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攀
(枝江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湖北 宜昌 443200)
腦梗死的發生與腦部供血、供氧障礙、腦細胞死亡有著密切的關系,臨床上會產生肢體麻木、言語障礙、口眼歪斜、頭暈頭痛等表現,嚴重的還會出現肢體功能障礙。中醫認為腦梗死屬“中風”范疇,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平素氣血兩虛,飲食不節,情志不遂、氣候劇烈變化等,以致臟腑功能失調,半身不遂,偏枯不用,肢軟乏力,語聲低微,言語不利,面色萎黃或見肢體麻木,患肢浮腫,舌淡紫或有瘀斑,舌淡苔白,脈細澀或細弱,氣血逆亂,風夾痰瘀,擾于腦竅,竄犯經絡發為中風,故治療應以化痰行瘀、活血通絡為其主旨[1-2]。針灸治療腦梗死有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啟閉固脫之功效,可促進患側肢體的淋巴回流,降低患側肢體的腫脹程度,促進肢體功能的早期恢復[3-4]。 Rood技術是在特定的皮膚區域內,利用輕微的刺激或表皮溫度刺激,激活皮膚感受器,而促使患側肢體血液通暢,從而使神經肌肉功能恢復[5]。相關研究報道,上述兩種治療方法可協同作用于大腦運動皮層,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6]。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在針灸治療的基礎上加用Rood技術治療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對患者血清星形膠質源性蛋白(S-100β)、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水平的影響,并分析治療前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枝江市人民醫院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期間入院進行治療的68例腦梗死患者,分為對照組(34例)和研究組(34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3、11例;年齡45~73歲,平均(55.3±4.8)歲;基底節區、腦葉、后循環、其他病變分別為14、10、6、4例。研究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1、13例;年齡43~71歲,平均(55.1±4.7)歲;基底節區、腦葉、后循環、其他病變分別為16、8、5、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本研究納入的患者均與《神經外科疾病診斷標準》[7]中的腦梗死診斷標準符合,且患者入院后均實施腦CT檢查,確診為腦梗死者;均為首次發病者;伴有運動功能障礙者等。排除標準:伴有腦血管內腫瘤、腦出血者;進展性卒中與短暫性腦缺血者等。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患者入院后采用臥床休息,另外依據患者病情實施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治療[8]。于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取三陰交、極泉、委中、尺澤及內關穴,常規消毒后進針1~1.5寸(1寸=3.33 cm),留針30 min/次,1次/d[9]。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Rood技術治療,包括拍打刺激表面皮膚、刷擦患側肢體、冰袋冰敷、牽拉肌肉、加壓肌腱等。①拍打刺激表面皮膚:叮囑患者身體放松,取俯臥位,并從患者踝部向臀部拍打,緩慢牽拉其下肢肌肉,降低其肌張力,保持30 s,放松10 s。②刷擦患側肢體:利用軟硬適宜的毛刷在患者大腿后側皮膚來回刷動3~5 s,同時叮囑患者進行主動收縮腘窩肌,然后休息1~2 s。③冰袋冰敷:以5次/3~5 s的頻率將冰袋放置在患者大腿后側,同時叮囑患者主動收縮腘窩肌,然后用毛巾輕輕蘸干,避免冰化成水,直至皮膚微紅。④牽拉肌肉:使患者由俯臥位轉為仰臥位,手握患者大腿,向其髖關節方向用力,然后再對其髖關節擠壓,降低肌張力,保持10 s后放松5 s。⑤加壓肌腱:協助患者由仰臥位轉為四點跪位,對其股骨肌腱附著點進行持續加壓,保持30 s后休息10 s。以上操作按順序治療,40 min/次,1次/d。兩組患者的治療周期均為1個月,之后再隨訪1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10]評分。采用NIHSS(0~42分)評估治療前及治療后、治療后1個月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分值越低則表明其神經功能缺損越輕。②Barthel指數(BI)[11]、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12]評分。采用BI與FMA評估治療前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與肢體功能,兩項評分總分均為100分,治療后分值升高,提示生活能力、運動功能的恢復越好。③簡明健康狀況量表 (SF-36)[13]評分。治療前后評估患者生活質量,SF-36(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每項總分100分,分值越低提示生活質量越差。④血清細胞因子。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2 mL,離心時間設置為10 min,離心轉速設置為3000 r/min,離心后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S-100β、NSE、UCH-L1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使用S-W法檢驗計量資料數據是否服從正態分布,對于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NIHSS、BI、FMA、SF-36評分及血清S-100β、NSE、UCH-L1水平)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而多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治療后、治療后1個月兩組患者NIHSS評分相較于治療前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 表1。
表1 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s , 分)

