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地處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中部,城西科創大走廊西端,作為浙西重要的生態屏障,近年來,堅持綠色發展,聚集了眾多發展優質資源要素。臨安森林覆蓋率達81.97%,林業年碳吸收量達到124.46 萬噸,在浙江省排名第二。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一直處于浙江省縣級評價單元的第一等級“優”的行列,綠色發展指數連續2 年位居全省縣(市、區)中的前三位。2021年以來,圍繞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臨安全面謀劃推進碳中和先行示范區建設,選擇擁有得天獨厚的碳匯基礎的湍口、太湖源2個鎮為零碳、低碳小鎮實踐區,確定了“零碳”(低碳)小鎮“四個一”建設路徑,全面鋪開低碳、零碳小鎮建設,打造天目“臨碳”示范細胞項目,積極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地方經驗。
臨安發揮浙江農林大學等高等院校的人才科研優勢,利用林業碳匯等生態資源,運用數字化思維、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手段,率先打造“天目‘臨碳’數智大腦”,探索建設碳中和先行示范區。
擔任班主任工作已有十多個年頭,經歷過剛開始時的迷糊、不知所措,繼而被瑣事搞到焦頭爛額,也有過一心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思想,然后精疲力盡,卻吃力不討好。當然也有過小有收獲時的自足、欣慰,其中的滋味也就只有經歷過才知道。班主任的工作是瑣碎的,但我堅信,如果能建設好一支干部隊伍,一定會對自己的工作有莫大的幫助。班干部是班級的核心力量,是班主任進行工作的有力助手,巧選妙用這些小幫手,也就顯得更加舉足輕重。班干部隊伍的構建過程需要我們班主任花心思,隨著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和自我學習,在班主任工作中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這次我想談談在不同時期下班干部選拔上的一些做法。
臨安建設碳中和先行示范區,具有三方面的基礎:一是從自然資源稟賦上看,臨安森林覆蓋率達81.97%,在全省乃至全國名列前茅,利用森林股碳減排具有獨特優勢;二是從科技支撐上看,坐落于臨安的浙江農林大學是中國森林減碳研究的重要智庫,擁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竹林碳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浙江省森林固碳減排重點實驗室,相關發明專利13件、軟件著作權16 項;三是從數字化改革與固碳耦合的基礎上看,已建成自然生態資源一體化管理系統、能源大數據監測服務平臺等一批數字化集成管理服務平臺,先行開展了部分地區森林資源碳匯總量測算和監管,并可實時監測能源領域的碳排放數據。
堅持V 字型開發模式。V 字型下行階段,主要是明確建設目標、加強組織保障、制定工作規范、進行事項拆解、開展數據調研、實施應用協同。V字型的上行階段,主要是進行數據歸集、建立指標體系、構建計算模型、實施業務集成、發布數智大腦、持續迭代升級。
哈希又譯為“散列”,哈希函數以任意長度的消息為輸入,輸出固定長度的消息摘要。例如:哈希函數SHA-256輸出的哈希值為256 bit。通常情形下,哈希函數是一類壓縮函數,它的值域遠小于定義域,即一個消息摘要存在多個原像與之對應。比特幣系統中所應用的哈希函數還需要滿足以下3個安全要求:
堅持多元數據碰撞。通過“物聯網+區塊鏈”等多項技術的綜合應用,全面、及時、準確掌握碳排放、碳減排、碳匯相關數據,構建基礎數據體系。并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對碳排放、碳減排、碳匯數據的分析應用,重點對年度排放、減排等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對高排放區域、部門、行業、企業進行識別。運用智慧大腦模型庫中關于土壤碳匯核算、林業碳匯核算等模型,構建全區碳匯資源“一張圖”。總之,要通過碳數據的可視化跟蹤管理,輔助決策者平衡處理好產業發展、經濟運營與碳排放控制之間的科學關系,促進政策重建、流程再造,促進能源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與產業聚集,推動能源行業轉型升級、社會節能減排。
