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沿海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是特殊的沿海濕地生態系統和重要的潮間帶森林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具有防風消浪、保護海岸、固碳儲碳、凈化海水、調節氣候、再造陸地等功能,被譽為“海岸衛士”“造陸先鋒”和“海洋綠肺”,對維護生物多樣性、美化海岸景觀、發展海洋旅游和開展海洋科學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國紅樹林自然分布在海南、廣東、廣西、福建、香港和臺灣,建有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圳福田紅樹林鳥類自然保護區、山口國家級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漳江口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等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浙江地處東南沿海,海岸線7046 公里,擁有海域面積約26萬平方千米,相當于陸域面積的2.56倍,有“陸域小省,海洋大省”之稱。浙江省是中國紅樹林栽植的北界,歷史上曾有過多次較大規模的引種造林活動,但目前保存率較低。為了科學推進浙江省紅樹林發展,本文總結了浙江省紅樹林的栽培歷程與現狀、研究進展,并探討了浙江省紅樹林保護發展的建議,進而為浙江省紅樹林的保護與發展提供參考。
目前對脊柱腫瘤的外科治療有多種手段,如傳統的開刀手術治療和微創治療。有截癱風險或已經發生截癱的一部分患者,需要進行開刀手術,通過手術切除病變解除脊髓神經的壓迫,重建脊柱穩定性后依然可以自主行走,生活自理。患椎體溶骨性轉移瘤、骨髓瘤、血管瘤的一部分患者可選擇微創治療,如粒子植入術(針對惡性腫瘤)、經皮椎體成形術等,這些治療方法能夠降低截癱的風險。
李先生的女兒是國內一家上市公司的老總,大多數時候,都是李先生獨自生活在曼哈頓。按國內一般空巢老人的狀況,他該是“蝸居”在一所空曠而孤獨的大房子里,自怨自艾,每天要么守著電話,要么站在家門口,數星星盼月亮地盼著女兒回來。
早在1957 年,中國便率先人工引種紅樹林到樂清西門島,1958年瑞安也有秋茄紅樹林引種成功的報道。從上世紀50年代到本世紀初,溫州永嘉、平陽、瑞安、蒼南、龍灣、樂清以及臺州、寧波都有過紅樹林引種或栽培,這一時期累計種植秋茄紅樹林約460公頃。
堰河村隸屬于“湖北十大名茶之鄉”五山鎮,境內五堰分布錯落有致、水資源豐富,數條支流水體清澈,自山澗流下,從穿過村區匯入堰河。村子周邊山巒起伏,空氣清新,竹木茂盛,遍地綠茶飄香,擁有1200畝生態茶園。為豐富茶文化內涵,堰河村相繼建起了茶壇、茶圣廳、奇石館、農博館等景點,游客在品茶之余,可參觀茶葉加工區,了解殺青、揉碾、烘干、提香、篩選、包裝等茶葉生產的全過程,還可拜茶圣,讀茶經,祭茶壇,賞奇石。2010年堰河村被評為“湖北旅游名村”和國家AAA級旅游風景區。
根據2020年的調查統計分析顯示,目前紅樹林的主要造林樹種是秋茄和苦檻欖,總計393.79公頃,其中,苦檻欖18.27公頃、秋茄375.52公頃。紅樹林分布集中在溫州和臺州,其中溫州257.01公頃、臺州129.76公頃。
《全國沿海防護林體系規劃(2016—2025)》提出,紅樹林造林4.87萬公頃,其中計劃在浙江省樂清市、溫嶺市、玉環縣等3個縣(市、區)營建690公頃紅樹林;國家自然資源部和國家林業與草原局聯合印發的《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中要求,到2025年,浙江省新植紅樹林200公頃。
隨著國家對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視,并提出“南紅北柳”“藍色海灣”國家重大海洋生態工程,海洋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到了新高度,紅樹林的保護與發展得到了強有力的發展,紅樹林研究成果得到了有效的推廣應用。2013年,原浙江省溫州市海洋漁業局利用海涂圍墾的資金嘗試開展第一個紅樹林生態補償項目,并在龍灣樹排沙島成功營建了浙江省第一個紅樹林生態補償項目示范基地,展示了紅樹林的生態效益。2013—2021年,浙江溫州和臺州地區利用海洋生態補償、藍色海灣建設等資金,大力發展紅樹林,造林保存率達80%以上。紅樹林造林項目嚴格執行浙江省紅樹林造林技術標準《紅樹林造林技術規程》(DB 33/T 920-2014),每個項目制定設計實施方案、嚴格選擇宜林地、種植管護和驗收標準,保障了造林一片,管理一片,成活一片。
探索了浙江人工紅樹林系統監測評價體系,揭示了秋茄不同地理種群結構特征和研建了其種群生物量及碳儲量評估技術。
2013 年,紅樹林進入造林發展的新階段。溫州市海洋漁業局嘗試開展了紅樹林生態補償項目,并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開啟了由海洋部門應用海洋生態補償和生態修復專項資金開展紅樹林造林。造林地點主要有臺州玉環,溫州地區的樂清、洞頭、龍灣、瑞安、平陽和蒼南,同時舟山、臺州三門也開始少量造林,造林面積約300公頃。
通過多年實踐,浙江目前建成西門島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蒼南鰲江口紅樹林保護區、溫州龍灣省級海洋特別保護區,其中保護對象之一為紅樹林生態系統。2020年編制完成的《浙江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2020—2025)實施方案》提出,營造和修復紅樹林面積457.2 公頃。其中,營造紅樹林200公頃,保護修復提升現有紅樹林257.2公頃,實施紅樹林區域的監測評價和關鍵技術研究推廣應用,建立紅樹林良種種苗保障性苗圃。
