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家楠 何江鋒 沈德勝 潘波

為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紹興市多措并舉,積極加強科技引領支撐,深入推進“雙碳”工作。
去年以來,紹興市全面落實全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推進會精神,圍繞能源雙控目標,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技術產業協同發展,積極搶占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制高點,助力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已引進建設“雙碳”領域共建產業研究院8家、創新團隊12個,省重點實驗室1家、省工程實驗室2家、省重點企業研究院4家、省企業研究院(研發中心)61家,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攻關,轉化一批科技成果應用。
支持集成電路、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紡織等技術應用轉化平臺建設,引進新能源、儲能、高碳行業減污降碳、生態碳匯等領域創新人才和團隊。支持越城節能環保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等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加強綠色低碳領域技術服務能力提升。先后引進建設鑒湖碳中和實驗室、天津大學紹興研究院、上海大學紹興研究院、浙江工業大學紹興研究院等共建產業研究院30家,涉及“雙碳”領域8家,引進新能源、儲能、高碳行業減污降碳等領域創新人才團隊12個。
如上海大學紹興研究院氫能與燃料電池團隊,完成第三代氫燃料電池金屬雙極板開發,掌握燃料電池從關鍵零部件生產(金屬雙極板)到燃料電池裝堆的系統集成,產品已完成多場景的應用,申請相關專利40項,其中發明專利超10項。浙江工業大學紹興研究院聯合浙江工業大學碳中和創新研究院,協同多方資源,建設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長三角研發中心),深入推進碳中和監測設備工程化和產業化,構建標準化的多元溫室氣體高精度監測方法體系。
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雙倍增”計劃,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在研發平臺建設、重大技術攻關、高端人才引進培育等方面予以集成支持,牽頭承擔碳達峰碳中和重點領域技術攻關任務。建立需求導向的精準合作機制,摸排重點高校、院所綠色低碳領域創新資源,推動紹興企業與省內外院校在“雙碳”領域的科技交流與合作,聯合開展科技攻關、人才培養、平臺共建,加快培育低碳領域科技型企業。目前,全市涌現出菲達環保、德創環保、海亮環境、晶盛機電、陽光照明、上風高科、自立新材料等一批新能源、節能新材、環保裝備領域行業創新領軍企業。
德創環保、德升新能源與浙江工業大學紹興研究院簽約共建綠色低碳研究院,企業出資2000萬元合作開展低碳領域應用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浙工大1位博士后、5位研究生、4位教授深度參與研究院建設,圍繞固廢處置與資源化、大氣污染控制合作開展6個課題研究,并共建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校企合作培養專業研究人才。
浙江天圣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投資成立紹興綠電能源有限公司,利用熔鹽儲能供熱,以高溫熔鹽為儲能介質,建設1套每小時提供50噸蒸汽的熔鹽儲能設備,配套1套4MW(兆瓦)背壓機組和1套10MW的頂峰全凝機組,具備日常每小時提供50噸蒸汽的外供能力和14MW的頂峰能力,可通過熔鹽儲能系統向園區24小時不間斷供應蒸汽,并在白天尖峰電時間段向外部電網供應調峰電能,達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根據能源、工業等六大重點領域,設立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專項,采用“揭榜掛帥”制方式,優先支持一批重大技術創新項目,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攻關,轉化一批科技成果應用。聚焦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技術需求,編制碳達峰碳中和“技術需求清單”和“成果應用清單”,加強前沿技術協同創新,推動儲能、氫能、能源互聯網等技術迭代應用。已實施市級以上科技“雙碳”專項5項,下撥專項扶持資金1437萬元。
菲達環保通過實施省尖兵計劃攻關項目“碳足跡碳標簽關鍵技術研發”,與浙江大學等組建形成一流的創新聯合體,正在全力開展碳足跡評估技術研發,已申請專利21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3篇,組織制訂團體標準2項,并全力拓展應用示范項目。此外,正積極開展寧波鋼廠碳管平臺建設,與諸暨東白湖鎮和趙家鎮達成低(零)碳村鎮合作意向,在已完成首個“香榧油碳足跡評估項目”基礎上,簽訂香榧、甘薯、珍珠等碳足跡合同5個,與當地企業在桑蠶絲、磁材、茶葉等特色產業達成合作意向,共同開展產品碳足標簽認證增值服務,為鄉村振興和共同民富作出貢獻。維素科技研發的二代生物乙醇關鍵預處理和整合一體化技術,以農作物廢棄物、生活垃圾為原料,進行生物質廢棄物生產乙醇和生物塑料(PLA)的產業化工藝研究,已在紹興成功開展生活垃圾制乙醇小規模試點示范。
強化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區建設,推動區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示范,切實破解制約可持續發展難題。積極引導紹興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及5家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制度,健全產業創新體系,支撐低碳產業跨越式發展。加強重大創新成果應用示范,重點開展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業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大氣污染防治等領域的技術成果應用示范工程,打造區域綠色低碳循環高質量發展樣板。
菲達環保與浙大、寧波鋼鐵等組成聯合團隊,推進寧波鋼鐵每年2萬噸級CO2(二氧化碳)捕集和資源化利用全流程示范項目,開發出先進吸收劑、低能耗捕集工藝、高效碳捕集裝備、新型鋼渣礦化等關鍵捕集和資源化技術,突破CO2噴吹降溫、強化攪拌、抑制氧化等關鍵技術,實現煉鋼過程節能減排、鋼質潔凈、降本增效,實現CO2捕集率大于等于90%,每噸CO2捕集能耗小于等于2.3吉焦,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實現100%國產化,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