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宇
(貴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高職院校當中借助于形勢與政策對學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內容,形勢與政策具有重要的教育使命,不可替代。因此則進一步證明了形勢與政策教學的重要意義,在新時期發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需要盡可能的促使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這樣的課程當中深刻了解自身的責任與使命,承擔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使命,從而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
高職院校當中的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是在為學生傳授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過程當中緊密結合社會實際,作為高職院校核心思政課程,能夠在全面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更加了解國際國內形勢,根據當前國家政策以及方針等,在走入社會之后能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形勢與政策教育是聯通社會促使學生在校園當中就能夠看到社會以及世界真面目的重要渠道,因此則需要積極重視形勢與政策教學的實效性。
1.2.1 理論性以及實效性
形勢與政策課程的主要內容則是將國內外的熱點新聞事件向學生進行傳遞,從而促使學生通過這樣的教學內容在教師的講解之下能夠獲得其背后所蘊含的社會性問題。教師在形勢與政策課堂教學中協助學生了解當前國內外的社會發展形勢,促使學生潛移默化當中養成良好的輿論分析能力以及社會辨別能力。要求學生基于理論結合實際進行研究,能夠熟練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更深層次的對時政話題進行梳理,從而在日常生活當中明辨是非,以辯證的視角看待難題。一般情況下高職院校當中的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則是教育部整合半年內所發生的新聞大事,具有鮮明的實效性。但與此同時,國內外局勢風云變幻,在瞬息萬變的背景下需要教師與學生都能夠時刻關注前沿資訊內容,避免教學內容過時。
1.2.2 特殊性
形勢與政策的教育內容涉及范圍廣泛,相較于其他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呈現出一定的特殊性,包括教學內容以及授課方式等。因此,在教學實施過程當中,教育部在每一學期初期向高職院校下發有關形勢與政策教學的要點內容,并提出延伸教學的有效建議。但是在高職院校教師自行籌備課程教學的過程當中,瞬息萬變的局勢促使新的事件與熱點話題悄然誕生,需要教師能夠及時的補充熱點事件,形成更加機動靈活的教學內容。促使整體課程內容能夠緊跟時事動態,打造更加生動的課堂教學環境。
在深層梳理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的過程當中,明確了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意義。基于實效性含義而言,主要是實際應用效果以及效應。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以及使命感,能夠利用黨與國家的方針政策等內容解決生活當中的問題則證明形成了鮮明的實效性。
在高職院校當中的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為了能夠實現相對更加良好的教學實效性效果,則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從而促使受教育主體接受度提升,才能夠形成更加良好的教學效果。發揮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時效性,需要遵循興趣教學原則,保障當前課程內容呈現出較強的趣味性,才能夠引發學生的積極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要求有關教務人員能夠積極重視學生當前的實際狀況,從而根據教學對象、內容以及客觀條件等眾多影響因素進行統籌安排,并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進而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處于優質的教學環境當中。
在教學方法以及手段等方面,需要授課教師能夠以更加新穎的方式,分析時政熱點、主體報告或是現場辯論等方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促使其能夠強化新事物的認知。例如在設計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可以舉辦形勢與政策教育知識競賽的方式,這樣的創新教學方式目的是為了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并促使學生更加精準的理解黨的政策與方針,并幫助高職院校的學生擴展眼界與視野,從而能夠以正確的思想高度面對國內外的重大事件。
積極適應高職院校的高質量教育發展需求,從而對于學生的人文素養、政治素質以及科學素養等均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同步強化學生了解院校、省市、國家以及世界等眾多方面的情況,對于校園文化活動具有豐富作用,營造更加濃厚的形勢與政策教學氛圍。舉辦教育知識競賽活動由馬克思主義教學部發起,并由形勢與政策教學團隊承辦,在隨堂教室當中根據教學時間自行確定。促使所有形勢與政策課程涉及的全范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其中。在比賽過程當中,以小組為單位,每組人數按照8 名固定成員進行組織,共分為四組,剩余成員則可以作為小組的場外智囊團。具體人員數量分配則可以根據班級當中的人數進行調整。
