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理斌
《西狹頌》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峽頌》,碑額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別稱《惠安西表》。因碑文下有一潭,相傳潭中有黃龍飛出,得名黃龍潭,又俗稱《黃龍碑》?!段鳘M頌》為摩崖石刻,漢代隸書。刻成于東漢靈帝建寧四年6月13日(公元171年8月21日)。位于甘肅成縣西10公里處拋沙鎮東營村豐泉峽(也稱魚竅峽)中段的山崖上。全碑由四部分組成:一為碑刻正文,縱、橫均為148厘米,呈正方形,20行,滿行20字,共385字,是為頌揚武都太守李翕勤政愛民,造福于民,為官政績所立的功德碑。碑文記述了李翕的身世、才能、德行以及不畏險阻主持修筑西狹閣道、廣施德政,深受百姓愛戴的事跡;二為《西狹頌》篆額,“惠安西表”4字小篆;三為文后題名,12行141字,字形小于正文。由落款文字可知,碑刻撰文和書寫均為時人仇靖所為;四為在正文右側的刻石巖畫《五瑞圖》。分別刻有“黃龍”、“白鹿”、“木連理”、“嘉禾”、“甘露降”及“承露人”等動植物圖像和對應題字6處15字。在《五瑞圖》左邊有兩行題記,26字:“君昔在黽池,治崤嵌之道,德治精通,致黃龍、白鹿之瑞,故圖畫其像?!?/p>

西狹頌 碑文(局部)

西狹頌 護碑亭
正是這四個方面的特點,才更顯出《西狹頌》的與眾不同。碑文敘述精當,文辭優美,成功塑造了一位仁愛厚德、勵精圖治的清官形象。其書法氣韻高古、寬博大度,為歷代書家所看重。至于象征吉祥和順的《五瑞圖》刻畫,更是精妙絕倫。那極富藝術感染力的圖畫布局疏朗精致,線條流暢,形態傳神,總體形成了書畫合璧、圖文并茂的藝術效果,堪稱漢隸中之珍品。

西狹頌 碑文(局部)

西狹頌 拓本(局部)
《西狹頌》與漢中褒斜谷的《石門頌》,略陽析里的《郙閣頌》合稱“漢三頌”?!妒T頌》和《郙閣頌》均已遷離原處,且損壞嚴重,特別是《郙閣頌》已面貌全非。十分幸運的是《西狹頌》雖歷經滄桑歲月千年巨變,仍字跡清晰,幾近完好,這真是一個奇跡?!段鳘M頌》獨能得以保全,主要原因是選址講究,占地利之宜。摩崖地處魚竅峽中段,下有激流深潭,兩面懸崖峭壁,樹木叢生,藤蘿倒掛,山勢險峻,人跡罕至??淌ρ律项~突出,形成天然屏障,風吹雨淋,陽光照射均可避開。加之位于陰山,空氣濕潤,無污染腐蝕,這些天然條件將其自然風化與人為損毀降到最低程度?!段鳘M頌》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漢代書法和漢畫摩崖石刻。其價值不僅限于書法,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古代歷史信息,是研究漢代交通、農耕、吏制、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實物資料,更是彌足珍貴的文物。
隸書是中國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漢代的官方通用文字,就書法藝術而言,隸書在漢代得以充分發展達到登峰造極的高度。漢隸上承篆書,下啟楷、草、行,作為以后多種書體的母體,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作為漢摩崖刻石“三頌”之一的《西狹頌》以其獨到的藝術風格彪炳歷史,展現在世人面前。摩崖石刻一經面世,即為歷代金石、書法大家所推崇??涤袨橘澠洹笆桢础保粭钍鼐醋u其“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重”;徐樹鈞在《寶鴨齋題跋》中嘆其“疏散俊逸,如風吹仙袂飄之云中,非尋常蹊徑探者,在漢隸中別饒意趣”;梁啟超頌其“雄邁而靜穆,漢隸正則也”。這么重要而杰出的書法藝術瑰寶為什么能于1800多年前在甘肅隴南產生呢?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有無歷史背景可探求,這是考量該刻石形成的重要問題。隴南學者王林寶先生將其歸于三大原因:其一是先秦時期的文化積淀,為“西狹頌”的產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隴南大部分地區在先秦時期是秦國的發祥地;二是隴南在漢代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的重要商市,對當時的經濟文化起到了促進作用,當時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是《西狹頌》產生的土壤和環境;三是在促進漢代隴南文化教育發展中,有一個重要人物即東漢經學大師馬融。馬融開隴南教育之先河,對當時隴南文化教育的促進起了重要作用。馬融于公元133年任武都太守,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這個時間與《西狹頌》刻石成立(公元171年)只有38年時間。由此推斷,《西狹頌》的撰文和書丹作者仇靖及在當時極富盛名的辭賦家、著名的書法評論文章《非草書》的作者、漢陽西縣(今禮縣紅河鄉)人趙壹均有可能是馬融的弟子或再傳弟子。
摩崖刻石與漢碑雖都是漢隸中的書法珍品,但又因其碑文記述文字內容不同,摩崖刻石多在野外自然山石摩崖之上,其環境、風景一任自然,書寫刻石時的自然環境不同,都會造成與漢碑書法藝術風格的差異。因此漢碑一般醇厚穩實、嚴謹端莊。而摩崖刻石則于法度之外、呈現出一派放縱、灑脫、飄逸的境界。漢三頌中《石門頌》是最為飄逸的漢隸作品,被譽為“草隸”?!段鳘M頌》雖沒有《石門頌》的放縱,但與其他漢碑相比較,其精神情態還是要自由率意許多。特別是《西狹頌》這么一件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藝術瑰寶,我們在研究和賞讀時必須要懷有一顆好奇和敬畏之心去認真體會,方能有所得。筆者認為,《西狹頌》的筆法和字的結構都有其獨到的技法特色,是彰顯其精神氣韻,構成其藝術風格的最主要因素。

