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雁,李 凱
(惠州市中醫醫院婦產科,廣東 惠州 516001)
血栓前狀態在復發性流產的發病機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血栓前狀態易在小動靜脈中形成微血栓,改變子宮胎盤部位的血流狀態,導致胚胎供血不足,胚胎缺血、缺氧,最終因胚胎發育不良而流產。目前臨床主要以西醫抗凝治療為主,多采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對癥處理,取得一定療效,但西醫治療無法完全改善患者的病理生理狀態,療效有限[1]。中醫學將復發性流產定義為“滑胎”,腎虛是其主要病因,因為腎主生殖,腎對維系胚胎的生長至關重要;另外,脾虛也可以導致復發性流產,因為脾主運化,是氣血的主要來源,脾氣不足,血不能營養胎兒,氣不能維系胎兒,所以也容易引起流產。固胎方中含有菟絲子、黨參等多味中藥,具有活血化瘀、固腎安胎的功效,能夠通過降低血黏度,改善胎盤微循環等環節促進胚胎發育,發揮保胎效果,改善妊娠結局[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固胎方治療血栓前狀態引發復發性流產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惠州市中醫醫院收治的100例血栓前狀態引發的復發性流產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3~35歲,平均(28.43±4.13)歲;流產次數3~6次,平均(4.54±0.65)次。治療組患者年齡24~36歲,平均(29.45±4.54)歲;流產次數3~6次,平均(4.64±0.78)次。兩組患者年齡、流產次數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學(第8版)》[3]中血栓前狀態引發的復發性流產的診斷標準及《中醫婦科學》[4]中“滑胎”的診斷標準者;有3次及以上的流產史者;近2個月未使用抗凝或促纖溶藥物者等。排除標準:凝血功能和肝功能障礙者;合并生殖器官解剖結構異常者;夫婦一方或雙方外周血染色體核型分析異常者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已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保胎治療:根據患者孕酮(P)及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加用地屈孕酮片(Abbott Biologicals B.V.,注冊證號HJ20170221,規格:10 mg/片)10 mg/次,2~3次/d,口服,肌注黃體酮注射液[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920,規格:1 mL∶20 mg],20~40 mg/次,1次/d,以及注射用絨促性素(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33378,規格:2000 U/支),2000 U/次, 1次/2 d。對照組患者在常規保胎治療的基礎上予以阿司匹林片(云鵬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1567,規格:0.5 g/片)聯合那屈肝素鈣注射液(ASPEN Notre Dame de Bondeville,注冊證號H20181136,規格:0.4 mL∶4100 AXaIU/支)抗凝治療。用法:阿司匹林片口服,0.5 g/次,1次/d;那屈肝素鈣注射液,腹部皮下注射,0.4 mL/次,1次/d。治療組患者在常規保胎治療的基礎上辨證使用固胎方:菟絲子20 g,黨參、白術各15 g,茯苓、當歸、白芍、丹參各10 g,甘草5 g,三七3 g。反復陰道少量出血者,加用苧麻根15 g,情緒焦慮緊張加香附10 g,下腹墜脹隱痛加黃芪15 g,白芍加至20 g。加水煎至200 mL,分早晚2次溫服。兩組患者均治療8周,并隨訪至妊娠結束。
1.3 觀察指標①保胎成功率。治療后未出現胚胎停育或流產,B超檢查顯示胚胎發育基本與孕周相符,胎兒健康發育,順利出生為保胎成功。②中醫證候評分。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標準參照《中醫婦科學》[4]中的相關內容制定。對每一癥狀給予無、輕、中、重分級量化評分,主癥分別評為0、2、4、6分,次癥則分別為0、1、2、3分。主癥有:腰膝酸軟、下腹墜痛、屢孕屢墮;次癥有:頭暈耳鳴、面色晦暗、夜尿頻多、畏寒肢冷。③凝血指標。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約5 mL,放入含有抗凝劑試管中,分離(離心轉速3000 r/min,時間10 min)血漿,使用全自動凝血檢測儀(北京眾馳偉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型號:XL3200)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體(D-D)水平。④血清孕酮(P)和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分離(離心轉速 3500 r/min,10 min)血清,使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P和β-HCG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本研究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保胎成功率比較對照組患者保胎成功40例,保胎成功率為80.00%(40/50),治療組患者保胎成功45例,保胎成功率為90.00%(45/50),治療組保胎成功率高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961,P>0.05)。
2.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評分均顯著降低,且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比較(±s , 分)

表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比較(±s ,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腰膝酸軟 下腹墜痛 屢孕屢墮 頭暈耳鳴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4.95±1.02 3.41±1.10* 4.58±1.00 3.30±0.70* 3.78±0.81 2.92±0.56* 2.45±0.38 1.41±0.45*治療組 50 4.90±1.04 2.03±0.58* 4.67±1.01 1.63±0.40* 3.98±0.77 2.00±0.31* 2.35±0.40 0.94±0.34*t值 0.243 7.847 0.448 14.647 1.265 10.163 1.282 5.89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面色晦暗 夜尿頻多 畏寒肢冷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2.11±0.45 1.00±0.28* 2.25±0.30 1.41±0.10* 2.28±0.14 0.82±0.06*治療組 50 2.09±0.40 0.87±0.11* 2.22±0.33 1.03±0.04* 2.24±0.15 0.54±0.03*t值 0.235 3.056 0.476 24.948 1.378 29.51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水平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PT、TT、APTT均顯著延長,且治療組顯著長于對照組;血漿FIB、D-D水平均顯著降低,且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血漿AT-Ⅲ水平均顯著升高,且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PT:凝血酶原時間;TT:凝血酶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FIB:纖維蛋白原;AT-Ⅲ:抗凝血酶Ⅲ;D-D:D-二聚體。
