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一客戶端暨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記者許幼飛陳誠
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總裝車間,技術工人正忙著進行風電機組的裝配工作。圖/羅斌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重慶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
如今,重慶基本完成由國家老工業基地向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轉型,主要體現在:全市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行業,基本建成門類齊全、產品多樣的制造業體系;多個產品在全國競爭優勢明顯,比如,截至2020年,微型計算機、手機、汽車、摩托車產量占全國比重分別超過24%、9%、6%、29%,建成國內最大己二酸、氨綸生產基地;工業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列,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2.6萬億元,增加值同比增長10.7%,創近6年新高。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重慶出臺了不少政策文件,包括《重慶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重慶市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等等,務實舉措可謂“真金白銀”。今年5月召開的重慶市第六次黨代會,明確今后5年要“堅持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重點產業,加快培育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暢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一場系統性變革。“十四五”時期是重慶制造業跨越新關口、培植新優勢、邁上新臺階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推動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從哪些方面繼續發力?七一客戶端暨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聚焦重慶制造業發展重點問題,邀約市級部門負責人、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重慶如何在新發展階段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持之以恒抓制造業技術創新,讓“制造強市”“智造重鎮”的美好圖景早日變成現實。
背景: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創新投入特別是基礎研發領域投入不足,有研發機構和研發活動的企業占比不高,重大創新成果不多
自主創新能力既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也是區域競爭力的核心。
根據《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北京以6.53%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高居全國第一,延續了多年來領跑全國的勢頭,而重慶的經費投入強度僅為2.16%。
要想實現彎道超車,重慶還需要在科研投入上發力。
2022年8月,重慶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財政金融聯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通知》,從“支持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等5個方面推出27條舉措。
重慶市財政局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唐峰介紹,推動財金聯動的目的,主要就是提高財政投入績效,增強金融供給能力,用財政“小資金”撬動更多金融“大資源”,用財金政策的加力,做大發展實體經濟的推力,“一是瞄準一個‘民’字,著力推動重點群體就業創業;二是圍繞一個‘引’字,著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強調一個‘合’字,著力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壯大”。
通過完善基金投資政策,改“補”為“投”,以市場化方式推動要素集聚、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讓企業“募得好”。比如,整合組建重慶產業投資基金,聚焦重大戰略、重點行業和科創培育項目,助推全市產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
此外,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工程師匡建認為,圍繞技術創新突破,還需要加快集聚制造業創新資源,圍繞產業發展方向,加快建設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集中梳理一批“卡脖子”堵點清單,組織開展“揭榜掛帥”,盡快攻克一批核心技術、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形成一批原創成果;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運用,推廣“在研一批、開發一批、上市一批”新產品滾動開發模式,促進新產品和迭代產品上量銷售。
背景:產業鏈整體水平不高,龍頭企業產品競爭力不強,配套企業層次總體不高,部分行業產業鏈關鍵環節缺失,核心零部件對外依存度較高
近幾年來,重慶在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鏈的完善方面成效顯著。但整體來看,全市產業鏈發展仍面臨著產業層次不高、龍頭企業產品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例如,生物醫藥產業覆蓋范圍廣、產業鏈條長、增長潛力大,是全球最具成長性的行業之一。但是,不管是重慶還是全國,擁有自己研發團隊和能自主完成中試放大、工藝驗證、藥品注冊、GMP合規生產、質量合規管理、臨床研究管理的藥企還較少,導致整個行業缺乏足夠的國際競爭力。
“要縮小與生物醫藥國際巨頭的差距,重慶生物醫藥行業必須繼續做大做強產業規模,進一步提檔升級產業結構,夯實服務鏈技術支撐能力,縮短藥品從研發到上市的過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植恩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賢軍表示。
