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何毅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廣東 廣州 510000)
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工作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均提到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示范工作。紅色革命遺址是指各個行政區域區劃當中,各族人民長期革命實踐乃至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區域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展開革命斗爭的革命舊址。2018年7月,我國革命專題博物館和紀念館共計808家,登記的革命舊址、遺址3331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77處。截至2021年5月,全國革命博物館、紀念館超過1600家,文物保護單位革命舊址開放率接近94%,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余處。革命遺址是中華兒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至土地革命時期抵御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所存留的舊址、遺跡、可移動實物及相關設施見證,彰顯了中國人民堅決捍衛民族獨立,爭取人民自由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珍貴歷史,具有無可比擬的教育意義、紀念價值以及史料功能。
廣東省作為中國近現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具有綿長的紅色革命歷史跨度,連綿浩蕩的山水之間留存著無數珍貴而輝煌的紅色記憶。從三元里抗英的群眾奮起到共產黨領導的抗爭壯舉,從廣州起義的革命號角到紅軍長征播灑下的革命火種,從中共三大的勝利召開到珠港澳聯動新機制,南粵大地上的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此創造了眾多永不褪色的紅色印記,留下了今日數不勝數的珍貴紅色革命遺址。截至2021年,廣東省經由革命遺址調查認定程序審核通過的革命遺址累計4000余處,全省共計擁有21個地區(區、市)、82個縣列入中宣部、文旅部、國家文物局等聯合公布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廣東省也因此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紅色革命遺址全域覆蓋的省份,蘊含著南粵大地上紅色印記中不朽的精神內核,銘刻著中國共產黨永葆青春的百年制勝密碼(見表1)。

表1 革命遺址調查認定程序
2022年1月16日,廣東省正式出臺《廣東省革命遺址保護條例》,并于2022年3月1日起正式投入施行,至此廣東省成為全國首批出臺革命遺址保護條例的省份。紅色革命遺址的保存是近年來廣東省用以激活紅色文化的重要發力點,眾多保護開發的長效機制在此深耕樹立。從《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行動方案》的印發,到“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的引領,再到“革命文物保護修繕—陳列展示—周邊環境整治—紅色旅游景區”的全流程建設,一樁樁、一件件、一項項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措施的實踐落地,使得廣東省內紅色文化的活化傳承不斷獲得新的詮釋。然而,由于廣東紅色革命遺址數量的繁多、空間范圍的廣闊,遺跡的統一保護、系統管理大有難度,積重難返的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首先,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于革命遺跡的保護意識有所欠缺,大量珍貴的紅色革命遺址遭到占用和損傷;其次,由于紅色革命遺址的數量眾多,管理主體存在權責不清、理念不強的弊端,許多革命遺跡未能得到及時性的保護與修繕,保護與開發的形勢較為嚴峻。
紅色革命遺址合理保護與開發的機制建立,是紅色基因、紅色印記、紅色資源得以源源不斷注入與輸送的重要介質。廣東地區的紅色革命遺址數量眾多、跨越范圍廣,在保護和管理上存在權責不清、開發無序、標準不定等特點?;诖?,廣東省可以從構筑有序的分級保護機制入手,加快建立紅色文化遺址的保護利用機制。比如,由各地域內革命遺址的具體表現確立市縣鄉三級保護制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統一領導、開展審核評估工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和監督指導,及時審查、發現與糾正問題;而遺址的整體性保護、修復、重建工作依托于責任到人的保護管理人制度,依據國有遺址、非國有遺址等革命遺址的類別設置不同的保護管理人,使得珍貴歷史資源的保護有制可循,從而在分級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革命遺跡的統一化宣傳和標準化管理,切實做到規劃管理與革命遺址保護相協調(見表2)。

