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袁曉玲 通訊員 夏圓圓

供圖/視覺中國
近年來,岱山縣將全社會研發投入作為科技創新的“牛鼻子”工程,以“產業創強”“平臺創優”“助企創新”等行動為抓手,不斷深化縣域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全社會研發投入加速提升。2020年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32%,同比增長2.6倍,增幅位居全省第一;2021年規上工業研發費用達39.4億元,同比增長68%。
建立“四個一”工作機制。健全以縣委書記、縣長為雙組長的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印發《岱山縣勇奪“科技創新鼎”工作實施方案(2021—2023年)》,實行“一個縣領導領銜、一個工作專班、一套推進方案、一張作戰圖”工作機制。提高研發經費投入在鄉鎮年度考核指標中的權重,每月開展晾曬評比。
政策擴面加碼。高質量出臺“科技新政18條”“人才新政3.0”,首次提出科技懸賞獎、研發投入后補助、縣級企業研發機構認定等制度,科技人才專項經費提升至6500萬元以上。實行科技資源配置與企業研發投入緊密掛鉤、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等機制。
數字化改革破題發力。做深做實“科技服務一件事”應用,解決部門、科研院所、企業間創新資源的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集科技項目服務、儀器設備共享、科技力量支撐等方面于一體建設供需對接平臺,實現資源共享、高效服務。
做好延鏈、補鏈、強鏈文章。充分承接舟山綠色石化基地溢出效應,千方百計引進一批附加值高、帶動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高新技術產業項目。2021年共引進項目16個,其中20億元以上項目3個,10億元以上項目2個,億元以上項目11個。打造投資80億元以上的岱山石化循環經濟產業園,依托上海卓然等“鏈主型”企業,引進石化裝備制造關聯企業16家,這些企業陸續成為研發投入的“主力軍”。
做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文章。建立國內外科技合作,創新推行“科技懸賞”制。建好“四張”清單,實施“揭榜掛帥”項目5個。浙石化投入30億元以上重點開展聚乙烯、高性能催化劑等方面研究;惠生海工投入6000萬元以上成功研發出全球最大極地液化天然氣模塊;瑞程石化投入4500萬元以上實施關鍵機泵等部件國產替代,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做好創新主體培大育強文章。著力構建科技型企業全周期梯次培育機制,抓好科技部門、鄉鎮、企業技術負責人、中介服務機構、科研院所專家(團隊)等5支隊伍建設,實施“一對一”定向幫扶。規上工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達80%以上;每千家企業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達90家以上,位居全省前列。
打造新材料創新高地。創新實施多環節齊頭并進的“并聯式”審批機制,超常規推進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岱山新材料研究院建設。今年首批5-羥甲基糠醛材料等5個新材料項目將陸續入駐,并集聚100余名新材料領域的國際級高層次人才、省部級人才和優秀博士生。大力推進清華大學與浙石化合作共建綠色石化技術創新中心,開展二氧化碳捕集與高附加值利用等6個方向的技術研究。
打造海洋智能制造創新高地。做優汽船配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進一步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形成“一平臺六中心”的功能格局。相繼引進浙江大學、寧波大學等10余家高校院所及20余家專業服務機構,累計開展技術攻關20項,解決企業技術難題50余項,為企業提供服務2000余次。中國招商局集團郵輪研究院舟山分院成功落地,打造全國豪華郵輪修改裝基地。
打造海洋電子信息創新高地。與海康威視共建“數字海洋實驗室”,圍繞海洋立體感知、海洋安全保障等方向,提供研發技術支撐。航天科工“產學研”一體化科研中心成功落地甬舟人才一體化飛地,為岱山縣汽配、新材料產業等解決技術難題2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