瞄準行業短板,植恩生物全力打造“MAH(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服務鏈”,旨在完善生物醫藥產業鏈和集群,以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服務平臺,縮短從藥品研發到工業化生產的周期,加速產品化進程。
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一座城市經濟發展的必備能力。
市經信委規劃投資處處長鐘熙表示,接下來市經信系統將實施以下“三招”:運行好“鏈長制”,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生成能力、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建設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化智能技術與綠色技術融合,推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擴容拓面,培育壯大軟件、新興綠色產業等數字經濟、綠色經濟領域新增長點,以智能化、綠色化轉型賦能高端化發展;培育一批領軍企業和“鏈主”企業,推動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持續健全科技型企業孕育成長生態,促進各類企業融通發展,培育更具競爭力的企業集群。
背景:領軍企業帶動性不夠,缺乏具備行業號召力的大型企業,集聚配套企業對行業支撐作用不強,科技型企業數量不多、規模偏小,新興產業生成能力較弱
當前,重慶已在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集聚起一批行業領軍企業。但應當看到,重慶的行業領軍企業數量還不夠多,在行業內的帶動性和號召力還不夠強,尤其是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領軍企業還較為缺乏。
“重慶的首要目標是要招引和培育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領軍企業。”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周躍輝說,“要圍繞重點產業發展需求,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優勢突出、帶動能力強的龍頭骨干企業,培育一批向龍頭企業集聚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建立‘整機+關鍵零部件+關鍵材料’協同攻關機制,爭取形成若干智能制造龍頭企業,支持重點培育企業積極開展應用場景研究、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形成新的增長點。”
《重慶市制造業領軍企業培育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重點培育領軍企業和“鏈主”企業營收總額達到1.3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10%,占全市工業經濟比重達到40%。
“當前,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推進,汽車產業正加快由傳統制造業向高科技產業轉型,合作模式也正由傳統產業鏈向新型生態圈轉變。面對新一輪汽車產業的發展和變革,長安公司要主動擔當起重慶汽車產業鏈‘鏈主’之責,持續深化與本地供應商的合作。”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袁學明說,“未來,長安公司將繼續強化龍頭擔當、發揮龍頭作用,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攜手各方合作伙伴,為推動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帶動重慶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打造中國西部地區的高端汽車產業集群,貢獻長安力量。”
背景:區域之間產業耦合性不強,產業分工協作較弱,產業協同機制不健全,區域市場一體化體制機制不完善
2022年2月8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聯合辦公室印發《關于做好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2年重大項目實施有關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2022年川渝協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項目共72個,估算總投資5402億元,重點是對川渝兩地優勢制造業強鏈補鏈,約80%資金將投向制造業。
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啟動以來,川渝兩地共建重大項目發布最早的一次,也是總投資金額最大的一次。
重慶宗申發動機“1011智能制造裝配生產線”
“區域合作是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周躍輝表示,要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制造業協同發展,立足兩地共同優勢領域,加快補齊關鍵短板,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增強全產業鏈優勢,形成特色鮮明、相對完整、安全可靠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體系,聯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重慶制造業門類齊全,區域之間應加強制造業內部各行業的上中下游企業之間的協調、協作,打造競爭新優勢。“同時,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業,積極引導企業增加服務要素投入,依托產品延伸發展服務環節,推動終端消費產品領域企業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推動生產企業發展后市場服務和總集成總承包服務,推動制造業企業由單一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構建新的利益增長點,以現代高端服務業提升制造業競爭力。”重慶社會科學院智庫建設處處長盧向虎表示。
“加快跨區域產業協作配套,同時也要立足重慶實際。”重慶社會科學院生態與環境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孫貴艷建議,推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重慶主城都市區建設全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兩群”制造業突出綠色化、特色化,建設全市制造業綠色發展示范區,提升“一區兩群”制造業協調發展程度;各區縣要積極與東部沿海地區建立產業轉移結對關系,承接東部地區產業鏈整體轉移、關聯產業協同轉移;要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等國際貿易通道,引導制造企業加強國際產業合作,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