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玉,葉桂英
(茂名市電白區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廣東 茂名 525400)
妊娠期糖尿病是孕婦在妊娠期特有的并發癥,屬于高危妊娠,指妊娠前無糖尿病病史的女性在妊娠期間出現糖耐量異常。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原因主要為胰島素缺陷和胰島素抵抗,孕婦在妊娠期間,其內分泌腺體會發生變化,同時受胎盤分泌的影響,相較于妊娠早期,妊娠中、晚期孕婦發生胰島素抵抗的概率較高。臨床研究顯示,妊娠年齡、不良孕產史、糖尿病家族史、孕前超重/肥胖等均是妊娠期糖尿病發生的危險因素[1]。此外,妊娠期糖尿病還會嚴重影響胎兒或新生兒健康,致使早產、胎兒宮內窘迫等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據報道,與健康產婦后代比,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后代成年后患糖尿病、高血壓病等的風險較高[2]。因此,識別并評估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可使孕婦遠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降低;同時可以提高人們對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視,提前預防以改善母嬰結局,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茂名市電白區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56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一般資料,將其作為病例組;另回顧性分析同期入院且孕24~28周葡萄糖耐量試驗篩檢正常的152例健康孕婦的一般資料,將其作為健康對照組。診斷標準:病例組孕婦參照《妊娠合并糖尿病診治指南(2014)》[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在孕24~28周時開展葡萄糖耐量試驗,受檢者均需禁食8~12 h,并于檢測前5 min口服75 g葡萄糖液體300 mL,分別采集服用葡萄糖液體前和服用葡萄糖液體后1、2 h靜脈血3 mL,檢測孕婦血糖水平,其中服用葡萄糖液體前空腹血糖(FPG)為5.1 mmol/L或服用葡萄糖液體后1 h血糖為10.0 mmol/L,即可診斷為妊娠期糖尿病。納入標準:病例組孕婦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未服用抗脂代謝、糖代謝藥物者;孕婦產檢、分娩均在本院完成等。排除標準:藥物所致血糖升高者;伴有精神疾病者;伴有肝臟及甲狀腺等影響血糖的疾病者等。研究經茂名市電白區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研究方法①單因素分析:根據院內電子病歷系統對兩組孕婦的一般資料進行分析,包括年齡、孕次、體質量指數(BMI)、受教育程度、糖尿病家族史、吸煙史、妊娠前超重、每日運動時間、陰道念珠菌感染(收集陰道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置于37 ℃溫箱,3~4 d后出現菌落,若菌落為白色,則為白念珠菌,若為紅色、紫紅色或其他顏色則為非白念珠菌)、妊娠期營養過度(妊娠晚期體質量增加≥ 15 kg)、FPG、血清鐵蛋白(SF)、血紅蛋白(Hb)水平[于妊娠晚期采集所有孕婦肘靜脈血5 mL,一部分血樣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Hb;另一部分血樣經離心(轉速:3000 r/min,時間:10 min)后取血清,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清SF水平]等情況。②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妊娠期糖尿病發病的相關影響因素。③將兩組孕婦母嬰結局(羊水量異常、產后出血、子癇前期、胎膜早破、胎盤早剝、新生兒窒息、巨大兒等)進行比較。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使用S-W法檢驗證實本研究計量資料數據均服從正態分布,以(±s)表示,行t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影響妊娠期糖尿病發病的相關影響因素。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影響妊娠期糖尿病發生的單因素分析病例組年齡≥ 35歲、孕次≥ 2次、BMI ≥ 25 kg/m2、有糖尿病家族史、妊娠期營養過度的孕婦占比及FPG水平與健康對照組比均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影響妊娠期糖尿病發生的單因素分析
2.2 影響妊娠期糖尿病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妊娠期孕婦發生糖尿病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 35歲、有糖尿病家族史、 BMI ≥ 25 kg/m2、妊娠期營養過度、FPG水平高均為影響妊娠期糖尿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 1.523、3.466、4.646、1.595、1.629,均P<0.05),見表2。

表2 影響妊娠期糖尿病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 兩組孕婦母嬰結局比較病例組羊水量異常、產后出血、子癇前期、胎膜早破、胎盤早剝、低體質量兒、巨大兒、新生兒窒息、新生兒低血糖、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與健康對照組比均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孕婦母嬰結局比較[ 例(%)]
