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剛勇
7月以來,重慶遭遇歷史罕見旱情,受災最嚴重的區縣是巫山、奉節、巫溪、開州、彭水、武隆。這些區域大多是農村分散式供水,依賴的水源是小的河流、溪溝、山泉等,缺乏穩定水源,一旦來水枯竭,很容易出現嚴重缺水的情況。這一現象暴露出一個問題,即在渝東南、渝東北等高山、半高山地區,還沒有實現水利工程全覆蓋。結合過去的經驗和此次旱情暴露出的問題,重慶市水利局將把當下的應急供水工作與長期可持續保障供水工作相結合,一起謀劃、同步推進。
2006年特大干旱之后,重慶狠抓供水能力提升工作,同步推進供水工程互聯互通與供區、灌區范圍的互聯互通。這項工作,渝西片區走在全市前列,但渝東南、渝東北片區還未完成。渝西片區是重慶的傳統旱區,得益于水利工程互聯互通,今年整個區域的供水水源相對充足,實現了雖然旱情重,但災情小的成效,這為我們接下來的工作帶來啟發。推進國家水網建設是“十四五”時期的一項重點工作,需要眾多局域小水網作支撐。要繼續做細做實水利工程互聯互通工作,進一步加快局域小水網建設,讓水庫與水庫之間、水庫與塘壩之間、水庫與河流之間、水庫與水廠之間的關聯度更加緊密。
要結合區域實際統籌規劃,注重水廠的新建、改造、提升、整合,提升供水能力和品質,形成規模供水,確保水源充足、水質安全。要延伸水廠供區管網,對規模較大、治水能力和供水能力較強的水廠,將其供水管網向農村和缺少穩定水源的地區拓展,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實現城鄉供水“同網、同質、同源、同服務”。要在人口居住極為分散的地區,因地制宜實施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標準化建設與改造,完善配套設施,改進制水工藝,推動現有農村供水主體減數量、增質量、強實力。
經過多年努力,重慶小微型蓄、供水設施已經較為完善。接下來,渝東南、渝東北片區要再重點謀劃一批大中型水庫,輔之修建一批小型水庫,從而形成更大、更強的供水保障網絡,將水源及時分配到各個水廠、灌區。對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水廠盡可能建設“雙水源”,沒有“雙水源”的,要依托附近的江河湖庫規劃實施應急供水項目,一旦原水源斷了,另外的水源要及時補上來。重慶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充沛,實現區域水源平衡有較大的基礎和空間,各區縣可以對江河湖庫水資源進行整體謀劃,建設覆蓋更大范圍、更多區域的供水保障網絡。
渝東南、渝東北片區由于地形地勢原因,修建大型水庫和實現水利工程互聯互通,難度較大。相關區縣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科學編制相應的抗旱保供水應急規劃,把區域內的用水需求、水源情況摸清楚,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進行長遠謀劃。當水資源不足以支撐人口規模和產業發展時,要及時調整規劃,涵養水資源。要建立科學合理的供水保障機制,健全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護長效機制,完善農村居民用水付費制度,推進灌區標準化規范化管理,保證水利工程的良性運轉和可持續發展,穩步提升農村供水能力和質量。
實現可持續保障供水,不是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人的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要增強全民“愛護水、保護水、節約水”意識,加大節水設備和節水技術的研發、推廣力度,最大限度提高水資源開發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