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張利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補齊民生短板,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分、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在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就業、社會保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黨中央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10年,我國實現了14億多人口比較充分的就業,建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就業工作,明確把就業擺在“六穩”“六保”之首,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推動就業工作在10年間取得歷史性成就。
城鎮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城鎮新增就業年均超過1300萬人,10年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億人;就業結構更加優化,2021年城鎮就業人員占比達到62.7%,第三產業成為就業最大“容納器”,三次產業“倒金字塔型”的就業結構逐步形成;就業質量穩步提升,2021年城鎮單位人員工資較2012年翻了一倍,社會保險覆蓋范圍繼續擴大,靈活就業人員權益保障不斷完善;重點群體就業平穩。
10年來,8000多萬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水平保持穩定,農民工總量增至2.9億人,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保持在3000萬人以上;勞動者職業技能素質持續提升。我國技能勞動者總量增至2億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2019年至2021年,累計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8300多萬人次,穩定就業和轉換崗位的能力不斷增強;就業服務體系日臻完善。截至2021年底全國已有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5.91萬家,有效增加就業服務供給。
“我國就業優先戰略深入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不斷豐富發展,就業優先導向顯著增強。”李忠表示,“這10年,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14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田豐看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就業形勢整體上可以用“質升量減”來形容。就業質量總體上有非常顯著的提升,但勞動參與率和就業人口總量呈現出下降的趨勢,這一點在青年人身上表現得更加突出。
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事關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過去1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總量持續擴大,就業率保持較高水平,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壓力與結構性矛盾并存。特別是今年以來,部分地區新冠肺炎疫情散發,出現市場崗位需求減少,部分招聘求職活動取消或延后,一些青年的求職就業出現了新的困難。
對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專設青年就業篇章,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了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的意見,推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千方百計幫助他們就業創業。
田豐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青年人就業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結構性失衡,所以最主要的問題并不是去提升就業崗位的供給量,而是在提升就業崗位質量的同時提升供給量。而且在發力增加高質量就業崗位的同時,要實現體制內外就業質量的均等化,進一步推動制度化改革。

這10年,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經過不懈努力,建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
據李忠介紹,圍繞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我國推進社會保障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發展,制度改革取得重要突破,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待遇水平穩步提高,管理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展了養老保險頂層設計,出臺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總體方案,統一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形成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兩大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平臺;實施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現了與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出臺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開展了市場化投資運營;建立了企業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全面實現了養老保險省級統籌,目前我們正在抓緊實施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建立了職業年金制度,出臺了個人養老金制度,填補了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的制度空白。
圍繞全民覆蓋、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目標,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精準推進重點群體參保。2012年到2022年6月底,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從7.9億人增加到10.4億人,這10年間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增加了2.5億人。
綜合考慮物價變動、職工工資增長、基金承受能力以及財力狀況等因素,從2012年以來,我國連續調整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建立健全基本養老金待遇確定和合理調整機制。2014年以來,4次統一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全國基礎養老金標準。
此外,管理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以養老保險為重點的社會保障記錄一生、保障一生、服務一生,管理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強,群眾社保事務就近辦、線上辦、快速辦更加方便快捷。截至2022年6月底,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超過13.6億人,其中電子社保卡領用人數超過5.75億人。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累計訪問量已經超過36億人次,有效地方便了群眾跨省通辦、一網通辦。
“應該說中國已經推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在應對老齡化方面取得了很多突出的進步。”田豐告訴《中國報道》記者,比如說在制度設計上,為老年人的養老和醫療都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在社區層面很多地方把養老驛站也都落在了實處,針對農村老年人養老的問題也做出了一些改善性的措施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
“幫扶困難人員就業,關系群眾冷暖,關系民生底線。”李忠說,各地區各有關部門一直在認真貫徹落實,全力幫扶困難人員就業。10年來,累計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5501萬人,幫扶困難人員就業1768萬人。
與此同時,部分困難人員家庭負擔重、技能水平低、市場競爭力弱、就業難度比較大。“近期針對就業困難人員面臨的一些急難愁盼問題,我們正在會同民政部、中國殘聯舉辦就業援助‘暖心活動’,以‘援助暖民心、就業解民憂’為主題,為長期失業人員、家庭困難畢業生、殘疾人等急需就業的人員,集中送崗位、送服務、送政策、送溫暖。活動從8月初啟動,目前已經走訪摸排困難人員57萬人,幫助實現就業20萬人。”李忠說。
李忠表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會同有關部門一道,持續加大就業援助力度,健全機制、加力推進,全力幫扶困難人員就業:
一是健全幫扶臺賬。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人員納入就業援助范圍。目前,各省份就業困難人員主要包括大齡、身有殘疾、享受低保、連續失業一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難以實現就業的人員。
二是加強政策支持。對困難人員就業創業、提升能力給予有力支持。對企業吸納困難人員就業的,給予稅費減免、社保補貼。對困難人員從事個體經營的,給予擔保貸款及貼息等支持。對從事靈活就業的,給予社保補貼。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給予職業培訓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和生活費補貼。
三是加強服務保障。堅持日常援助與集中援助相結合,建立發現認定、動態管理、分類幫扶、跟蹤回訪工作機制,為困難人員制定“一對一”的幫扶方案。同時,在元旦、春節期間持續舉辦就業援助月活動,集中幫扶困難人員就業。
四是加強兜底安置。對于通過市場渠道確實難以實現就業的困難人員,開發保安、保潔、綠化等公益性崗位予以兜底安置。
近年來,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降低企業成本,穩市場主體穩就業,黨中央先后7次部署降低社會保險費率,5項社會保險費率總水平從41%降至33.95%,單位費率由30%降至23.45%,企業社保成本大幅降低。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黨中央部署實施了力度空前的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等政策,全年共為企業減負1.54萬億元,有力支持了企業度過暫時性困難。
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負責人亓濤指出,今年為扎實穩住經濟,保就業保民生,按照黨中央部署,社會保險方面實施了“降緩返補”一攬子政策:
一是延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工傷保險費率政策,1—7月為企業減負超過1000億元;二是對餐飲、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鐵路運輸等5個特困行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汽車制造業等17個困難行業企業,以及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生產經營出現暫時困難的所有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階段性緩繳養老、
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費;三是提高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標準,將中小微企業的返還比例由60%最高提至90%,大企業由30%提至50%;四是新增失業保險留工補助政策,支持中高風險疫情地區和5個特困行業的參保企業穩崗拓崗。“幫助企業紓困的政策在最近兩年發揮了積極作用。”田豐分析指出,但這種作用是相對有限度的,當前最大的問題是一些企業家對市場的預期出現了一些悲觀情緒,但大部分仍然是謹慎的積極樂觀,所以政策的評估應調整為如何調動企業家的樂觀預期走向,從而推動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