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也可以很美味。每天與我們面對面的餐桌,就是一個知識冒險的寶庫。”跟隨宮崎正勝的這句話,翻開《餐桌上的世界史》一書,頓覺天地廣闊。
餐桌上的食材日益豐富,但關于它的常識和基礎知識卻愈發(fā)模糊和不清晰。生鮮冷鏈物流系統(tǒng)的日益發(fā)展,讓人們忘記季節(jié),忘記地域,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端上日常餐桌都不再是難事。玉米、辣椒來自南美,西紅柿來自地中海,菠菜來自伊朗,胡椒來自印度。蔬菜、香料輪番上演著不同的世界史。
《餐桌上的世界史》一書告訴人們:餐桌就是小型的“大劇場”。我們的餐桌貫穿著世界史,這句話聽來或許有些夸張,因為料理中既有家庭風味,也有地方風味,不免令人懷疑能否歸納進所謂的“世界”的龐大框架。不過,人類在長達500 萬年的漫長歲月中,經(jīng)過反復不斷的飲食交流,才造就了如今的“飲食世界”,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本書共有八章,分別是孕育人類的大自然糧倉、農(nóng)耕及畜牧所發(fā)展出的飲食模式、世界四大料理圈的誕生、亞歐大陸的飲食文化交流、因“大航海時代”而變遷的地球生態(tài)、砂糖與資本主義經(jīng)濟、支撐起“城市時代”的食品工業(yè)、冷鏈物流系統(tǒng)與全球化。毫無疑問,當今世界正處于一個各地飲食文化快速交流、混合交匯于餐桌的時代。通過盤踞在地球表面的“冷鏈物流系統(tǒng)”,世界各地的食材紛紛流進了家庭的冰箱。于是,冷凍、冷藏庫變成了“哆啦A 夢的口袋”,餐桌則化身為世界各地食材競相演出的“大劇場”。
日本知名學者和暢銷書作家宮崎正勝從世界史的大框架出發(fā),通過平常可見的各種食材和料理,以全球性的宏大視角為我們講述人類文明、文化的交流與變化的過程。他從約1 萬年前的農(nóng)業(yè)革命、15—16 世紀的大航海時代、18 世紀后期開始的工業(yè)革命、20 世紀后期開始的科技革命等四個時期闡述了不同時代食物的演變遷移,曾經(jīng)歷史書上枯燥無味的陳述與日常耳熟的食物交織,也變得生動有趣。
作者在前言中闡述了“飲食世界史”的四幕劇,即第一幕谷物與容器的出現(xiàn),第二幕大西洋——食物的回廊,第三幕遏制腐敗,第四幕冷凍食品巡回地球。同時認為,“餐桌上的世界史”逐漸加快了變化的步調(diào)。從19 世紀開始的飲食變革,到了20 世紀后期則迅速朝著快餐化邁進。所謂快餐化,是指點餐后能在極短時間內(nèi)就可享用到飲食。與此同時,這一變化也造成了擺上餐桌的食品進一步趨向簡便化。
小編非常認同作者“緩慢就是美麗”一說,“……餐桌上每日的料理與食材,猶如人類歷史的重演……在享受餐桌上重現(xiàn)的飲食軌跡的同時,我們必能與慢食建立連接,也必能找回曾經(jīng)的飲食文化。”
作者簡介:
宮崎正勝,1942 年出生。原任北海道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并長期在日本NHK 電視臺從事世界史講座。專攻前現(xiàn)代的國際交流史、世界教育史。著有《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世界史圖解》《從地名與地圖看世界史》《航海圖中的世界史》等多部作品。

書訊:
《餐桌上的世界史》
作者:宮崎正勝(日)
譯者:陳柏瑤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18年5月
定價:4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