2000年以來,在浙江省科技廳、省林業局、省海洋漁業局以及溫州市林業局等多個部門專項科技經費的支持下,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等單位分別組建了紅樹林研究團隊,組織開展了紅樹林的相關科學研究和示范推廣,針對浙江紅樹林營建中樹種較為單一、抗寒種質資源缺乏、宜林地選擇和造林技術缺乏等技術難題,系統開展了紅樹植物引選、營造林技術、耐寒種植選育等核心技術研究,并形成了抗寒紅樹引種及造林配套技術研究成果。近年來完成著作兩種,制定發布浙江省地方標準《紅樹林造林技術規程》(DB 33/T 920-2014),具體研究進展如下。
開展了紅樹林資源調查、資源收集、引種及抗寒性評價試驗,引進無瓣海桑、拉關木、木欖、紅海欖、老鼠簕、白骨壤、秋茄、尖瓣海蓮、桐花樹、海漆等紅樹植物,系統研究了秋茄、桐花樹在浙江地區生物生態學特性及物候期,目前引種成功的有桐花、海漆、秋茄。
盡管我們確認NAFLD是一個新發現的結石病的危險因素,但NAFLD導致腎結石的機制仍未完全闡明。目前普遍認為NAFLD和腎結石的共同危險因素如肥胖、脂質沉積、胰島素抵抗、氧化應激反應等可能是導致二者相關的主要因素。
構建了中國高緯度海域生境浙南人工紅樹林營建關鍵技術體系。針對紅樹林區域普遍存在互花米草危害,人工清除難度大,與紅樹林爭奪生存空間,致使紅樹植物生長不良,甚至被消亡等問題,研究提出造林地互花米草控制和利用配套技術,有效控制互花米草惡性擴張趨勢,平均提高造林成活率40%以上,節約了造林撫育成本50%以上。明確了最適造林灘位,集成研創了樹種和宜林地選擇、栽植方法、種植密度、互花米草防控等紅樹林營建技術,制定省地方標準《紅樹林造林技術規程》(DB 33/T 920-2014),為中國高緯度海域生境人工紅樹林營建提供技術。
選育出國內首個紅樹植物秋茄良種“龍港秋茄母樹林種子”,并揭示其耐寒生理分子機制,在甌江口建成秋茄種質資源圃,收集秋茄種質45 份,開發構建了一套中國秋茄核心種質的指紋圖譜。提出了秋茄紅樹在紅樹林非天然分布區采種及育苗技術,為秋茄紅樹林進一步北移提供了種苗和技術支撐;在龍港鰲江口建立良種母樹林50 畝、在甌江口建立容器苗基地20畝,每年提供良種種苗100多萬株。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的春風遍及中華大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方針,使各行各業的經濟建設開始復蘇和煥發生機。科學、教育、文化、藝術事業的蓬勃發展,也促進了北京印刷業的繁榮和發展。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印刷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高質量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與發展,認真執行《浙江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2020—2025)實施方案》。加強組織協調,協調落實紅樹林保護修復任務和保障措施。縣(市、區)履行紅樹林保護修復主體責任,完善紅樹林保護制度。強化目標考核、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市級主管部門,實時進行監督、評估,實現目標確定與干部實績考核有機銜接,確保方案順利實施和保質保量完成,做出浙江省的窗口示范。
加大紅樹林專項資金和政策支持。落實兌現《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 年)》(自然資發〔2020〕135號)關于紅樹林造林給予的建設用地指標獎勵,將獲得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轉化為生態補償資金用于紅樹林保護、修復、新造林及監測評價研究。積極爭取國家中央資金支持,省、市、縣投入配套資金。研究市場化、社會化投融資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發揮資金合力。
開展紅樹林專項研究,助力全省紅樹林工程建設。以浙江省農科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為技術依托單位,建立浙江省紅樹林研究中心,重點加強紅樹林耐寒優質種質選育、宜林地選擇、高質量紅樹林撫育管理措施、紅樹林北移種植技術、紅樹林增匯技術、生物多樣性維持技術,以及效益評價等科技攻關,解決灘涂生態修復技術難題并將適用的科技成果進行推廣應用,為浙江省灘涂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維持、藍碳增匯、紅樹林保護修復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加強紅樹林保護地管理機構建設。完善龍港新美洲紅樹林濕地公園、龍灣海洋公園和玉環國家級海洋公園的管理機構。在全省沿海紅樹林濕地率先建成以市、縣兩級林業科技推廣站為骨干的完整的技術推廣體系。通過加大林業科技成果轉化及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和創辦林業科技型產業,示范推廣林業新技術、新成果在工程建設上的應用。
加強宣傳、公眾參與和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宣傳紅樹林保護修復教育,對典型案例、有效模式和先進人物進行廣泛宣傳,進一步提高認識,形成全社會重視支持紅樹林修復工程良好氛圍。在各紅樹林自然保護地建立專門的宣傳欄。充分調動公眾參與紅樹林保護修復的積極性,建立健全社區共建共管機制,加大政策宣傳力度,發揮媒體、公益組織和志愿者的作用,暢通監督舉報渠道。推動國際國內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理念和前沿成果,展示浙江省紅樹林保護修復成功經驗、技術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