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洲
(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成都 610051)
大壩基礎帷幕灌漿是改善壩基地質條件的重要措施。通過帷幕灌漿的實施。可在巖石或砂礫石壩基中形成阻水帷幕,截斷基礎滲流,減少壩基滲漏量,降低壩基揚壓力,防止產生機械或化學管涌,增強壩基滲透穩定性。灌漿材料一般采用普通水泥,有時也用磨細水泥或化學材料。工程實踐證明,對水泥漿而言,最小可灌裂縫寬度在0.1~0.5 mm,小于0.1 mm的細微裂隙則無法保證灌漿效果[1]。丙烯酸鹽灌漿材料黏度低可灌性好,處理細微裂隙及裂隙密集帶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針對兩河口水電站大壩右岸高程2 640.00 m灌漿平洞局部帷幕灌漿在最高150 m水頭條件下,采取排間復合高壓化學灌漿技術,解決檢查孔壓水不合格,且鉆孔滲水壓力較大難題,為其它類似工程施工提供參考。
兩河口水電站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雅江縣境內的雅礱江干流上,平均海拔近3 000 m,是中國在建最高礫石土心墻壩。兩河口水電站樞紐建筑物由礫石土心墻堆石壩、泄洪建筑物、發電廠房等組成,壩頂高程2 875.00 m,河床部位心墻底高程2 582.00 m,最大壩高295 m,樞紐防滲帷幕由河床基礎防滲帷幕、左右岸壩肩基礎防滲帷幕及右岸地下廠區防滲帷幕組成[2]。右岸布置2條初期導流洞,穿過大壩右岸高程2 640.00 m灌漿平洞帷幕。目前,第二階段蓄水最高水位2 790.10 m,河床基礎廊道水頭215.1m,實測基礎廊道滲水量1 L/s左右,大壩防滲體系可靠有效。大壩右壩肩邊坡巖性為變質粉砂巖、粉砂質板巖及絹云母板巖與粉砂質板巖互層。巖層與河流近垂直相交,產狀為N60°~75°W/SW∠60°~75°。規模較大的斷層主要有f4、f8、f9、f10、f11、f12等[2]。
大壩右岸高程2 640.00 m灌漿平洞主帷幕14~17單元(縱0+510.50 m~0+638.50 m)灌漿施工過程中,水庫水位高程2 682.00~2 791.00 m,鉆孔裂隙承壓水最大涌水壓力1.25 MPa,單段最大涌水量為3 600 mL/min。高外水頭條件下,Ⅰ序孔平均單位注入量16.3 kg/m,比蓄水前完成的帷幕Ⅰ序孔平均單位注入量52.32 kg/m減少68.8%,各序孔隨著灌漿次序遞增,單位注入量沒有明顯遞減,灌漿成果不符合灌漿一般規律;檢查孔也出現不同程度涌水現象,最大涌水壓力0.92 MPa,單段最大滲水量為790 mL/min,檢查孔在沒有考慮揚壓力的條件下,仍有3段不合格,最大透水率為2.90 Lu,不滿足設計要求,說明高外水頭對帷幕施工質量有較大影響。
在設計施工參數基本不變情況下,高外水頭條件下帷幕平均單位注入量比蓄水前減少55.21%,帷幕灌漿成果差異較大,說明高外水頭對帷幕灌漿施工質量有較大影響,需進一步研究處理措施,提高帷幕的防滲性能。具體成果差異見表1。

