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王哲

2018年的春節前夕——地處云貴交界大山深處一個名叫巖博的僻靜小村莊里突然人聲鼎沸,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不是趕回家闔家團聚而是集中來到這個山旮旯里,他們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想看看當地生產的“人民小酒”究竟有何神奇。
當年的2月15日除夕之夜,巖博村的鄉親們還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春節禮物”——中共中央辦公廳轉達習近平總書記對巖博村鄉親們的新年祝福:寫給總書記的信收到了,得知村里的白酒、火腿產業日益興旺,有望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總書記非常高興。總書記祝鄉親們新春愉快,萬事如意,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越來越幸福!
溫暖親切的話語,激勵著巖博村全村上下繼續開拓奮進,2021年巖博酒業全年銷售收入近5億元,人均年收入3萬元;帶動直接就業900余人、村集體資產1.12億元……10年來,巖博村產業持續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翻開了脫貧致富路上的嶄新篇章。
2017年10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與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巖博聯村黨委書記余留芬的一番樸實而又親切的對話,讓很多人動容。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余留芬所在的貴州六盤水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地處烏蒙山和滇、桂、黔石漠化連片特困地區的交會處,山勢陡峭、土地貧瘠,曾經窮得令人無法想象……
“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門就是豬糞塘,一年種糧半年飽,有女不嫁巖博郎。”1989年1月,才剛剛20歲的余留芬從外鄉嫁到了巖博村,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
余留芬向《中國報道》記者緩緩打開了陳年記憶的閥門:她出嫁那天是當地最冷的凝凍天,到半山腰上的巖博村只有一條羊腸小路,送親隊伍跌跌撞撞往山上爬,因為地滑往往走一步往下滑三步,經過4個多小時的攀爬,筋疲力盡的余留芬和送親人才到達巖博村,送親的余留芬的姐姐當場就哭了。
村里人畜同路,又窄又破,到處是稀泥和水坑,還摻雜著牲口的糞便,必須穿著每家必備的及膝水膠鞋才能走過。村民的房子墻都是細竹子混合牛糞和泥巴敷出來的,屋頂是茅草頂,可以說是五面透風。
“不通路、不通水、不通電。幾間泥坯房,幾塊破木板搭成的床,一床蓋在身上四處是窟窿的被子,一堆火臺,一口鐵鍋,一個破碗,就是一個家了。”這是當年的巖博村送給這個外鄉姑娘的“見面禮”,但性格倔強的余留芬并沒有選擇逃避和“躺平”,而是勇敢去面對現實和拼命想辦法改善生活。
一個姑娘家,能做什么呢,余留芬思來想去用自己娘家積攢下來的錢買了一部照相機,穿山越嶺、走村串戶為村民照相,這個樸實能干的農家婦女,給十里八寨的鄉親們留下了永久的紀念。這期間她走了很多地方,經常還免費為老人拍照,結交了很多朋友,增長了很多見識。
從此,余留芬憑著敢想敢做的一股韌勁兒一發而不可收,在村里第一個開起了小賣部,第一個蓋起了磚瓦房……熱心為村民辦事的她先是當上了婦女委員,又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00年,時任巖博村黨支部書記的肖直勤身患重病,他找到剛成為正式黨員兩個多月的余留芬,動員她接任村黨支部書記,老書記對余留芬語重心長地托付說:“你是個能人,我們相信你,還有就是將來有錢了要把林場贖回來!賣了林場是我一輩子最后悔的事啊……”
