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李美錕 鳴謝┃德稻教育

彈鋼琴能為孩子帶來什么?是出眾的才藝,獲獎的榮耀,還是愉快的心情?都說學琴的孩子要能吃苦,這個苦要怎么吃?學琴的基礎又到底是什么呢?
很多人都知道琴童很苦,不少孩子是在哭著堅持學琴,并且這種現象基本上被父母認為是正常的現象。學琴真該如此嗎?對此,周海宏教授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周海宏教授認為,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所謂打好學琴基礎的基礎是什么?是手型、坐姿,還是識譜?很多孩子坐在琴凳上一遍遍地重復著敲擊琴鍵,被糾正姿勢,流著淚彈奏,這就是打基礎嗎?這樣就能打好基礎嗎?周海宏教授說:“對于學琴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基礎就是放松。不論是學彈鋼琴還是學習其他樂器,孩子想要掌握它、征服它、熱愛它,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放松。尤其是彈鋼琴,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在一瞬間有爆發力,而因為緊張而僵持的肌肉根本無法達到彈奏鋼琴所要求的精巧靈敏的發力狀態。”
周海宏教授告訴我們,其實很多鋼琴名家的手型也并不能達到嚴格意義上的規范,但是他們演奏出來的效果是很經典的,這說明鋼琴演奏的基礎絕不是手型或坐姿,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讓孩子放松下來,從心理到肌肉,于學琴中感受到音樂之美,敞開內心接納音樂,理解音樂作品背后的意境,這樣肢體才會慢慢地形成非常精準的力量控制,再通過自己的理解將音樂情感表達出來。真正的好聲音應該是用自然、放松、省力的方法實現的,不要舍本逐末,過度關注彈琴的規范,導致孩子一坐上琴凳就緊張。須知,放松才是學琴最重要的基本功。
孩子因為被愛,才會擁有愛的能力;孩子因為被愛,才會產生安全感,可以身心放松地去享受音樂。孩子會因為想表達愛,而努力地將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讓大家享受他的音樂帶來的快樂。
眾所周知,想讓孩子堅持下去做一件事,興趣是最大的動力。興趣是一個人勤奮的基礎。當然,只有興趣和勤奮也還是不夠的,不論是學習音樂,還是做其他事情,想要做好,還需要持久性的興趣和勤奮,這就是毅力。

很多孩子在一開始其實都是特別有興趣學琴的,覺得敲擊琴鍵發出美妙的聲音是一件特別有成就感的事情,可是學著學著,孩子就對學琴沒興趣了。很多父母都問周海宏教授應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周海宏教授說:“要想讓孩子有興趣,一定要讓目標有吸引力。很多老師都說孩子不愛練琴,對練琴沒興趣,但是大家發現了嗎?好聽的曲子孩子就愛練。那我們為什么不給孩子留一些他喜歡的、好聽的曲子作為練習曲目呢?”雖然音樂學習在基本功練習方面確實是比較枯燥的事情,但是練習基本功的曲子里也有孩子喜歡和不喜歡之分,如果老師和父母能允許孩子去練習他既喜歡又有一定技術訓練價值的曲子,孩子的興趣就能不斷被“充值”,還能將勤奮和堅持變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形成音樂學習中最需要的毅力。
其實大部分孩子之所以一開始想學琴,就是源自他感受到了音樂之美,所以要堅持以美為導向的音樂教育原則。當目標有了吸引力,孩子就能堅持下去,從音樂中汲取養分,又在音樂中輸出自己的情感與態度。
一個人想要活下去,一定要認為生命有意義。想讓孩子堅持學音樂,那也一定要讓他感受到音樂對他來說是有意義的。周海宏教授說:“一些父母在孩子音樂學習這件事情上,給孩子確立的價值取向就是戰勝他人,獲得比賽的好名次。如果孩子是在這樣的目標之下進行的音樂教育,就會失去對藝術的熱愛,享受不到音樂帶給他的快樂。更有甚者,有些父母還喜歡用比賽成績給孩子‘貼標簽’,一次失利仿佛天塌一樣,孩子身上所有的優點在那一刻都黯然失色,孩子還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嗎?他還會覺得自己是被肯定和需要的嗎?他可能會懷疑人生,原來父母需要的是優秀的他,而不是失敗或者有缺點的他。”
周教授談起自己多年的教學經歷,感慨于很多孩子并不是因為自己熱愛音樂而踏入這個領域,是因為身后一直有父母拿著“小鞭子”抽打,不得已才走上了這條路,但這樣的孩子,往往會因為彈錯一個音符、一次比賽失利而懊惱自責,對自我、對人生都失去信心。他建議所有的父母都不應該忘記自己讓孩子接觸音樂的初心—音樂應該能讓人更快樂、獲得慰藉,應該能讓孩子感受到這世間的愛與美好。
孩子因為被愛,才會擁有愛的能力;孩子因為被愛,才會產生安全感,可以身心放松地去享受音樂。孩子會因為想表達愛,而努力地將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讓大家享受他的音樂帶來的快樂。所以,愛和被愛,才是能結出音樂之果的根本。讓每個有琴童的家庭中,都縈繞著充滿愛的美妙琴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