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浩杰
(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2)
隨著社會生產、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情感寄托和創意表現有著更加理想化的追求,作為新興概念的元宇宙,在科技齒輪的轉動下逐漸出現在人們視野。現階段元宇宙技術依托于區塊鏈,對整個虛擬時空進行整合,它與現實世界有高度的互通性,換個角度來講,元宇宙是一個與現實世界相互平行的世界。“人們熱議的元宇宙不是宇宙學視角的元宇宙,也不是宇宙學的一種形態,而是借用宇宙的隱喻表達虛擬的數字世界,確切來說,數字宇宙、虛擬宇宙、孿生宇宙等是一種更貼切的表達方式。”元宇宙(Metaverse)一詞源于1992年美國作家尼爾·斯蒂芬森所創作的文學小說,小說里建立可以進行社交、生活系統且與現實世界平行的虛擬世界。現階段的元宇宙相較于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已經大不相同了。置身于元宇宙中將不再受到空間的限制,教育、服務、新聞等行業都將受到相對的影響,元宇宙是一種新的模式、新的形態,或是可以這樣去解釋它當下存在:元宇宙是現實世界理想的“烏托邦世界”,它寄托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于在現實世界中難以實踐的創新想法,在元宇宙中存在著可供其表現的視覺方式。并且在藝術表現與再現方面,元宇宙有著相當大的優勢。藝術造型、情感展現形式在元宇宙中將會有全新的表現手段,元宇宙中本體將會出現第二種身份,即數字身份。數字身份所延展出的包括數字財產、數字社交等都是現互聯網中更近一步的表現形式,但元宇宙無法脫離也不能脫離現實世界的道德準則和法律規范。
藝術作為現實人類生產生活中所產生的主觀意識產物,在元宇宙中也將同樣如此,任何創造藝術品的人也都是社會的人,離開社會,就既沒有現實的人,也根本不會有藝術。所以,社會性是藝術的首要本質和第一層面的本質。中國古典藝術經過千年洗禮,在新的時代仍充滿強大活力,圖案紋樣再現于各式樣服飾與裝飾品中用筆技法刻畫、匠心獨具的藝術品齊聚,前人的精神思想與成果為我們提供了龐大的“素材庫”。互聯網時代,信息飛速運轉就需要我們辨別甚或需要思維上的不斷聯想。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對于整體的把握來自現有的認知與已有的見識,即便把握的對象將會由現實情況轉向虛擬世界,但最終呈現的視覺體驗與精神情感傳達不會因此轉變。藝術的表達是各方的提煉概括,取精華并運用藝術語言來創造出相對應的藝術形象。“科學發展到今天,設計所倚重的是創意,根本宗旨在于設計思維的創新。”但不可忽視的是:交流是藝術品產生的重要一環。
威廉·莫里斯的設計與藝術品引發了工藝美術運動(或稱藝術與手工藝運動),設計理念強調產品設計為人服務,重視產品的實用性,他的藝術設計具有濃厚的社會主義藝術思想成分。莫里斯早期在工業化潮流到來時,他期望工業產品并非粗制濫造下的產物,而是為大眾的,精美的,有歷史文化沉淀的產品,這場運動是在拉斯金的藝術指導下以其為主要人物發起的設計改良與社會改革運動。莫里斯藝術設計品的產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與機械化工業產品、傳統手工藝品的不斷交流下,通過自身的藝術體驗下的創新理解,加之吸收了拉斯金的藝術思想后,莫里斯藝術思想與設計產品孕育而生。后人在此思想的影響下,不斷發酵出現了后續的設計思潮。莫里斯利用實踐活動交流尋找屬于自我的答案,是在來勢洶洶的工業化潮流下的婆娑。而他的思想也影響到了中國,在光緒二十九年羅大維翻譯的村井知至《社會主義》中,就講述了拉斯金與莫里斯的手工藝和社會主義改革思想論述。“來源于莫里斯的藝術與手工藝概念的‘工藝美術’一詞,中國將其作為設計學科名稱使用了近一個世紀(20世紀),‘工藝美術’這一設計學科標準名稱,促進了中國設計學科的構建和發展。”時至今日莫里斯的社會主義藝術思想依舊在影響著當代藝術家們,其畫面的形式表現與工藝美學思想豐富著當今的視覺元素,不斷給予后人靈感。中國現代工業發展迅速,在改革開放剛剛發生之際,許多產品呈現出較為稚嫩的視覺狀態,設計產品在不斷地探索發展,對于歐美、日韓的借鑒學習,多數作品僅是事物表象的模仿,沒有看到其背后的文化內涵。當今社會發展逐漸平穩,中國古典的形式美、內蘊美逐漸被發掘出來。中國古典樣式數量品類繁多,互聯網時代不斷發展,公共藝術品蓬勃繁榮,數字虛擬空間的出現使新時代中國古典樣式的興盛發展有更多的可能性。元宇宙的產生所追求解決的一大痛點便是“身臨其境”的視覺感受,藝術品的設計產生若是能夠重現作者期望的情感體驗場景,加以視覺體驗的元素,更能夠引起觀賞者的共鳴。在元宇宙當中,將會有新的藝術媒介與表現力,更多立體的、多元化的表現手段與效果嘗試。