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種妊娠期間常見的代謝紊亂疾病,孕婦體內的激素水平隨著孕周時間的延長而發生變化,其中雌激素、孕酮等性激素均可抵抗胰島素,使其敏感度下降,從而導致孕婦血糖水平升高。妊娠期糖尿病發病原因復雜,目前尚未得出統一結論,相關研究顯示,該病的發生為多種因素(基因異常、遺傳易感性等)相互影響,從而致使孕婦對胰島素產生拮抗作用,最終發展為妊娠期糖尿病[4]。孕婦血糖水平升高,會使妊娠期合并癥、早產等發生概率增加,同時會增加產后出血及感染的發生風險,血糖水平過高,糖轉運過多進入胎兒循環,胰腺分泌大量的胰島素,也會對胎兒體質量造成影響,且會影響胎兒健康發育。因此,妊娠期糖尿病的防治是目前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 35歲、有糖尿病家族史、BMI ≥ 25 kg/m2、妊娠期營養過度、FPG水平高均為妊娠期糖尿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可能在于,隨著年齡的增加,孕婦生殖功能存在一定退化,機體耐糖量下降,且高齡孕婦更易發生血脂代謝異常,故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概率較高[5];與無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婦比,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婦患妊娠期糖尿病的概率明顯較高,其原因在于糖尿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尤其是一級親屬有糖尿病史的孕婦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概率較高[6]。因此應囑咐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婦按時進行產檢,并注重日常飲食的合理性,避免進食高糖分食物,避免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在飲食習慣方面,大量攝入甜食、水果及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胰島素細胞會過度分泌胰島素,但長期營養過度,胰島素β細胞會出現代償性下降,進而造成糖代謝異常[7-8];孕前肥胖的孕婦和營養過度的孕婦機體內脂肪含量較高,受妊娠影響,胎盤會分泌大量拮抗胰島素的激素,而脂肪因子使胰島素抵抗程度進一步加重,誘發妊娠期糖尿病[9-10];因此,對于BMI ≥ 25 kg/m2及妊娠期營養過度的孕婦,在妊娠期需在飲食上減少進食高糖、高脂肪等食物,增加高維生素食物的攝入,并為孕婦制定詳細的日均能量攝入、三大營養成分的攝入比例等飲食建議,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少食多餐;同時在臨床中應為孕婦制定運動方案,指導孕婦在日常生活中適度鍛煉,使葡萄糖經氧化作用轉化為機體所需的三磷酸腺苷,避免加重機體負擔。FBG可用于評估胰島素分泌功能,其水平升高提示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降低,胰島α細胞分泌功能紊亂,孕婦發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風險也隨之升高[11]。對FPG水平高的孕婦,需要調整飲食習慣,定時定量,避免高糖含糖食物,咨詢醫師為自己制定一些健康的有利于控制血糖的食譜,同時可以口服降糖藥物來改善胰島素抵抗。
同時,本研究中,病例組羊水量異常、產后出血、子癇前期、胎膜早破、胎盤早剝、低體質量兒等的發生率均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其原因在于,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羊水含糖量較高會使羊膜分泌量大量增加,且羊水呈現高滲狀態,從而引起胎尿增多,羊水量異常;妊娠期糖尿病可加重胰島素抵抗引起高胰島素血癥,興奮交感神經,引發水、鈉潴留,從而表現出子癇前期癥狀;妊娠期糖尿病孕婦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況下,可增加尿路感染、陰道炎的發生風險,從而導致胎膜抗壓性下降,出現胎膜早破;同時母體血液中高血糖通過胎盤被胎兒吸收,可刺激胎兒生長發育,導致巨大兒的出現;但大部分被確診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大多會嚴格盲目對日常攝入飲食進行控制,雖能對體質量進行有效控制,但由于日均攝入能量低于正常水平,因而會影響孕期體質量的正常增加,進而對胎兒的正常發育造成影響,因此也會出現低體質量兒;而胎盤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下,可損害胎盤功能,使血液供應減少,從而使新生兒窒息的發生風險增加;母體自身存在糖代謝異常可刺激胎兒胰島素β細胞,導致胎兒發生高胰島素血癥,從而提高機體代謝率,使胎兒體內紅細胞生成素大量分泌,紅細胞在胎兒娩出后短時間內被破壞,產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12]。
綜上,年齡≥ 35歲、有糖尿病家族史、BMI ≥ 25 kg/m2、妊娠期營養過度、FPG水平高均為妊娠期糖尿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妊娠期糖尿病發病后會顯著增加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風險,臨床可據此及時采取相應的干預策略,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發病率,保障母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