表1 右岸高程2 640.00 m灌漿平洞主帷幕灌漿成果
大壩河床基礎廊道及ZGJ6、YGJ6灌漿平洞高程為2 575.00 m,水庫水位高程2 609.28 m,主帷幕鉆孔多次揭示地下涌水,涌水壓力0.2 MPa左右,最大涌水量110 L/min,為裂隙承壓水。主帷幕灌漿完成后檢查結果滿足設計1 Lu防滲標準,但檢查孔仍有微滲水現象,單孔最大滲水量1~2 L/min。檢查孔內電視成像成果顯示,微細裂隙充填效果較差,說明普通水泥無法保證微細裂隙灌漿效果。基于河床廊道在正常蓄水位時水頭為290 m,帷幕在高水頭長期作用下,滲流會對帷幕產生破壞作用,為此,選定在ZGJ6灌漿平洞(壩(縱)0+102.00 m~0+124.00 m洞段)開展丙烯酸鹽復合化學灌漿試驗。
試驗成果表明,在34 m水頭條件下,化灌前有39.1%的灌漿段有微滲水現象,單段最小滲水量為2 mL/min,最大滲水量為180 mL/min;單孔最小滲水量為24 mL/min,最大滲水量為309 mL/min。化灌后檢查孔有24.6%的孔段有微滲水,單段最小滲水量為1 mL/min,最大滲水量為25 mL/min;單孔最小滲水量為3 mL/min,最大滲水量為71 mL/min,試驗平均單位注入量0.68 kg/m,單段最大單位注入量11.9 kg/m,檢查孔透水率小于1 Lu,資料顯示丙烯酸鹽灌漿材料處理砂板巖細微裂隙有明顯效果。丙烯酸鹽灌漿試驗灌前灌后滲水對比成果見表2。

表2 丙烯酸鹽灌漿試驗灌前灌后滲水對比成果
(1)受灌地層為砂巖及板巖互層,細微裂隙發育,顆粒材料可灌性差。
(2)補強灌漿部位水頭150 m,鉆孔揚壓力較大,對灌漿壓力具有對沖作用,影響地層可灌性。
(3)地層中存在一定滲流,要求灌漿材料具備快速凝結性能,防止材料被稀釋或流失。
(4)丙烯酸鹽灌漿材料是由一定濃度的單體、交聯劑、引發劑、緩凝劑等組成的水溶液,具有黏度低、流動性好、可灌入細微裂隙、凝膠時間可控、滲透系數低、固砂體抗壓強度高等特點[3],但溫度的變化對膠凝時間影響敏感。
基于以上難點特點,要求在帷幕補強灌漿工藝設計上要充分考慮。
水工建筑物基礎灌漿一般采用普通水泥作為灌漿材料,當基巖中細微裂隙發育,也可以采用細水泥灌漿。灌漿效果是否明顯,除了與水泥顆粒的細度有關外,還與裂隙寬度、灌漿方法、灌漿壓力、地下水的狀態以及操作人員的熟練程度等因素相關。兩河口大壩高程2 580.00~2 673.00 m三角區帷幕采用干磨細水泥灌漿,孔距加密到1 m,質量仍達不到預期,綜合效益較低,采用改性環氧樹脂進行復合灌漿處理,細微裂隙及裂隙密集帶處理效果明顯。
高外水頭條件下,地下水存在滲流且有較大揚壓力,對灌漿壓力有消減作用,本工程的實踐證明,水泥灌漿無法達到效果。同時也進行了水泥-丙烯酸鹽灌漿材料復合灌漿處理細微裂隙的試驗研究,通過水泥灌漿對寬大裂隙的有效充填,再用丙烯酸鹽材料對細微裂隙復合灌漿,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
丙烯酸鹽灌漿材料在我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1]、丹江口水利樞紐[4]、萬安水電站[5]、斜卡水電站[6]、兩河口水電站[7]等工程得到廣泛應用,尤其在處理細微裂隙效果良好。
大壩右岸2 640.00 m灌漿平洞初期導流洞影響區域帷幕補強灌漿,在水庫蓄水最大水頭150 m條件下進行。結合本工程丙烯酸鹽灌漿試驗成果,帷幕補強灌漿采用單排設計,鉆孔布置于兩排主帷幕中間部位,孔距3 m,孔徑?56 mm,孔深80 m,分為兩序施工,先施工Ⅰ序孔,后施工Ⅱ序孔。孔深30 m以上按照2~5 m分段,孔深30 m以下按照10 m分段,最大灌漿壓力為5.0 MPa,灌漿選用丙烯酸鹽灌漿材料。具體各段次灌漿壓力參數見表3,丙烯酸鹽灌漿鉆孔布置見圖1、2。

