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正興,袁威威*,卞 虎,戴建虎,姚 娟,趙紅梅
(1.淮安市第五人民醫院介入科;2.淮安市第五人民醫院病理科,江蘇 淮安 223300)
肺癌是臨床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減少肺癌死亡率意義重大[1]。手術病理檢查是目前診斷肺癌患者的金標準,而對于部分炎癥浸潤的患者,只需要隨訪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即可確定肺部病變情況;但對于良性病變患者,手術可增加患者不必要的身體損傷和經濟支出;而對于惡性病變患者,若誤診為炎性浸潤可能貽誤患者最佳治療時期,因此選擇一種準確度高的檢查方法對肺部占位性病變情況進行診斷可為后續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有效依據[2]。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是臨床獲得肺部占位病變組織的主要方法,其操作簡單,準確率和實效性均較高,對肺部占位性病變診斷具有重要意義,但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屬于創傷性操作,可能會因損傷肺或胸廓內動脈、肋間動脈而引起肺出血或血胸、氣胸等并發癥[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對肺部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價值及對患者生命體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淮安市第五人民醫院收治的50例肺部占位性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21~74歲,平均(47.38±3.28)歲;病灶直徑1~14 cm,平均(7.73±1.05) cm;病灶深度2~9 cm,平均(5.63± 0.53) cm。納入標準:符合《呼吸內科學》[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由胸片、CT確定其肺部存在占位性病變,但病灶性質不明者;行痰細胞學、腫瘤標志物及影像學等其他檢查均無法明確病灶具體性質者;均經手術切除病灶者等。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者;有穿刺禁忌證者;存在出血傾向者等。研究經淮安市第五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穿刺方法患者在進行穿刺前均進行凝血功能、血常規、心電圖等常規檢查。①患者體位擺放:應用16排螺旋CT檢查儀(荷蘭飛利浦公司,型號:Brilliance)對患者肺部進行常規掃描,根據病灶位置與病灶距離胸壁位置對患者進行體位擺放,若病灶靠近側胸壁選擇側臥位,病灶距離后胸壁較近則選擇俯臥位,病灶距離前胸壁較近則選擇仰臥位。②定位:采用膠帶將金屬絲固定于病灶周圍區域,根據CT掃描結果定位患者病灶位置,當胸腔積液或病灶不清掩蓋含有不張的肺組織時應該進行CT增強顯影。③穿刺:根據患者影像學檢查圖像設計進針路徑、穿刺角度、進針深度等,標記穿刺點,注意避開肺泡、危險血管、骨頭及其他重要臟器;對患者進行穿刺部位消毒和麻醉,后采用18 G彈簧式活檢槍(美國COOK公司,型號:QCS-18-9.0-20T)對患者進行穿刺,行CT掃描,確認針尖是否到達病灶,患者平靜呼吸,拔出針芯,取出組織并進行活檢,對同一部位可多角度穿刺采集有效標本。④穿刺后處理:穿刺后再次對穿刺部位進行消毒、止血,后再次對患者病灶部位進行CT掃描,檢查患者是否有氣胸、出血等并發癥。包扎傷口,將患者送回病房。
1.3 觀察指標①病理檢查結果由兩名副主任醫師及以上級別的病理科醫師確認,并以病理學檢查為金標準,統計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對肺部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價值,其中真陽性:穿刺活檢結果為惡性病變,通過手術標本或氣管鏡下活檢證實為惡性病變;假陽性:穿刺活檢結果為惡性病變,手術標本或氣管鏡下活檢為良性病變;真陰性:穿刺活檢結果為良性病變,手術標本或氣管鏡下活檢證實為良性病變;假陰性:穿刺活檢結果為良性病變,經其手術標本或者氣管鏡下活檢證實為惡性病變。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假陽性)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陽性)例數]×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真陰性+假陰性)例數]×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②以病理學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分析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與手術病理檢查診斷符合情況,診斷符合率=(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③穿刺前5 min和穿刺后5 min,采用多功能監護儀(吉林省正航源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ZHY-EM0)檢測患者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心率(HR)、血氧飽和度(SaO2)、呼吸頻率(RR)。④統計肺部不同部位穿刺活檢患者氣胸、痰中帶血、胸膜反應、針道滲血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均經K-S法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對肺部占位性病變患者的診斷價值50例肺部占位性病變患者病理診斷為惡性病變41例,良性病變9例,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診斷肺部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價值均較高,見表1。

表1 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對惡性肺部占位性病變患者的診斷價值
2.2 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與手術病理檢查結果比較50例肺部占位性病變患者中,48例經穿刺活檢診斷明確,2例誤診或漏診的患者中,第一次取材失敗,進行第二次穿刺,因病灶組織獲取較少造成1例誤診;因穿刺方向偏差影響取材造成1例漏診,見表2。