比賽現場由教師團隊現場問答,均選取形勢與政策教學知識當中的內容。并且每組選取一名同學對對方小組進行監督,負責計時并觀察搶答是否違規。比賽共分為3 輪,首輪比賽中則根據每一小組的抽簽情況確定每組必答的5 到題目,每答對一題計10 分,答錯不扣分。在首輪競賽當中每一小組均可獲得一次場外求助的機會,時間限制為30s。第二輪比賽則為搶答題。包括是非題與選擇題,在主持人讀題后,宣布開始搶答則可以進行搶答,同樣答對一題加10 分,答錯不扣分。本輪競賽題目共為15 道且每道答題時間不可超過10s。第三輪則為風險題競賽。設置分數為10 分、15 分、20 分、30 分的題目。且每組只能選擇兩次答題機會,答對則加上對應題目分數,答錯則扣除相應分數。
在三輪競賽完成后,統計分數,分數最高的小組獲勝,并頒發小禮物或是增加期末平時分等以茲鼓勵。這樣的趣味教學模式能夠促使學生更加積極的投入日常學習當中,并且借助于知識競賽活動,更是能夠刺激學生在快速反應過程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答案,從而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教學模式。在更加熱烈的交流氛圍中打造強化教育效果。圖1 為知識競賽現場。

圖1 形勢與政策知識競賽現場
高職院校的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與實際生活當中的事件內容等具有緊密聯系,涉及更加廣闊的知識領域,僅僅是依靠教師獨立個體的知識儲備難以滿足當前高職院校的教學需求。并且這樣的獨立教學方式無法結合先進的教學理念,因此,則需要高職院校當中的形勢與政策教師群體能夠形成集體備課的效果(圖2),達成知識互補,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基于問題所在進行相互探討研究,集中力量解決教學當中的問題,這是促進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捷徑。形勢與政策課程集體備課研討,需要每一個教師都能夠精心準備,并將自己的備課講稿打印分發到其他教師手中。尤其是兼職教師,更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在形勢與政策的學習內容當中,從而在與其他教師交流的過程當中吸收教學經驗,取長補短,獲得思維層面的靈感迸發。不僅能能夠強化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更是能夠以團隊合力作用形成全新教學高度,強化團隊教學意識,對于高職院校的教育事業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圖2 形勢與政策教師集體備課
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師的專業素質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實效性。因此,打造具有過硬專業教學水平,并具有豐富政治理論基礎的教師團隊是提升課程教學實效性的必然途徑。考慮到形勢與政策課程具有鮮明的理論性、特殊性以及實效性,因此需要高職院校當中的領導層人員能夠對教師團隊的師資力量進行規劃布局,鼓勵院校二級書記、教師輔導員等參與到教師團隊的構建當中,壯大師資力量,并在其中選拔最優的教師開展教學。
要求教師本身具有良好的馬列主義思想,并緊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黨中央信條,以崇高信念以及堅定理想對身邊的學生起到積極影響作用,從而潛移默化的對其產生影響,以身作則將會形成更加突出的教學實效性。高職院校當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會對學生尚未成熟的心智產生影響。教師集體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努力建設豐厚知識體系,深入淺出講解馬列毛鄧以及習近平新時期社會主義理論,促使學生在更加靈活生動的課堂教學環境當中提升是非辨別能力,并滿足學生對于社會的了解需求。
形勢與政策中的教學內容大多數情況下與時政熱點內容緊密相連,為了能夠提升教學實效性,則需要高職院校的相關教師能夠積極重視到互聯網時代環境下對于教學所產生的影響。借助于更加先進的信息化教學環境,打造基于互聯網應用狀態下的形勢與政策教學環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使學生更加積極的投入這樣的課程教學環境當中。在課堂當中聯合時政熱點內容,從而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關注時事新聞的習慣,對于學生的思政思維具有積極影響。并且在這樣的學習過程當中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自我的思維狀態,并根據這樣的教學內容與同學與教師進行積極探討。
在信息化時代高速發展的過程當中,不僅僅需要促使學生快速掌握有關形勢與政策的知識內容,更為重要的是促使學生真正意義上能夠理解其中的意義,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的思維內涵,在后續的學習與生活當中都能夠相應的應用。因此,在高職院校當中開展形勢與政策的教學,可以積極組織學生自行創建微課。在班級當中根據教師給出的題目搜索最近有關的時政熱點事件與話題,不僅能夠促使學生更加主動的吸收有關形勢與政策的知識內容,更是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表現。
在圖文并茂以及多元感知的先進信息技術應用之下,在教學過程當中形成同步分析課本知識以及現實問題的教學構造。與此同時促使每一個學生在打造自己的微課過程當中都能夠及時的借助于互聯網環境遨游在更加豐富的思政知識內容當中。借助于思政學習網站以及微博、微信等公眾平臺,創建更加自主的學習空間。同時教師也可以基于這樣的互聯網教學成效觀察每一個學生的不足之處,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從而能夠掌握教學主動權,并提升教學實效性。
近年來,高職院校逐漸擴大發展,隨著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漸靠近,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突出了重要地位。而在實際當中,要求該門課程據具有良好的實效性表現,需要基于當代教育環境進一步分析課堂教學效果。揚長避短趨利避害以針對性的靈活教育創新辦法全面提升教學實效性,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