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銘
(金湖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江蘇 淮安 211600)
冠狀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所導致的心臟病被稱為冠心病,多是由于膽固醇及其他沉積物所組成的斑塊積聚動脈壁所致,其臨床主要表現為胸痛、胸悶等癥狀,且會在活動后加重,嚴重者甚至導致猝死。目前,對于冠心病多以藥物與手術,并配合生活方式的改變進行治療。阿托伐他汀是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常用降脂類藥物之一,其作為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可通過抑制患者機體內膽固醇的合成,調節血脂指標水平,遏制斑塊的發展,但其會對肝功能造成一定損害[1]。瑞舒伐他汀是人工合成的一種降脂藥物,其通過抑制膽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且抑酶活性更強,具有親水性,能夠選擇性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且不會損害患者肝功能,被廣泛應用于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綜合征的預防和治療[2]。本研究旨在探討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對冠心病患者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三酰甘油(TG)]與血管內皮功能指標[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內皮素 -1 (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按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間金湖縣人民醫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10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67例,女性33例;年齡47~79歲,平均(66.37±9.52)歲;病程2~10年,平均(4.75±2.03)年。試驗組患者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年齡49~82歲,平均(66.85±9.76)歲;病程1~9年,平均(4.83±1.97)年。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者;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4]心功能分級Ⅱ ~ Ⅲ級;臨床表現為胸痛、胸悶,且活動后加重者等。排除標準: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腎功能不全;對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過敏者;腫瘤、血液病、免疫病等嚴重全身性疾病者等。本研究經金湖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在常規治療(抗感染、平衡電解質、擴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以及心肌細胞代謝改善等)的基礎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鈣片[寧波美諾華天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622,規格:10 mg/片]治療,20 mg/次,1次/d[5]。試驗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鈣片[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670,規格:10 mg/片]治療,10 mg/次,1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2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NYHA心功能分級改善幅度≥ 2級,臨床癥狀(胸痛、胸悶等)消失,心絞痛發作次數、頻率降低幅度≥ 85%為顯效;NYHA心功能分級改善1級,臨床癥狀(胸痛、胸悶等)明顯改善,癥狀發作次數、頻率降低幅度在50%~84%為有效;NYHA心功能分級無改善,臨床癥狀(胸痛、胸悶等)加重,發作次數、頻率降低幅度<49%甚至增加為無效][3]。臨床總有效=顯效率+有效率。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經 3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③動脈粥樣硬化程度。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儀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IMT>1.2 mm定義為斑塊形成,并計算Crouse斑塊積分[即計算各個斑塊的長度,分別統計各個孤立的動脈硬化斑塊的長度,相加得出該動脈的斑塊積分];使用Gensini評分[6]對冠脈狹窄程度進行判定,總分為1~32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冠脈狹窄程度越嚴重。④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血液采集、血清制備方法同②,分別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放射免疫測定法、硝酸還原酶法檢測vWF、ET-1、NO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臨床療效)以[ 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趨勢檢驗;計量資料(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血脂、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均經K-S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水平比較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HDL-C水平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血清TC、LDL-C、TG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水平比較(±s , mmol/L)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水平比較(±s , mmol/L)