表2 保護管理人責任安排
針對廣東省大范圍的地域管轄,廣東各地域內的文博資源必須進一步加強融合,形成合力。為確保紅色革命遺址高效有序的保護與開發,各縣區革命遺址管理部門應當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實施規劃方案。第一,加速革命史料資源的收集整理,通過文博系統的文化“云展覽”,加強革命遺址的統一宣傳與歸類管理,比如廣東汕頭的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秘密交通線汕頭交通中站舊址、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舊址、桂園三者同屬于汕頭市金平區的管轄范圍,其歷史文化資源可以依照事件順序、革命特質、地理坐標融通布局建立統一入口的信息檔案;第二,開展遺址的數字化檔案保護工作,通過革命遺址資源的數據庫建設,有效打破縣域的行政壁壘和資源界限。比如,廣州的中共廣東區委舊址、深圳的東江縱隊紀念館、韶關的水口戰役紀念公園、梅州的葉劍英故居等不同區位的紅色平臺均為彰顯中國人民捍衛民族獨立的抗戰見證,可以借助統一的文史研究團隊、文博信息平臺入口、文旅路線設計,打通同一區域內的資源融合(見表3)。

表3 革命遺址信息分類管理
省際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緊緊依托于一定的制度標準,在不改變原狀、不破壞歷史風貌、消除過度干預的情況下,保障歷史文化資源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非一朝一夕、一令一行所能安排與完善。針對紅色革命遺址類型多樣、管轄不一的保存特點,廣州地區內不同革命遺跡的研究、保護和管理具有較大的區別,遺址信息的資源整合、歷史文物的陳列布展、損毀場所的保護修繕、遺跡管理隊伍的建設、文化產業營銷的施行,等等,都需要專門化和針對性的安排部署,并在各部門之間形成宏大而有序的戰略合作。革命遺址的修繕與保護勢在必行,為保證紅色革命遺址長效保護機制的嚴格推進,各保護與管理部門應當積極響應、互通合作,加強對于革命遺址的定期維護,通過在內部設置統一樣式的保護標識,有效地落實“應保盡保”原則。同時,各縣市人民政府、文化與旅游部門等相關負責人在積極落實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工作的同時,還應當客觀審視自身能力、加強統籌資金歸集,對于不具備修繕能力、遺址修繕專業要求過高的情況,融入遺址的社會多元保護機制,積極健全經費多元化投入,引導公益基金、慈善基金等社會資本合作參與,真正保障紅色革命遺址獲得多方面的強效保護,在助力革命遺址環境整治的同時打造一個協調的革命遺址保護生態圈。
近年來,技術的革命不斷引發產業的變革,以移動支付、數字技術、自媒體為代表的“互聯網+”的新媒體應用,使得信息的傳播效率達到史無前例的速度和效果。從紅色文物展陳到場館線上參觀,從故事宣傳互動到革命場景復原,在新媒體技術日益換代的今天,紅色革命遺址不斷通過新媒體的加持而煥發新機。當下,廣東省眾多紅色遺址依托于多媒體展陳設計、智能化傳播媒體、互動式立體媒介與紅色文化資源的聯動,通過5G+AR、VR、AI、云平臺等新媒體技術的助力,將公眾號中靜止的歷史文化轉化為生動的立體形象,使遺址背后的歷史事件、革命精神真正“活”起來。比如,廣州市從化區黃沙坑圍屋結合大數據、高科技手段的創新,改造成為全新的黃沙坑革命舊址紀念館,年久失修的紅色遺跡就此“活”起來;廣州市越秀區推行的紅色遺址改造工程創設“互聯網+紅色革命遺址”模式,在優化展廳布局、擴大文物展陳的基礎上,增設智能化、沉浸式、互動式的巨幅LED屏,通過新媒體的數字化傳播手段,切實提升新場館全方位的服務質量,使廣東地域的紅色革命文化呈現出以點帶面之效。5G基礎上的新媒體技術,正是應用多樣態、多媒介、多要素的全媒體傳播模式,助推紅色遺址背后的人文歷史、革命傳統、紅色精神在南粵大地上落地生根。
紅色革命遺址作為精神財富的實體,具有極其豐富的教育潛力。深挖紅色遺跡背后的動人故事和獨特價值,有利于紅色革命歷史、紅色革命精神透過實物向外界傳播,真正發揮出遺址背后的精神力量。2020年,深圳的“改革開放干部學院”、韶關的“廣東南嶺干部學院”和惠州的“東江干部學院”干部培訓基地一一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在此深入開展,成為活化紅色教育資源的文化高地;汕尾市依托于18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9個國防教育基地,成為全省黨員干部的黨性教育陣地,每年接待的參觀群眾干部數量超過兩百萬人次。然而,省域內大量紅色教育資源與革命文化資源的匯集尚未達到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獨特黨史體驗式教育課程實地開設的過程中并未及時打通線上活動平臺,導致革命遺址“營養劑”功效的影響范圍較為有限。