“村里什么時候輪到一個外鄉女人來當家了!”村里有不少人說閑話,當然也有更多的村民在了解情況后表示支持她。“通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我想不能讓我們的巖博村就這樣一直窮下去。也下了很大的決心,就決定拼一次。”余留芬回憶說,當時她看見在土地上辛苦耕耘一輩子卻依然貧困的父老鄉親,心里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既然大家相信我,那我就要帶領大家把巖博村干出個樣子來。”
2001年初,余留芬正式接任巖博村黨支部書記。當時,村集體賬面上沒有一分錢,還欠著幾萬元的外債,全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
想要拔掉窮根,余留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須修路。“那時的山路只有手扶拖拉機能上來,每次拉七八百斤煤炭上來,還要五六個人在后面推……”修路首先要炸掉堵在村口的一面山崖,村里沒有錢,余留芬一咬牙拿出了自己做生意的所有積蓄4萬元錢,還自己帶領鄉親去把鄉政府提供的雷管炸藥背上山來,每天天不亮她就穿著及膝的水膠鞋,深一腳淺一腳地摸黑下山,有一次還不小心失足摔下山坡,摔傷了腰椎住了一個多月醫院。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終于炸掉了山崖,修通了一條4米寬、3.5公里長的進村水泥路。
“命脈”有了,發展集體經濟沒有資金還是寸步難行。
余留芬思來想去,想到了老書記的臨終囑托,想到了村里賣出去的唯一一處集體財產——林場,“這個林場是我們巖博村的寶貝,如果能把林場買回來,等于擁有了一個綠色銀行,可以抵押貸款,可以發展很多東西。”但當時買回林場需要23萬元,這對于“一窮二白”的巖博村和把積蓄都用在修路上的余留芬來說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余留芬突發奇想找到了當地的煤礦求助,因為林場的樹可以做煤礦里的坑木,“我們當時就到林場來數樹,哪些是間伐的,能值多少錢。只數了十分之一的面積,折算下來的價值已經超過了23萬元……終于把林場買回來了。”余留芬通過林場和煤礦合作獲取了發展的啟動資金,村里陸續建成了磚廠、蔬菜大棚、肉牛養殖場、種雞孵化場等,本來在村民看來覺得沒有什么使用價值的資源陸續變成資產,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發展壯大。
余留芬逐漸認識到,只有村集體壯大了才可以帶動村民致富,才有對外的話語權。余留芬把每一筆村集體貸款,拿出一部分,給村民作為入股集體經濟的股金。“比如我們第一次貸了25萬,就拿5萬作為集體經濟入股,然后20萬分給村民投入生產……”越做越有經驗,越做越有思路,集體經濟也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路也越走越寬了。
然而,由于國家關閉了小型煤礦,磚廠缺少燒磚原料,農業養殖成本高也難以做大,巖博村面臨著下一步轉型發展的難題。余留芬想到,村子里有一家傳承了600多年釀酒工藝的小鍋作坊,通過市場調研和考察,余留芬下定決心收購了這家作坊準備“做大”。
“我們這兒水質天然沒有任何污染,釀酒傳統經驗豐富,未來市場空間很大。”在村民們的支持下,余留芬請來專家做規劃,開始擴建酒廠,嘗試轉型發展,可是擴建酒廠需要的巨額投資難以籌集,資金鏈一度面臨斷裂的危險。
經過余留芬多方努力,在各級領導幫助和協調下,當時的盤江煤電集團、盤縣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入股了巖博酒廠。為帶動“無入股資金、無一技之長”的村民脫貧致富,余留芬繼續采取“資源變股、以債轉股、村民持股”的方式,讓越來越多的村民成了酒廠的股東。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我也切身感受到,單純靠土里刨食無法解決致富問題,一定要找準路子增強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才能從根本上脫貧致富,我這20多年就是按照這個思路去實踐的。”余留芬接受《中國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們先后嘗試過20多個產業,只要是能想到的、能做的、能努力爭取的都做了,在不斷闖蕩、不斷試驗、不斷創新的過程中,發現‘人民小酒’才是真正適合巖博村走出大山、走向共同富裕的正確路子,所以我們這10年聚焦做‘人民小酒’。”