纖維藝術用歷久彌新來形容是十分相稱的,作為古老卻又年輕的藝術形式,纖維藝術的活躍釋放出人類恣意展現的旺盛生命力。數字化生活潮流也已成為當下生活常態,纖維藝術在過去作為一種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所用材料也是與人最為親近的,尋找當代纖維藝術在元宇宙中的展現形式,也是對這種最親近的材料多維度運用的探索。現代數字化潮流下,元宇宙的出現側面反映了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逐漸割裂,這種割裂歸于對數字世界成就的依懶性,但這種成就心態并不都是負面的,是可以回饋于現實世界的藝術實踐。有人可能聽過一些藝術史家聲稱“藝術”根本就不存在,而且在這個名字下的一切,也只不過是鏡花水月而已。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中曾寫道:“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只要我們心中明白根本沒有大寫的藝術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統統叫作藝術倒也無妨。”古典樣式與視覺體驗在纖維藝術的表現方式豐富多樣(見圖1),而藝術品的呈現反映出藝術家們的情感動態與思想的傳達,作品的創作者不論在數字世界還是現實世界,其旨趣在于傳遞自我立場或是思想屬性。

圖1 洪興宇,欒新玉《印象》,90 x 90 cm,羊毛
元宇宙中可視的藝術表達及其內涵并不是創造性的、單獨的,而是對于現實實踐當中更多的、更加深刻的反應,在其中不過分受到材質、數量、光線、色彩、空間、試錯等限制,愈發去發揮創新思維,但它不能夠脫離現實中的思想內涵與所表達的情感盼望。
元宇宙是現實世界的反映和交互的虛擬世界,我們不妨從當下的元宇宙中的交互軟體來一探究竟。海外在元宇宙平臺的探索上進入初步階段,《頭號玩家》電影放映曾一度將元宇宙概念推于眾目,Decentraland、3D BOX等平臺也融入其概念,依托區塊鏈技術進行商品交易,同時NFT交易的繁榮也推動了元宇宙概念的落地。現階段元宇宙概念多數傾向于社交以及商品交易的概念,2021年7月13日,北京國聲京劇團將自己的京劇作品周邊在NFT網站上出售,首個京劇NFT出現,其他關于傳統樣式創新以及文化傳承并無較多體現。出現如此景象,“效率”是其中特殊的影響因素。美學下的藝術設計經過千年發展與相互角逐,使得每個時代都有其特殊的代表形態。觀察宋代藝術的視覺體驗,能夠發現雅致韻律貫徹始終,沉淀的藝術一定經過觀察、感受、分析、認知等多種行為來產生多層次的抽象狀態,這種抽象影響著人們生產生活、藝術實踐、道德準則制定等,西方古典藝術的古希臘古羅馬藝術到中世紀再到文藝復興至現代主義設計,經過藝術家、設計師們的不斷提煉、沉淀,產出豐富的繪畫、雕塑、建筑、工藝品、藝術設計產品等,中國古典藝術從先秦時期青銅形制紋飾到唐代書法、雕塑再到宋代繪畫、瓷器、絲綢至明清時期的戲曲、琺瑯等。各個時代的藝術都經過時間的沉淀洗禮與不斷實踐下的產品迭代,互聯網時代是要求高效率、標準化且能夠直接為大眾所用且考慮經濟效益的時代,因此前人所沉淀下來的文化意蘊與視覺體驗也就“理所當然”的被“按部就班”過來,但是往往我們多數情況下所批判的并不是如此的“按部就班”,而是沒有經過藝術設計加工與思想文化賦予的簡單再現。我們常常如此感嘆:美是需要時間沉淀的。經過時代風霜的洗禮,其美若依舊,便會逐漸被普世所接受從而成為一種烙印,這種烙印既是文化烙印也是民族烙印。當下,沉淀出的“美”與機械生產的“效率”往往是沖突的,這種結果逐漸形成一種論斷:美與效率無法共存。許多人疑惑進入互聯網信息時代,為什么沒有出現過去那種藝術設計運動與思想潮流?多數情況下的解題思路可以歸向“效率”一詞,“效率”反映了當代工業產品逐利的特性,功能性與實用性不再作為主要的參考價值,我們也許可以將此理念下所產生的商業設計帶來消費主義浪潮“歸功于”美國“有計劃廢止制”,但無法否認的是,“效率”的確較大地影響了“美”的產生。