堅持推進“兩掌一屏”。按照“442”構建,打造“兩掌一屏”。“兩掌”就是“浙里辦”“浙政釘”。“浙里辦”聚焦事項辦理,重點設置“碳足跡”“碳標簽”“低碳政策”等模塊;“浙政釘”聚焦事項治理,重點設置“碳報表”“碳預警”“碳指標”等模塊;“一屏”就是指“天目‘臨碳’數智大腦”平臺。5 月24 日,臨安成功發布了天目“臨碳”數智大腦,成為浙江省首個上線運行的數字化“碳中和”管理平臺。該平臺由“摸清碳排放”“發掘碳減排”“碳匯一張圖”“邁向碳中和”四個模塊構成。“摸清碳排放”模塊的左側,主要是“六大領域碳排放量”和“分能源品種排放量”;中間是“四大指標”;右側是民生類碳排放、碳排放預測和能源結構調整預測。“發掘碳減排”模塊的左側是清潔能源供給側的情況,右側是能源消費側的情況。“碳匯一張圖”模塊主要是碳匯變化趨勢、森林吸收匯、碳匯林面積等情況。“邁向碳中和”模塊主要設置了“太湖源低碳小鎮實踐區”和“湍口零碳小鎮實踐區”兩個版塊。
至今,沒有完善的法律對互助社進行保護,導致個別業務無法順利開展。由于管理較為分散且落后,加之大量的農村資金互助社沒有達到銀監會的規定,使得互助社無法得到有效的監督和指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發展。
堅持“小切口、大牽引”。首批啟動太湖源“低碳小鎮實踐區”、湍口“零碳小鎮實踐區”兩個場景創建工作。太湖源“低碳小鎮實踐區”,主要是以太湖源鎮為試點,做好利用現有的數字化手段,建立能源、工業、交通、建筑、農業生活等領域的碳源減排和固碳增匯多跨應用場景;當碳排放量超出設定的閥值時設置超標預警提示;發展低碳產業長廊,打造綠色長廊、產業長廊;與轄區內的山核桃和其他標志性農產品經營主體進行合作,為符合減排條件農產品“貼”上碳足跡標簽,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參與度這五項工作。湍口“零碳小鎮實踐區”,主要是以湍口鎮為試點,做好加快集鎮和重點村的新能源汽車、電動車充電樁建設;加強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推進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查清轄區內碳排放情況,摸清碳排放總量;摸清碳減排、碳匯情況,當碳排放量超出設定的閥值時設置超標預警提示;加快轄區內的低碳農產品建設,對生產到加工整個全流程的環節進行碳足跡數據跟蹤,為每一個臨安出品的農產品打造碳標簽這五項工作。在上述兩個試點基礎上,臨安還要力爭打造低碳產業園、低碳社區、低碳醫院、低碳學校案例各一個,后續逐步規模化推廣應用到低碳園區、低碳交通、低碳物流等領域,打造一批富有臨安特色的低碳示范案例。
堅持構建標準和制度體系。前期,臨安與浙江農林大學等高校開展區校合作,利用高校豐富的學術資源,組建了“臨安碳中和研究中心”。接下來,在浙江農林大學現有的《竹子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竹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竹子造林碳匯計量與監測》等國家與行業標準的基礎上,探索形成更多的碳匯方法論標準,并探索制定控制碳排放、鼓勵碳減排、促進碳增匯等三方面的政策制度體系。
天目“臨碳”數智大腦將通過“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多項技術的綜合應用,搭建基礎感知層、數據傳輸層、數據資源池和智慧大腦模型庫,形成“三庫一腦多場景”的綜合應用平臺,并通過開展制度標準創新,逐步走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務實管用的碳中和“臨安模式”。臨安也將以數字化改革推動“碳中和”落地實踐為己任,聚焦“產業結構轉型和能源結構優化”,全面推動區域“降碳排”“增碳匯”“優碳減”,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