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志是歷史的微縮面孔。《中國報道》以月為尺度,以我們的視角記錄下時代的刻度和溫度。記得2012年我剛入職工作不久,即和編輯部前輩一起做迎接黨的十八大的“十年,崛起印記”特刊,一轉眼,10年已經過去。前段時間策劃這期迎接黨的二十大的“十年,偉大變革”選題的時候,我特意找出了10年前的那期雜志,大家很是感慨。我們多數時候都是不知不覺匯入時代的洪流中,但我們卻能經常敏銳地感知時代是如何與每一個個體人物的命運相連,并構成時代具象化的基本表情。


這10年,我國科技成果成績單亮眼:科技引領新興產業發展、科技助推傳統產業升級、科技支撐重大工程建設等,我國科技事業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采訪中,不少科技企業負責人告訴我,他們企業之所以能在這10年間得以快速發展,離不開中央及地方陸續出臺的一系列鼓勵和支持科技創新發展的政策,也離不開國家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進行的不斷改革。正是因為我國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作用日益凸顯。


上任英國首相后,特拉斯迎來了國際“首秀”——料理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葬禮,飛往紐約參加第77屆聯合國大會。特拉斯兩天時間里的行程緊湊:與美國總統拜登見面,討論兩國經濟關系和北愛爾蘭問題;與法國總統馬克龍會面,被媒體解讀為重獲對方信任;在聯大會議上宣布繼續對烏克蘭進行軍事援助。相較于國際場合的狠話、硬話頻出,通脹率持續走高、生活成本飆升、能源危機、經濟前景不明……來自國內的一長串待辦事務清單正讓她疲于應對。特拉斯會成為又一位唐寧街“過客”嗎?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


誰能想到,短短10年間,曾經的西南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山旮旯里“養成”了一個村民集體所有的創新為本、科技立廠的現代化酒業集團;一個不沿海、不臨邊的縣可以擁有5條地鐵,成了享譽全球的“工業機械之都”,做起了全世界的生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繁榮興旺的產業伴隨詩意幸福的棲居,讓許多國民曾經向往的生活走進了現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10年,我國破解了許多長期待解決的歷史性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沒有辦成的大事,許多歷史承諾一步步變為現實。




從拐進三虎橋南路的胡同開始,網約車司機就開始向我抱怨這里“狹小逼仄”,彎道過多,時不時有行人穿梭。往深處走,才能看到那個藏身于此的人文考古書店。北京夏末的午后,我和書店的現任店長洪霞坐在店里唯一的沙發區。毫不夸張地說,那是店里唯一能讓我坐下的地方——沙發的另半邊還堆放著一摞未經整理的書。洪霞跟我分享自己在書店的日常,也聊了這些年里書店數次從閉店的危機中艱難掙脫。開書店是這位“80后”店長從小的夢想,沒什么宏大敘事,用她的話來說,這是她愿意終身去做的事業。10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是一滴水;但對每一個具體的人來說,也是漫長的時間。這10年間,中國在發展道路上闊步前進,一本雜志的內容遠不能講完。我在和專章只能宏觀概述,文章每一個小標題背后的話家約稿時,她說,這10年來,司法、政府法治以及社會治理等各領域都成就斐然。四五千字的文題都可單獨成文,其中列舉的每一個數字的取得都不容易,凝結了無數法律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