元宇宙中是否能夠沉淀出超越現實的視覺體驗以及能否帶來新的藝術創新形式?首先,在元宇宙中,沉浸體驗是一大亮點,此空間不受地域、時間的影響,可以隨心所欲地去制造產品甚至創造新的場景,讓人們如臨其境。草間彌生的《螢火蟲》(見圖2)是較為著名的裝置藝術,元宇宙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以較低的成本來創建此類場景,并且能讓觀賞者無視地域限制,無視時空限制來體驗藝術獨特魅力。當下較為困難的并非視覺上的直觀感受,而是多層次的思想與思維上的抽象體驗,僅僅是在視覺上產品的無限制觀看,那簡單的三維全景圖片也可以做到。多維感受是元宇宙正在追尋的,“當人們想起纖維藝術的時候,肯定會聯想到他獨特的藝術手法編與織,事實上,這種手法在纖維藝術中的確運用得最為普遍,這種編與織的手挫,和其表現出來的效果都是由其纖維材料的特殊性決定的。”現階段VR等穿戴設備也正著手嘗試體驗中的體感問題,觸覺系統也正逐漸加入元宇宙當中,而元宇宙中的視覺體驗是多維度的,包含人體各個器官的共同參與,因其顯現的形象已不單是作為圖像的傳達,更多的是內容本身的傳遞,這也正是它能夠包容多數藝術作品加入的原因,這種包容性也為纖維藝術等需身體其他感官系統共同參與的藝術表現形式進入元宇宙中提供了可能。例如現實中的編織、刺繡、雕刻,可以直接在元宇宙中進行體驗,不用實質性在現實中購買,當產生興趣時便可嘗試具體實踐,如此現實與虛擬的交互愈加能夠拓寬人們的視野。而藝術家可以在元宇宙中親自演示藝術品或手工藝品的制作分享,對于之后移動通信網絡的發展,甚至可以出現手把手的虛擬教學。從NFT藝術品(見圖3)的火爆,再到藝術品逐漸進入視覺與體感兼顧的元宇宙,對于古典樣式的發展有著全新的發展動向,在嘗試事物的材質與空間的整體表現令藝術品接受者能夠沉浸的與藝術家進行交流,對于其他正在進行藝術創作藝術家,給予充分的藝術體驗,給予強烈的情感傳達與視覺感受,激發創作者的創作欲望。“創作與欣賞繪畫、雕塑與各種裝飾藝術品,它們以視覺語言構成視覺形式,或再現歷史景觀與現代情節,或表現意象情感與抽象構成。如舞蹈以可視的動作傳達形體美感,戲劇、電影、電視以語言與情節作為一種可視的表演藝術被人們觀賞。”置身于千里江山畫卷中,身臨其境地進行感受,在元宇宙中,中國古典藝術中的文化內涵、情感體驗能夠讓觀賞者直接參與,而并非作為視覺上的簡單閱覽。

圖2 草間彌生《水上螢火蟲》,281.9 x 367 x 367 cm,150盞燈和水

圖3 壺天文創《NFT國潮盲盒》系列
在當今注重效率的時代,作品往往產生于浮躁、焦慮之中,而置身于數字虛擬世界中,能夠更直觀、更全面接觸到事物的內容。場景搭建、視覺上更直接地體驗加之體感設備的加持,讓接受者身臨其境。VRC hat利用穿戴設備使虛擬社交更進一步,在愈加前進的數字世界中,抽象的形象表現也能有較好的詮釋。抽象形象并不是簡單地對具象形象進行簡化和重組就能成型,它是從眾多事物中甄別,舍棄個別的非主流的從屬性,抽出物象共有的本質的主屬性,進而形成的理性的形象特征。纖維藝術作品不是隨便在任何地方都能產生和呈現的,它是為了特定的場地而生的。或許在元宇宙中,不再受到場地、空間、材質等因素的影響,觀賞者在接觸藝術品的感官上能夠更加深入。目前數字技術以及虛擬世界技術都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因硬件設施的限制,無法真正享受到全方位的視覺體驗,古典樣式的創新與藝術表現在元宇宙中發展并非完善觀看者的體驗,而是多視角、多維度,具有多元性、非單向度的,能夠清晰地傳達內在蘊意的整套體系。對傳遞價值觀念、提升道德修養、提高文化自信等提供應有的幫助。中國正在經歷由“效率優先”向“兼顧社會公平”的歷史轉型,設計不能繼續安于從屬點綴、視覺美化的現狀,而要在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以及環境修復中承擔更多的責任,成為引領時代進步的先鋒。對于古典樣式視覺體驗的探索最終也要回歸于創作者本身。對于創作前的藝術體驗,元宇宙只不過是為藝術家提供創作靈感的新場地;對于觀賞者的視覺體驗終究是通過藝術媒介中建筑、繪畫、編織、雕塑等予以呈現,有更多的機遇與挑戰,提供了更多視覺體驗的交互性、可能性,在虛擬層面刻畫未來樣式,其最終也會通過創作者們的綜合運用來為文化的傳播與傳遞文化內涵、傳頌人文故事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