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徐豪
總量從53.9萬億元到114.4萬億元,在全球占比從11.3%上升到超過18%,這是中國經濟從2012年到2021年實現的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10年,中國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在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經濟發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長,也實現了質的穩步提升。
“能不能駕馭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于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統攬全局、把握大勢,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經濟發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成就,充分彰顯了強大韌性和發展活力。
這些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總體上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最大引擎。
這10年,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正在悄然改變——
經濟總量從50萬億元量級躍至110萬億元臺階;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斷提高,2012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21年達到53.3%;內需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內需貢獻率有7個年頭超過100%。
從制造業看,增加值從16.98萬億元增加到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0%左右提高到近30%;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從進出口看,貨物貿易進出口量連創新高,從2012年的24.4萬億元人民幣增加到去年的39.1萬億元,增量高達14.7萬億元,國際市場份額也從2012年的10.4%提升到去年的13.5%,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更加鞏固。
從投資看,2013—202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約409萬億元,年均增長7.8%;從消費看,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4.1萬億元,比
2012年增長1.1倍,年均增長8.8%。……
回望這10年,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在驚濤駭浪中行穩致遠,根本原因就在于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科學指引。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指出,從指導理念看,習近平經濟思想提出了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及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安全發展理念,從理念層面回答了經濟現代化的動力、路徑、目標等重大問題。從發展階段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三期疊加”、經濟新常態、新發展階段等重大判斷,概括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出現的階段性變化特征。
在重大關頭、關鍵時刻,從戰略路徑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等重大經濟現代化戰略路徑,推動實施新型工業化、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軍民融合、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制造強國、美麗中國等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
“尤其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一項具有全局意義的經濟現代化戰略路徑,對我國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繁榮都會產生重要影響。”黃群慧說。
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明確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是危機并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
在全球經濟深刻變革的同時,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放眼全球,中國提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客觀要求,將在實現自身穩定發展的同時帶動世界經濟復蘇發展。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占斌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中國經濟經過40多年高速增長,過去的發展模式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發展需求了。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這“三新”謀劃經濟工作。“構建新發展格局符合馬克思關于全球化和國民經濟循環的理論,也與我國一直以來堅持發展的獨立自主、把握發展的主動權一脈相承。”

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復雜局面,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新的挑戰,但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大于挑戰。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光輝歷程,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指引下,我國正在加快邁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趙辰昕介紹,這10年,我國經濟在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經濟發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長,也實現了質的穩步提升——
改革開放開創新局面。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成熟定型,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正在加快形成。全方位高水平開放型經濟加快形成,共建“一帶一路”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果。
人民實現全方位生活改善。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9年。城鄉基本醫療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均預期壽命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大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作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構建完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約26.2%。
經濟安全得到全面加強。我國糧食生產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能源供給保障能力持續提升,煤電油氣產供儲銷體系不斷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保障能力不斷增強,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取得階段性重大進展。
今年以來,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疫情多發散發,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大。上半年,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通脹水平高企、滯脹風險明顯上升的背景下,我國經濟較快恢復,物價保持基本平穩,有效應對超預期因素影響,實現企穩回升。剛出爐的8月份經濟數據顯示,多數經濟指標好于上月。路透社9月16日報道評論:“好于預期的數據表明,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獲得發展勢頭,這也提升了今年剩余時間里實現經濟復蘇的前景。”
隨著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持續顯現、宏觀政策效應進一步釋放,我國經濟有望持續穩定恢復,加快向潛在增長水平回歸。這也正是由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色十足。
發展為了誰?這是時代之問的必答題。
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給出了鏗鏘有力的回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根植于中國大地的當代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一條貫穿始終的紅線,就是以人民為中心,把效率和公平統一起來,使我國的經濟發展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可以說,習近平經濟思想是扎根于中國大地為人民服務的經濟思想。”張占斌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隨著我國經濟總量擴大和質量提升,居民收入發生了巨大變化,10年收入翻番,增速快于經濟增速,收入差距持續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明顯擴大,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向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斷邁進。
從平均數據看,2012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10元;2021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35128元。居民收入增速快于人均GDP增速,與GDP增速同步,經濟發展與成果分享的差距逐步縮小。
從城鄉居民收入看,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27元;2021年增加到47412元。2012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389元;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931元。農民收入增長速度連續第12年領先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2年的2.9倍縮小至2021年的2.5倍。
這10年,經濟發展不斷邁向新臺階的同時,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也顯著提升,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