表3 右岸高程2 640.00 m灌漿平洞化學灌漿段長劃分及壓力參數

圖1 右岸2640.00 m灌漿平洞初期導流洞影響區灌漿布置

圖2 右岸2640.00 m灌漿平洞灌漿孔平面布置 單位:cm
大壩右岸高程2 640.00 m帷幕補強灌漿采用江蘇某化工廠生產的丙烯酸鹽灌漿材料,其漿液性能符合JC/T 2037-2010《丙烯酸鹽灌漿材料》相關指標要求。第三方檢測成果見表4。依據JC/T 2037-2010《丙烯酸鹽灌漿材料》各項檢測結果均滿足規范要求。

表4 丙烯酸鹽化學灌漿材料第三方檢測結果
丙烯酸鹽化學漿液膠凝時間調控的主要手段為添加緩凝劑。考慮到施工現場溫度、水質與生產地存在差異,需要在化學灌漿開始前,在現場進行不同配比漿液的膠凝時間試驗,根據灌漿孔滲水情況,選用膠凝時間60 min及30 min配比進行灌漿施工。丙烯酸鹽灌漿材料配比試驗見圖3,丙烯酸鹽灌漿材料膠凝狀態見圖4。丙烯酸鹽化學灌漿材料現場溫度條件下凝結時間見圖5。

圖3 丙烯酸鹽灌漿材料配比試驗

圖4 丙烯酸鹽灌漿材料膠凝狀態

表5 丙烯酸鹽化學灌漿材料現場溫度條件下凝結時間
丙烯酸鹽化學灌漿施工采用采用XY-2地質鉆機鉆孔,金剛石鉆頭鉆進,自上而下分段鉆孔,分段灌漿的純壓式單液灌漿方法,鉆孔分二序施工,先施工Ⅰ序孔,再施工Ⅱ序孔。孔口管段鉆孔孔徑為?76 mm,鑲鑄?73 mm的孔口管,其它段的鉆孔孔徑為?56 mm。
灌漿段鉆孔結束,目測滲水情況并對有明顯滲水的孔段進行滲水量觀測,并根據滲水情況測試揚壓力,以便對比分析和評價化灌效果。
5.3.1灌漿一般要求及涌水處理措施
(1) 漿液置換時,灌漿泵排量宜大于5 L/min,以縮短置換用時,灌漿無異常情況時應盡快升至設計灌漿壓力。
(2) 灌漿過程中每次配漿都進行留樣和記錄,觀察膠凝時間,指導后續配漿和確定起塞時間。
(3) 丙烯酸鹽材料對溫度較為敏感,孔內巖體溫度和施工環境溫度有所差異,須待孔內漿液膠凝后再行起塞。
(4) 鉆孔遇滲涌水孔段處理措施:① 各滲水孔均需測量滲水壓力,并確保灌漿壓力大于滲水壓力0.5 MPa以上;② 當滲水量Q>10 L/min時,先采用水泥漿液灌注,再采用丙烯酸鹽材料復灌;③ 當滲水量Q=5~10 L/min時,采用凝結時間為60 min左右的常規漿液開灌,填充管孔容后,改用凝結時間為30 min左右的速凝漿液,該配比漿液的單耗達到5 kg/m后,再改用凝結時間為15 min左右的速凝漿液進行灌注,總單耗達到15 kg/m左右結束灌漿(限量法);采用限量法灌漿結束的孔段,須采取掃孔復灌措施;④ 當滲水量Q>2 L/min時,不再進行涌水置換,直接進行丙烯酸鹽化學灌漿;⑤ 淺部滲水孔段的灌漿壓力按“設計壓力+50%~80%滲水壓力”執行。
5.3.2壓力與注入率關系
(1) 一般情況下注入率宜控制在0.15~0.25 L/(min·m);當注入率≤0.15 L/(min·m)時適當升高灌漿壓力;當注入率≥0.25 L/(min·m)時,適當降低灌漿壓力。
(2) 灌漿過程采用最大壓力時,應分級升壓。
5.3.3灌漿結束標準
灌漿段達到設計壓力后,連續3次記錄的注入率不大于0.02 L/(min·m)且灌注至孔內最后一組漿液膠凝時方可結束灌漿,純灌漿時間不少于60 min。
5.3.4封 孔
單孔化灌結束后,鉆孔清理干凈并采用灌漿法封孔,封孔時間不少于60 min,滲水孔封孔時間延長至90 min。
大壩右岸高程2 640.00 m灌漿平洞初期導流洞影響區域,共布置化灌孔46個,巖石灌漿3 683.52 m,總灌注漿材10 635.95 kg,平均單位注入量2.89 kg/m。其中Ⅰ序孔23個合計1 841.26 m,灌注漿材5 690.15 kg,平均單位注入量3.09 kg/m;Ⅱ序孔23個合計1 842.26 m,灌注漿材4 945.80 kg,平均單位注入量2.68 kg/m;平均單位注入量Ⅰ序孔大于Ⅱ序孔。
化學灌漿施工過程中共出現大吸漿孔段(單耗>10 kg/m)31段,占總灌漿段數的2.38%,滲水量及揚壓力較大孔段位于f4、f12斷層部位,相應部位大耗漿量孔段集中,灌漿成果符合地質條件變化規律。具體大吸漿異常孔段統計占比見表6,化學灌漿滲涌水情況統計見表7。