基于此,廣東省應當加快地域內獨特的紅色教育品牌塑造,借助于自身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紅色傳統,從線上公眾號、直播課程平臺的打造入手,緊密聯系紅色遺跡實體與線上黨史教育活動。以惠東縣的高潭革命歷史陳列館為例,首批區級蘇維埃政權——高潭區蘇維埃政府成立于此,當下的現代化干部培訓基地——東江干部學院佇立于此,同時含有中洞村、馬克思街、高潭革命歷史陳列館等豐富的革命遺址,該陳列館可依托這些革命傳統及文化的資源優勢,以紅色遺跡、珍貴文物作為鮮活教材,開設基于互聯網的虛擬線上展館。觀眾能夠憑借偏好與需求自由瀏覽參觀內容,通過鼠標響應攝取文物全貌,從而面向機關單位、學校學生、社區居民各級突破互動限制,從創新宣教內容及形式入手打造高潭黨性教育信息化品牌,不斷折射出傳統課堂的新時代光輝,擴大紅色遺址的影響力和現實效力。
“互聯網+”新媒體技術是信息化高速建設背景下創建紅色數字家園的重要路徑,更是運用現代智慧為公民大眾提供便捷服務、互動感受和優質體驗的強力保障。目前,廣東省域內已經出現聯合“互聯網+”、運用現代智慧的“紅色數字地圖”。比如,2021年7月,由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獨家定制的“廣東省紅色文化地圖”是省自然資源廳在全面整合全省重要紅色文化遺產基礎上開設的全新平臺,也是深度結合紅色資源與現代技術的一大典范。該地圖以高精度的矢量電子地圖、影像電子地圖等可視化的地圖數據為載體,將全省374個紅色地標周邊的道路地址、小區地名、車站交通等行政區劃乃至湖泊、港口等矢量要素一一標記,居民群眾能夠通過電腦、手機等移動媒體,依據“紅色地圖”提供的高精度定位電子地圖,精準搜索、瀏覽、訪問紅色旅游線路,并獲得優選便捷的交通出行方案。然而,廣東省省域內的紅色文化遺跡、革命遺址具有地點分散、數量眾多的特點,全省依舊有為數眾多的紅色革命遺址尚未以地標形式顯現于“紅色地圖”之中?;诖?,紅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需要伴隨時代發展而不斷延伸變換,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和宣傳更應加強對“互聯網+”信息化的輔助應用。廣東各區域內的紅色革命遺址更應積極發揮新時代的互聯網優勢,扎根現實打造良好公共服務樣態,從“互聯網+地理信息”的信息技術應用出發,打造廣東紅色革命遺址地標網絡,通過龐大的紅色地標空間化展示,為紅色革命遺址的開發宣傳助添強勁動力,真正實現了“一張圖”走遍全省紅色印記的偉大構想。
紅色革命遺址是紅色文化的“動力源”,更是地區旅游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廣東省作為眾多紅色文化遺跡的聚集地,涵蓋了無數珍貴的紅色文旅資源,紅色旅游資源的挖掘與革命文化遺址的開發也成為相互融合推動的“助力劑”。比如,廣州市越秀區通過挖掘區域紅色文化旅游資源,設計出三條“英雄花·英雄城”紅色旅行的精選線路,擴大了紅色革命舊址保護與利用的輻射范圍;從化區通過整合蓮麻村特色小鎮的生態產業資源以及周邊的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出一條獨特的“紅色資源”與“綠色資源”聯通發展之路?!笆濉逼陂g,廣東省將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與紅色旅游深度融合,推介遴選了100處紅色革命遺址,并據此開發出九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成功打造一大批紅色文化新高地。然而,這些優秀文旅路線的宣傳尚未與互聯網生態、網絡營銷緊密結合,輻射力度受到了限制。基于此,廣東的紅色革命遺址開發一方面應當積極開展與歷史文化機構、科研教育組織、周邊配套旅游資源的戰略合作,不斷通過區域合作的深化,打造文旅融合新發展;另一方面應當不斷開拓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宣傳,O2O、B2B等電商平臺的營銷,從虛擬網絡的營銷環境塑造入手,打造紅色自品牌IP,在區域資源夢幻聯動、協調發展的同時,推進廣東省域內紅色旅游路線的資源整合,從而不斷加大紅色革命遺跡的集群效應。
若說紅色遺跡是廣東省站在歷史新起點的精神支柱,那么革命舊址必定是其面向時代新征程的精神戰旗。這些紅色革命遺址,揮舞著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鮮亮旗幟,閃現著革命先輩崇高理想的智慧結晶,埋藏著今天這個時代最為需要的精神密碼。只有立足于廣東省域內眾多的珍貴紅色革命遺址,借助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對遺跡實體予以合理保護,開發和利用,才能真正傳承和發揚新征程的紅色基因,跨越奮進新時代中的雪山沼澤、淺灘暗礁,為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雙區”建設乘風破浪、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