特色板——太湖科技板。通過實施科技企業股改、企業上市加速等三大行動,為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目前,太湖科技板共有掛牌科技企業193家,成功培育上市企業10家,其中科創板1家。

浙江長興國家大學科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