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腦與神志病臨床醫學中心(神志病科) 主治醫師

心理學家認為,討好型人格是一種以“滿足他人期望”為主要特征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傾向,是一種潛在的不健康的行為模式,但并不屬于人格障礙的范疇。討好型人格的人常常表現出如下特征。
此類人群內心十分敏感,擅長察言觀色,能敏銳察覺他人的需要,然后第一時間滿足他人,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極強。
討好別人的代價是嚴重忽略自己,他們非常在乎他人的評價,擔心一旦說出自己的想法就會被孤立,或不被他人接納,所以會把自己的真實想法隱藏在心里,而不敢表達出來。
這類人非常害怕與人發生沖突,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來維持彼此和諧,善用道歉或認錯來快速結束沖突,這是他們處理事情的主要方式。
他們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良好形象,擔心一旦拒絕他人,會產生不好的印象;而不拒絕他人,則是他們維持良好關系、維護良好形象的方法,但同時也因此而背負巨大的心理壓力,活得很累。
在人際交往中,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忽略自己,一味地忍讓。所以,在交往中有時會變得沒有原則和底線,一味討好他人。在這種相處模式中,反而無法贏得他人尊重。
糟糕的是,討好別人卻往往并不討巧,或許討好者能夠因此得到對方的認可,而擁有一時的滿足,但他們會更加畏懼失去,于是他們往往會采取不斷地讓步而苦苦支撐一段關系,最終只會將自己束縛住。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列行駛的列車,在漫長的旅途中,有人擦肩而過,有人短暫停留,而唯一能陪我們到終點的只有自己。”生活的真相也一再告訴我們,學會取悅自己,懂得拒絕,才能收獲命運的饋贈。
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克制“討好型人格”拖累自己呢?
要為自己設立清晰的心理界限,比如,“我希望別人不要在自己面前抽煙”或是“我希望別人不要在自己發言時插嘴”。一旦他人嘗試突破界限,你應當立刻制止并且表達自己的訴求。
不要將關注的重心放在別人的需求上,而是在響應之前多思考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當兩者產生矛盾時,要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情感。
表達拒絕,只是說明我們當下無暇顧及這件事情,并不等于我們不愿意幫助這個人。真正關心你的人終會理解你,不會因為一次拒絕而去否定整個你。
如果明明自己知道該如何改變了,卻遲遲沒有勇氣付諸行動,說明內心的敏感脆弱還沒有準備好面對新的世界。此時,可以向家人和朋友傾訴,獲得支持;也可以嘗試心理咨詢,咨詢會為你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支持你不斷地強大自己。
那么,面對我們不情愿答應的請求時,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拒絕別人?想要說“不”時,可以試試以下這些方法。
社會心理學者拉臘·菲爾丁(Lara Fielding)曾提出在社交中可以應用到的“證實—堅持—強化(VAR)”技巧,具體分為3個步驟:第一步先證實對方的處境,換位思考,與其共情;第二步要堅持自己的主張,表達時做到清楚、明確;第三步是強化自己的主張,著重告訴對方自己為他著想的部分。這可以幫助我們在拒絕的時候,盡可能讓對話的雙方感到舒服。
在此,舉一個例子,如何將VAR 技巧應用到現實實踐中。
在辦公室里,同事跟你說:“可以請你幫我弄一下這份PPT 嗎?老板說急著用,但是我不太會改。”如果你不愿意幫忙時,你該怎么說“不”呢?試試這么說吧!
“我知道你想讓這份PPT 更加完美(證實),但是我無法幫你修改它(堅持),因為,如果我修改了,可能它的內容就不符合你的設想,我相信你有屬于自己的風格(強化),加油,我相信你肯定可以做得很好,達到老板的要求。”
在拒絕別人時,我們可以首先表現出愿意接受別人請求的態度,然后再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條件。
如正準備午休時,朋友邀請你一起出去玩,你可以回答說,“如果再過2 小時出門的話,我會很樂意參與”,這樣既表達了接受的態度,也不至于自我犧牲太多。當然,如果對方拒絕了你提出的條件,你也就可以理所當然地提出拒絕了。
對于一些不知道如何回應的請求,都可以將它們先擱置在一旁,過一段時間再做出回應,不動聲色地向對方表明你的態度。此外,“下次一定”“以后再約”這樣模糊的表達也可以很好地解決掉大部分我們面臨的暫時的困境。
而對于他人無理的請求與不斷糾纏,我們需要的是果斷說“不”,表明態度,也無需找借口過多解釋。因為任何借口,都可能被對方抓住把柄反駁回來。當你反復強調自己的立場時,對方就會知難而退。
總而言之,糾正討好型人格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實地面對自己,關注自己的感受,鼓勵自己表達真實的想法。這樣才會發現離真實的自己更進一步,而真實無損個人形象,你也能逐步從討好型人格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