注:與治療前比,*P<0.05。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TC: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TG:三酰甘油。
組別 例數 LDL-C TC HDL-C T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100 3.26±0.47 2.11±0.32* 5.75±0.61 4.36±0.57* 0.95±0.19 1.30±0.35* 2.23±0.24 1.65±0.28*試驗組 100 3.21±0.42 1.52±0.21* 5.68±0.67 3.95±0.34* 0.98±0.21 1.75±0.38* 2.26±0.26 1.13±0.24*t值 0.793 15.415 0.773 6.177 1.059 8.710 0.848 14.10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比較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IMT均減小,且試驗組小于對照組;Crouse斑塊積分、Gensini評分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IMT: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組別 例數 IMT(mm) Crouse斑塊積分(分) Gensini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100 1.94±0.32 1.42±0.33* 4.61±0.45 4.11±0.34* 26.46±3.54 23.13±3.44*試驗組 100 1.91±0.36 1.19±0.31* 4.66±0.47 3.82±0.37* 26.52±3.41 20.72±3.21*t值 0.623 5.080 0.768 5.771 0.122 5.12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比較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ET-1、vWF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血清NO水平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ET-1:內皮素-1;NO:一氧化氮;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組別 例數 ET-1(ng/L) NO(μmol/L) vWF(%)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100 94.14±10.44 68.49±7.31* 42.74±5.64 56.88±6.73* 201.74±15.63 125.96±13.52*試驗組 100 95.21±10.27 51.28±6.35* 43.23±5.87 78.85±8.54* 203.85±14.52 88.63±8.47*t值 0.731 17.774 0.602 20.206 0.989 23.39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多數患者早期生活中并無明顯癥狀,或存在有輕微的心前不適及乏力等,故易被忽視以致于錯過最佳的控制時期,導致病情隨著冠脈中斑塊積聚、冠脈進一步狹窄而加重。阿托伐他汀屬于他汀類藥物,經細胞色素P450CYP3A內酯化后所形成的活性代謝產物可抑制體循環中HMG-CoA還原酶的活性,并直接抑制肝臟和血管壁的膽固醇的合成,從而降低膽固醇水平,穩定甚至逆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同時可減輕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所導致的炎癥反應,抑制血小板聚集,但長期服用易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肌肉損傷、頭暈、頭痛及味覺障礙等),影響治療效果[7]。
瑞舒伐他汀是一種氨基嘧啶衍生物,可減少肝細胞合成及膽固醇儲存,從而減緩血管中脂肪沉積物堆積過程,達到抑制動脈粥樣硬化進程的目的[8];瑞舒伐他汀還可對血管平滑肌細胞的轉移和分裂情況進行控制,促進細胞凋亡,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速度,同時能夠降低膽固醇合成速度,減少膽固醇含量,且在肝表面發揮靶向作用,使低密度脂蛋白(LDL)受體數目增加,促進其分解與吸收,調節血脂水平[9-10]。瑞舒伐他汀通過改變血小板表面膽固醇的性質,使得血小板在血管內皮細胞上更容易分散,聚集更困難,從而使血管內血栓形成的概率變小。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與血清HDL-C升高,血清TC、TG、LDL-C水平及Crouse斑塊積分、Gensini評分均降低,IMT減小,表明相比于阿托伐他汀,冠心病患者經瑞舒伐他汀治療后,能有效調節其血脂水平,改善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療效顯著。
ET-1是血管收縮的最強物質,其水平升高代表冠心病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NO能夠舒張人體內血管平滑肌,并增加血管彈性,降低血小板附著能力,其水平降低代表冠心病患者病情進一步發展;vWF在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水平升高代表冠心病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11-12]。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血清ET-1、vWF水平均降低,血清NO水平升高,表明冠心病患者經瑞舒伐他汀治療后,能有效改善其血管內皮功能,促進病情恢復。分析其原因可能為,瑞舒伐他汀通過下調白細胞分化性抗原,能夠對白細胞分化性抗原及其配體兩者之間的比例進行改善,從而達到抗炎作用;同時瑞舒伐他汀在內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達中具有促進作用,利于血管舒張因子的合成,并抑制自由基的釋放、ET-1的合成及血管收縮,減輕對血管內皮的損傷[13]。瑞舒伐他汀還可通過減少單核細胞吞噬膽固醇后形成的泡沫細胞,分散血管內皮細胞周圍的泡沫細胞,從而減少血管內皮細胞層中的粥樣斑塊;同時還可減少炎性細胞產生的炎癥因子,減輕炎癥因子對斑塊的聚集[14]。
綜上,相比于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在調節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與血管內皮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更顯著,且臨床療效更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