表6 右岸高程2640.00 m灌漿平洞化學灌漿大吸漿異常孔段統計

表7 右岸高程2640.00 m灌漿平洞化學灌漿滲涌水情況統計
質量檢查在相應部位化學灌漿完成14 d后進行,以分析檢查孔壓水成果為主,結合鉆孔全景圖像、鉆孔取芯、灌漿前、后滲水量對比進行綜合評定。
灌后完成壓水檢查孔4個112段,最大透水率0.17 Lu,0透水率占65.2%,壓水成果滿足設計要求。
灌后完成4個孔內全景圖像檢測,全景圖像檢測結果顯示巖體內細微裂隙整體較發育,大部分裂隙內可見丙烯酸鹽化學灌漿材料充填,灌漿效果良好,檢查孔細微裂隙充填效果見圖5。

圖5 檢查孔細微裂隙充填效果
為了直觀了解丙烯酸鹽化學灌漿前后微滲水情況,在丙烯酸鹽化學灌漿各段次灌漿前后,以及檢查孔各段次施工后均進行了滲水觀測。觀測成果顯示,灌后滲水孔段減少92.18%,單段最大滲水量從3 600 mL/min大幅降到28.5 mL/min,檢查孔壓水112段,單段最大滲水量22.5 mL/min,比灌前大幅度減小,灌漿效果良好。滲水觀察成果見表8。

表8 化學灌漿前/后原位滲水觀測結果
總而言之,在高外水頭條件下,水泥灌漿難以達到要求,經丙烯酸鹽復合灌漿后,灌漿孔段灌后原位滲水孔段大幅度減少,最大滲水量也同步大幅度減少,說明水泥-化學復合灌漿效果顯著,檢查孔壓水成果滿足設計要求。
兩河口水電站大壩右岸初期導流洞影響區域帷幕灌漿,在第一階段初期導流洞下閘封堵后實施,具有水頭高、涌水壓力大、砂板巖細微裂隙可灌性差、斷層及其影響帶寬度大以及水泥灌漿帷幕形成難度大等不利因素,采用排間丙烯酸鹽補強灌漿,可獲得良好的處理效果。丙烯酸鹽水溶液黏度低,可灌性好,膠凝時間可根據需要調節,對于地下存在滲流,揚壓力較高,細微裂隙發育的地質環境,操作簡單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