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王哲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秉h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中國共產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行動綱領的執政黨。2018年,“生態文明”正式寫入憲法,實現了黨的主張、國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統一,生態文明建設被定位為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10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群眾身邊的藍天白云、清水綠岸顯著增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形成,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肯定和普遍贊譽,一幅幅生態文明建設的美麗中國畫卷正在徐徐鋪開。
10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發生歷史性、全局性變化,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愿景、重點任務、制度體系。同年9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出臺,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
10年來,“史上最嚴”的環保法規和執行力度,成為遏制環境違法行為的有力武器。新環保法增加按日連續計罰等執法手段;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噪聲污染防治法……
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國家。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長江保護修復、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持續推進,河湖長制全國推行。10年來,我國荒漠生態治理打造了許許多多國際標桿,涌現出了王有德等一批治沙英雄,形成了八步沙、右玉、柯柯牙等治沙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長江保護工作。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016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把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首要位置。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委也在圍繞長江生態保護工作頻繁發力,長江經濟帶沿江省市也開始把長江生態保護修復擺在壓倒性位置。
一批批重大生態工程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在青藏高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等重要生態區位,我國實施66個林草區域性系統治理項目和40個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三北工程”,實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讓廣袤的草原得到了休養生息。
我國積極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產能,加強散煤治理,推進重點行業節能減排,大力發展綠色低碳能源。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鳴鑼開市,第一個履約周期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每年覆蓋的碳排放量超過45億噸,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2021年中國全國地級市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濃度降到了30微克每立方米。連續兩年實現了PM2.5和臭氧的雙下降,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提高到87.5%,比2015年上升6.3個百分點。困擾很多北方城市多年的霧霾天幾乎見不到了。
2021年,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提升到84.9%,比2015年上升18.9個百分點。長江干流全線連續兩年實現二類及以上優良水體,明確需消滅的劣Ⅴ類國控斷面已實現動態清零,實現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渤海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Ⅴ類。很多人不知不覺間驚喜發現,身邊的臭水溝變成了小清河,曾經污染嚴重的湖泊變身魚米鄉。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國家林草局數據顯示,10年來我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種草改良1.65億畝,新增和修復濕地1200多萬畝。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4.0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0.32%,中國成為近20年來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近10年中國為全球貢獻了四分之一的新增森林面積。
我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78億畝,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石漠化土地面積分別減少7500萬畝、6488萬畝和7895萬畝,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達到53%。25.78億畝天然林得以休養生息;兩輪累計實施5.2億畝,陜西的綠色版圖向北延伸400公里。
2013年以來,我國不斷建立健全國家公園體制。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我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首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向著建立系統的國家公園體系邁出堅實步伐。在北京設立了國家植物園,在廣州設立了華南國家植物園。74%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了有效保護。
國家林草局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唐小平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從設立國家公園的生態成效可以看出,東北虎、大熊貓、長臂猿、雪豹、藏羚羊等物種都得到了極大的增長,意味著我們自然棲息地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更重要的是在社會上形成廣泛的共識,全社會提高了對國家公園的認識,形成了建設國家公園的共識。
這些堅實例證和數據的背后,彰顯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嶄新境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边@一重要理念指引下,更綠色、更低碳,已成為中國老百姓的自覺行動,中國綠色發展之路也越走越寬,也為百姓自身生活帶來更多幸福感。
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超過350萬輛,同比增長1.6倍。少用一次性餐具,多一次公共交通出行,力行“光盤行動”,堅持垃圾分類……
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達230余萬公頃,較2012年前增加近50%,擁有城市公園約1.8萬個;截至2020年底,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8%以上,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超過90%…
從積極參與減塑行動、垃圾分類到爭當林長河長、生態衛士,甚至選擇少點外賣、綠色出行,都成為每一個人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生態文明成為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過去10年,我國的生態面貌和生態狀況不斷向好,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局面,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天藍、地綠、水清的優美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已經成為現實。

“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引領者?!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副所長常紀文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10年來,中國積極推動《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宣布并堅定地推動碳達峰碳中和;中國成功舉辦了生物多樣性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的會議;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事業;北京冬奧會成為首個碳中和的冬奧會……
10年來,中國深度參與國際合作,推動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全球治理,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生態系統恢復十年”倡議積極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
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共同發布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中國典型實踐案例;深入參與聯合國框架下的全球海洋與生態治理機制,實施“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的中國行動;積極發展藍色伙伴關系,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海洋合作關系,向南海周邊國家持續提供海嘯預警等公共產品服務……這些都是中國為全球生態保護與發展作出的扎實有效的貢獻。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主席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綠色轉型的自覺行動,也是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責任擔當——中國已逐步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表示,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確定了“碳達峰碳中和”的雄心目標。制定和實施“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目前,“1+N”政策體系在完成了“雙碳”工作頂層設計的基礎之上,已經出臺37個領域行業方面的實施方案,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政策措施和行動,正在穩妥有序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中國在生態發展方面的成功得到了全球廣泛認可。美國環保協會執行副總裁茹冠潔認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環境污染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美國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院長菲利普·克萊頓評價說,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對全球有引領作用,是國際社會實現環境治理目標的重要推動力。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副主席、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施泰納說:“在環境、能源、轉型及經濟發展和減污減排方面,中國在過去20年是領先的,讓我們看到了有很多針對性政策是能夠帶來真正積極的好效果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