最近10年,是巖博村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輝煌10年。
2013年5月9日,160多戶村民入股的巖博村集體企業巖博酒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5年10月,公司更名為貴州巖博酒業有限公司。
2018年,如今的網紅產品——“人民小酒”初露鋒芒便面臨著產能不足資金短缺的難題。“加班加點搞生產,再苦再累都不怕,最怕的就是資金鏈出問題,答應采購商的貨到期交不了。”有過多次資金鏈繃緊經歷的余留芬回憶說,在當時脫貧攻堅的好政策下,貴州銀行的3000萬元產業扶貧低息貸款成了“及時雨”,解了燃眉之急,巖博酒業立即將款項用于購買高粱、酒瓶等生產資料,確保了產能提升與市場供應。
2019年,總投資1.3億元的巖博酒業綜合辦公樓、職工宿舍樓、萬噸酒庫等配套設施投入使用,大師工作室、貴州省清醬香白酒釀造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技術開發中心、六盤水市科技小院等正式投入運行……
如今的巖博酒業占地600余畝,有職工900余人,年產純糧固態發酵優質清醬香型“人民小酒”達5000噸。截至2022年4月,巖博酒業已實現工業產值約3億元,實現銷售收入9000余萬元,村集體資產突破億元。當地百姓從千百年延續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已經成為朝九晚五的酒廠“上班族”,每個月有了穩定的收入,年底還能拿到分紅。
今年4月,巖博酒業二期10000噸擴改建項目啟動,并納入該公司“十四五”戰略規劃。“‘十四五’期間,我們的目標是完成‘5年10億銷售、100億產值、完成IPO上市’。”曾經的外鄉媳婦、如今的貴州巖博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余留芬這樣篤定地對《中國報道》記者說。
酒廠的跨越式發展,把不少走出大山的年輕人聚攏回鄉發展。“從一個大學生招不到到現在留住了400多名大學生,大都來自本村以及周邊鄉鎮,也有從大城市來農村工作的,他們都在法務、研發、營銷等關鍵崗位上工作。”2019年在東北一所大學學廣播電視的鄧莉華放棄了在省會貴陽就業的機會來到巖博酒業,如今她已是董事長助理。
“我們和那些歷史悠久的大品牌沒法拼名氣,技術創新是我們的根本,我們在釀酒大師的指導下創新研發了清醬香這一獨特的口味以開拓市場。”自己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的余留芬遍訪名師,求賢若渴,她在貴州省委原主要領導的幫助下,將茅臺集團名譽董事長季克良先生請來擔任技術顧問,又請來了釀酒大師黃永光博士及其團隊加盟并獲得了茅臺集團的技術幫扶。
余留芬廣納人才加入的同時還自主培養了二級品酒師、三級品酒師、釀酒師等多名技術骨干,同貴州大學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簽訂教學基地,實施人才培養戰略計劃,制定并優化巖博酒業清醬香型白酒釀造工藝,并成立技術科研小組,累計新開發“人民小酒”系列主流產品5款,飽受市場好評。全國各地的客商紛至沓來,往往都驚訝于如此高品質又充滿創新精神的“人民小酒”居然誕生在這樣一個山旮旯里。
巖博村又開始嘗試一條產文融合文旅發展新路,為持續豐富“巖博精神”內涵,建成的巖博黨性教育基地已經接待1.2萬余人次,圍繞“黨性教育+產業扶貧”模式,將基層黨建與企業發展融為一體。
“我們正在開發彝人谷景區,旅游基礎設施、山地摩托車賽道、露營基地區都已經基本建成,人民小酒文化博覽園也完成選址、用地規劃及主體設計。”余留芬說,未來,巖博村還將打造獨具特色的研學課程體系、創建研學基地,從各方面切實推進鄉村振興,打造出一個更加富饒的美麗巖博。
“有兩個初心一直支撐我走到今天走向未來,一個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初心,另一個是弘揚傳統釀酒文化的初心。在鄉村振興中,我還要帶領村民大膽闖、放手干,朝著更幸福的日子奔。”余留芬對記者說,從“為幸福生活舉杯”到“喝出中國人的自信”,是“人民小酒為人民”的使命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