表1 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s ,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后比,#P<0.05。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1個月對照組 34 25.5±2.1 15.8±2.0* 10.5±1.5*#研究組 34 26.3±2.0 10.2±1.2* 6.6±1.0*#t值 1.609 14.000 12.614 P值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BI、FMA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BI、FMA評分相較于治療前均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BI、FMA評分比較(±s , 分)

表2 兩組患者BI、FMA評分比較(±s ,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BI:Barthel指數;FMA: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
組別 例數 BI評分 FMA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4 41.3±7.452.3±5.1*42.7±7.653.9±4.7*研究組 34 42.1±7.666.0±4.6*42.1±7.569.0±3.0*t值 0.440 11.631 0.328 15.791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SF-36評分(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相較于治療前均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s , 分)

表3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s ,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SF-36:簡明健康狀況量表。
組別 例數 社會功能 軀體功能 角色功能 認知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4 66.0±4.9 74.0±4.6* 62.1±3.2 70.9±3.0* 64.0±4.0 71.3±3.3* 64.1±3.4 72.0±3.3*研究組 34 66.9±4.3 79.8±4.6* 61.9±4.0 80.0±3.5* 63.7±4.5 81.1±4.8* 63.7±3.8 80.3±4.5*t值 0.805 5.199 0.228 11.511 0.291 9.810 0.457 8.67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細胞因子(S-100β、NSE、UCH-L1)相較于治療前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 , μg/L)

表4 兩組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 , μg/L)
注:與治療前比,*P<0.05。S-100β:星形膠質源性蛋白;NSE: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UCH-L1: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
組別 例數 S-100β NSE UCH-L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4 4.0±1.0 2.0±0.6* 31.0±5.0 19.9±4.2* 1.0±0.3 0.8±0.3*研究組 34 4.3±1.3 1.0±0.4* 32.1±4.8 10.0±1.1* 1.1±0.1 0.3±0.1*t值 1.067 8.086 0.925 13.296 1.844 9.22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腦梗死患者在發病后,若不能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隨疾病進展患者感覺、運動功能易發生障礙,使其日常生活受到限制,久而久之會出現肢體癱瘓,故需盡早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目前臨床治療腦梗死患者主要是以恢復梗死區域血液供應、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為目的,但單純采用常規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且無法避免西藥治療產生的不良反應,不利于患者遠期 預后。
中醫治療注重整體觀念,通過辨證論治分析病因給予患者針對性的治療。中醫認為腦梗死其病位在腦,病機為痰濁瘀血痹阻經絡,使氣血不能周流,清陽之氣不得舒展,進而出現肢體運動功能障礙[14]。針灸治療能夠促進患者大腦血液循環,調節機體神經遞質,加速機體運動功能的恢復;針灸三陰交、極泉、委中、尺澤及內關穴可發揮醒腦開竅、疏通血氣、舒筋活絡的作用[15]。另外,針灸治療可以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從而抑制紅細胞聚集、降低血細胞壓積,達到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細胞供氧,促進腦細胞恢復功能的目的[16]。Rood技術主要以肌肉功能康復為治療目的,對患側肢體肌肉、關節等部位進行有效刺激,并將刺激傳至神經、脊髓、大腦運動皮層,使肌肉功能得到恢復[17]。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治療后、治療后1個月研究組患者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研究組患者BI、FM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在針灸的基礎上聯合Rood技術治療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使患者生活能力、肢體功能提高。
S-100β、NSE是目前臨床報道較多的神經損傷因子,當腦局部發生缺血缺氧后,上述因子經損傷的神經細胞膜進入到細胞外,再進入到外周血液中,故當發生腦梗死時,該水平會升高;臨床常用的判斷神經損傷生物標志物是UCH-L1,因機體發生腦損傷后,會導致血 - 腦屏障功能減弱,引起細胞膜功能損傷[18]。Rood技術通過拍打刺激表面皮膚、冰袋冰敷刺激皮膚,使沖動從肌腱、肌腹傳入脊髓,再通過γ神經元傳至肌梭,通過刺激位置和方式不同,對肌肉產生促進或抑制作用,加速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運動功能)的恢復[19-20]。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而血清S-100β、NSE、UCH-L1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Rood技術聯合針灸治療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可減緩神經損傷進展,有效保護神經元功能,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Rood技術聯合針灸治療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不僅能使神經功能得到改善,還能使生活能力、生活質量與肢體功能進一步提高,減緩神經損傷進展,有效保護神經元功能,建議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