西狹頌 拓本(局部)
面對《西狹頌》原刻石,是一種震撼,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感覺,人的靈魂在瞬間會變得崇高。內心的崇敬感油然而生。探其原因,一是為其博大雄奇的氣勢所震懾,摩崖又大又不像石碑那樣平坦方整,而是自然石面,只要往跟前一站,就會有這種感覺。二是為其高古飄逸的氣韻所感染。當你凝神靜氣看每一個字,都覺字字安穩和悅,端莊自然,猛一抬頭看整篇時高古飄逸的氣息籠罩全碑,一派生機盎然氣象。何也?全賴書寫者那高超的技法水平和書寫時的精神狀態被凝固在刻石上。以至到1800多年后的今天,還呈現出當時的真切狀況。

書法的線條質量是由筆法決定的。極具情感,充分浪漫和質感的線條來自于精熟的筆法,筆法的后面是富有藝術精神和情感的人。《西狹頌》的書寫者在多變的筆法中始終保持其主旋律的統一性。其筆畫的方圓、曲直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當其用方筆時斬釘截鐵,用圓筆時游刃有余。較長豎畫直則剛勁有力,曲則錯落有致,妙趣橫生,轉折處有方有圓,大方框的口一般都用方筆,小方框的口和不封口的轉折用圓筆較多。如“山”字,寶蓋頭大多用此筆法,橫畫起筆方圓并用。起筆方筆用直切法,與以后魏碑筆法相類,圓筆則藏鋒逆起,與篆書筆法一致,其橫畫的收筆及捺畫燕尾,有些更近楷法。值得一提的是橫畫起收筆并不像其他漢隸那樣有很分明的蠶頭燕尾。這也是《西狹頌》筆法的特征之一。在其多變的筆法后面就是我們看到的剛柔并濟,瀟灑寬博的《西狹頌》。
《西狹頌》的結體布局很有特色,漢隸在結構上的最大特征就是把字形壓縮成扁平形,向橫勢舒展。但《西狹頌》字形卻取方形,有些甚至是長方形,也極少有筆畫向橫向伸展。由于其字形沒有向扁壓縮,字體才更顯疏朗寬博,端莊從容,方正工穩,清勁散逸之氣息。這是《西狹頌》的整體風貌,但也有不少字平中見奇,穩中寓險,不乏匠心獨運之佳構。如“瑞”、“惴”等字右上的“山”字就很有險勢。“哉”字亦能平中見奇,等等。仔細賞讀《西狹頌》,你會驚奇地發現歷史是如此驚人的相似。唐代書家顏真卿是中國書法史上繼王羲之后又一個里程碑,對后世影響巨大。顏真卿也是遍臨諸帖,博采眾長然后成家。尚不知顏真卿是否曾目睹過《西狹頌》,但我賞讀《西狹頌》之后有一個感覺,即“字大撐格”,“內松外緊”的結構法并非顏之首創。
總之,《西狹頌》以其豪放、博大、雄邁而顯其獨特風韻,不愧為動中寓靜,端莊中露野逸氣息之佳作,不愧為漢隸上品。隨著對《西狹頌》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西狹頌》的認識和喜愛也會更為深廣,其文化藝術價值和考古文物價值都會更加彰顯。愿《西狹頌》在當今良好的自然、物質和人文環境的保護下壽命更長,發揮的作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