表2 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與手術病理檢查診斷符合情況
2.3 肺部占位性病變患者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前后生命體征比較穿刺后5 min,肺部占位性病變患者SaO2顯著低于穿刺前5 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穿刺前5 min和穿刺后5 min SBP、DBP、HR、RR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肺部占位性病變患者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前后生命體征比較(±s)

表3 肺部占位性病變患者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前后生命體征比較(±s)
注:SBP:收縮壓;DBP:舒張壓;HR:心率;SaO2:血氧飽和度;RR:呼吸頻率。1 mmHg=0.133 kPa。
時間 例數 SBP(mmHg) DBP(mmHg) HR(次/min) SaO2(%) RR(次/min)穿刺前5 min 50 118.26±13.62 66.94±6.83 84.39±12.19 98.63±1.20 18.99±1.10穿刺后5 min 50 117.02±14.63 65.89±7.30 82.90±13.02 95.01±1.28 19.27±1.22 t值 0.439 0.743 0.591 14.589 1.20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4 肺部占位性病變患者穿刺部位及并發癥發生情況50例肺部占位性病變患者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后痰中帶血發生率顯著高于其他并發癥發生率;且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時右中、縱膈穿刺部位的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高于其他部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肺部占位性病變患者不同穿刺部位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例(%)]
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腫瘤、結節病等是最主要的肺部占位病變,明確診斷是治療的關鍵。目前臨床診斷肺部占位病變的方法主要包括痰脫落細胞學檢查、支氣管鏡檢查、手術病理檢查等。痰脫落細胞學檢查雖簡單易行,但其敏感度較低,假陰性較高,不適合作為肺癌的最終診斷標準;支氣管鏡檢查對于肺段以上的病變有較高的診斷率,但對于周圍型肺癌診斷率較低;手術病理檢查創傷較大、風險高,且患者恢復慢,不能成為常規診斷方法[5]。因此尋找一種診斷效能高、創傷小且操作簡單的檢查方法是診斷肺部占位病變的關鍵。
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可準確顯示患者病灶位置、形態、大小情況,有利于穿刺路徑、角度的設計,提高穿刺成功率;此外,CT掃描定位準確,能夠判斷針尖位置,且圖像無重疊,活檢成功率較高;同時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能夠對病灶進行任意面的掃查,有利于穿刺途徑的選擇,從而提高診斷價值[6-7]。本研究中,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診斷肺部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價值較高,說明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對肺部占位病變具有良好的診斷效能。
本研究中,穿刺后5 min,肺部占位性病變患者SaO2顯著低于穿刺前5 min,而穿刺前5 min和穿刺后5 min SBP、DBP、HR、RR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說明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可引起肺部占位患者SaO2顯著降低。究其原因,SaO2是根據血紅蛋白吸收特性進行評估的,可反映機體組織是否缺氧,在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過程中,活檢針達到肺部病灶時,穿刺路徑中可能對鄰近肺組織和血管造成損傷,導致患者肺部有效氧合下降,因此在穿刺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密切監測患者SaO2情況,術后給予有效氧氣吸入,根據SaO2監測結果和患者對氧的敏感度及時調節氧流量,使患者SaO2達到95%以上,預防術后低氧血癥的發生[8-9]。
本研究中,50例肺部占位患者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后痰中帶血發生率發生率最高,且右中、縱膈穿刺活檢時并發癥總發生率較高。究其原因,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可通過不同層面顯示穿刺路徑、角度,避開重要臟器、血管,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同時通過增強掃描可更加突出實質性病灶,不受氣體影響,增加對鄰近胸膜、胸壁的病灶的定位的準確性,而在對患者含氣組織進行穿刺時容易引發患者氣胸、出血等,但通常為輕度氣胸或出血,患者機體可自行吸收[10]。但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會穿刺肺組織,肺損傷較為嚴重,易引發出血,從而導致痰中帶血;且右中、縱膈部位由于位置特殊,穿刺時由于進針角度選取困難使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
為了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的效果,醫生在對患者開展實際穿刺操作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①在滿足穿刺要求的情況下,盡量降低穿刺深度,穿刺角度應垂直進針,同時盡量減少穿刺路徑長度,避免穿刺路徑涉及肺大皰、大血管等;②穿刺前應嚴格設計和評估穿刺路徑,確保一次穿刺成功;③謹慎選擇穿刺體位,根據腫塊與前胸壁及相關血管、臟器等的位置情況選擇合理的體位,降低穿刺過程對患者重要器官組織的損傷。
綜上,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對惡性肺部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價值和安全性均較好,但手術對肺部有一定的創傷可能影響肺氧合,術后需密切監測患者SaO2,給予患者氧吸入,避免缺氧導致意外事件,保證患者生命體征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