組別 例數 PT(s) TT(s) APTT(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9.90±1.25 12.04±1.18* 15.58±1.04 17.41±1.24* 27.68±3.41 32.45±3.70*治療組 50 9.75±1.11* 13.88±1.64* 15.67±1.05 18.90±1.48* 28.98±3.57 35.38±3.94*t值 0.634 6.440 0.431 5.457 1.862 3.83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FIB(g/L) AT-Ⅲ(%) D-D(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4.45±0.68 3.50±0.54* 85.33±10.41 104.47±8.47* 379.44±49.84 190.34±32.54*治療組 50 4.38±0.58 2.29±0.25* 85.10±10.22 110.58±9.54* 380.53±48.32 120.88±27.43*t值 0.554 14.378 0.111 3.387 0.111 11.54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血清β-HCG、P水平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β-HCG、P水平均顯著升高,且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β-HCG、P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β-HCG、P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β-HCG: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P:孕酮。
組別 例數β-HCG(mIU/mL) P(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10286.34±1658.43 100103.44±12936.45* 15.02±3.21 30.45±3.89*治療組 50 10289.22±1660.33 121845.34±11085.76* 15.68±2.88 37.14±4.47*t值 0.009 9.024 1.082 7.983 P值 >0.05 <0.05 >0.05 <0.05
血液高凝狀態的血栓前狀態是導致復發性流產的常見原因之一,西醫治療主要是有針對性地采用抗凝療法。阿司匹林是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環氧酶的抑制劑,可通過抑制環氧酶的活性,抑制血小板中血栓素A2的合成而發揮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能夠緩解血管痙攣、降低子宮動脈阻力、改善胎盤血液供應。低分子肝素是臨床應用廣泛的抗凝劑,具有抗凝、促纖溶、保護磷脂及促進滋養細胞增殖分化的多重作用,但是西醫治療難免會導致出血、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且無法完全改善患者的疾病病理生理狀態[5]。
中醫學認為,腎虛血瘀為血栓前狀態引發復發性流產的主要發病機制,為本虛標實證,腎虛為本,血瘀為標,腎氣虧損則系胎無力,胎元不固,血瘀則有礙新血養胎,沖任脈絡不充,胎元不能順利于胞宮著床,并有礙腎中精氣化生,導致流產的發生[6]。故針對血栓前狀態引發的復發性流產,國內中醫多采用補腎活血中藥進行治療。清代著名醫家葉天士《女科證治》云:“婦人有孕,全賴血以養之,氣以護之”。本研究從“氣為血之帥”著眼,補氣活血安胎,采用固胎方為基礎方,臨床辨證加減治療血栓前狀態引發的復發性流產。
正常人體內凝血和抗凝機制是保持平衡的,當孕婦體內凝血 - 纖溶系統平衡失調,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合成加速,抗凝和纖溶機制受損,則引起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即血栓前狀態[7-8]。固胎方中菟絲子可發揮固精安胎、平補肝腎的功效;黨參補血益氣;白術補氣安胎、養胎固元;茯苓可補脾肺之氣,改善氣血不足;甘草、當歸均具有健脾養血、緩急止痛等功效;白芍養血柔肝;三七和丹參可養血活血,諸藥共奏活血化瘀、固腎安胎之效[9]。反復陰道少量出血者加用苧麻根可清熱利尿、安胎止血;情緒焦慮緊張者加香附具有疏肝解郁、理氣寬中的功效;下腹墜脹隱痛加黃芪可發揮補氣養血之功,使正氣旺盛,具有理血止痛的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丹參中的丹參素和丹參酮還能夠激活纖溶酶原,促進纖維蛋白溶解轉化為裂解產物,使得血栓溶解,有效改善患者的高凝狀態;三七中的三七皂苷、三七素等可降低血小板黏附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及時阻止血栓形成,兩者可改善胎盤血供,從而維持胚胎發育[10-11]。本研究中,相較于對照組,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各項中醫證候評分均降低,而兩組保胎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固胎方能夠改善血栓前狀態引發復發性流產患者的臨床癥狀,達到西藥的保胎效果。
當受精卵完成著床過程后,β-HCG將由胎盤絨毛膜的合體滋養層細胞開始逐漸分泌,月經黃體在β-HCG的作用下繼續發育而成為妊娠黃體,并促進P分泌以維持正常的妊娠過程;P可促進胚胎植入和發育,通過促進子宮內膜的增厚,當孕婦黃體功能不足引起P分泌不足,使血清P濃度水平過低,則導致妊娠蛻膜樣反應不良,從而對受精卵的著床和發育產生影響,最終造成自然流產[12]。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菟絲子黃酮提取物具有類雌激素活性,能增進卵泡發育、排卵,促進黃體生成,并能提高子宮內膜容受性和改善子宮內環境[13];白術的醇提取物可有效松弛子宮平滑肌,增加子宮血流量,改善胎盤微循環狀態,有利于促黃體發育,維持妊娠[1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患者血清β-HCG、P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固胎方治療血栓前狀態引發復發性流產能夠改善患者β-HCG和P水平,發揮保胎效果。
綜上,固胎方對血栓前狀態引發的復發性流產患者具有積極的臨床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凝血功能,并提高β-HCG和P水平,達到西藥的保胎效果,可推廣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