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子 圖片來源/網絡

提起英國,腦海中是否會浮現出自己正沿著倫敦悠長的貝克街行走的畫面,一路追尋福爾摩斯和華生所留下的足跡,與他們一起深入探案;還是穿越國王十字9?車站,進入到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一探真實世界的“對角巷”——約克郡的街角……
英國擁有太多古老而令人著迷的傳說,哪怕坐在一家小餐廳或者小酒館,點一些小食,都能想到莎士比亞美麗的十四行詩以及托爾金、簡·奧斯汀、狄更斯等文豪筆下的文學傳奇。而在體驗這些美好的同時,英國的美食自然而然也就必不可少了。
英國戲劇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曾說過,想在英國吃得好,就應該一天吃三頓早餐。英國的早餐確實擁有獨特的魅力,一頓豐盛的英式早餐包括炒蛋(或者煎雙蛋)、烤香腸、黑布丁、咸肉、劃有十字口的烤番茄、焗黃豆、蘑菇,并搭配茶或者咖啡等飲品——營養均衡品類豐富——美好的清晨就這樣開始了。
英式早餐里的菜品大多是常見的食物,在世界范圍都流傳甚廣,但唯獨有一樣在英國以外的地方難覓其蹤,這就是黑布丁(Black Pudding)。作為英國人心目中早餐盤中的“靈魂一味”,黑布丁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布丁”甜品,而是使用新鮮的豬血,加入脂肪等其他材料塞入腸衣煮制而成,其中還加入了燕麥用來幫助吸收豬血,同時增加飽腹感。“要吃得好,就得起得早”這句話在英國同樣適用。如果有機會到英國游覽,從街頭咖啡廳到高檔酒店,基本都會提供英式早餐,但如果稍微貪睡,就會在那些自助早餐的餐爐中發現一些奇形怪狀的黑色物質。這些黑色的“莫可名狀”正是黑布丁,通常英式早餐里的黑布丁是圓形或者三角形的片狀,但是放置過久或者被外力磕碰也非常容易變形,因此燕麥在其中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定型。
黑布丁不僅會出現在早餐里,在英國的主菜中也是隨處可見,筆者有幸吃過不少次黑布丁,甚至出于好奇買來直接吃過一整塊,味道非常仁者見仁,不甜不咸,吃進嘴里就像是某種軟糯的餡兒。其實這種食物就好比北京的豆汁,極度受到當地人喜愛,但是對于其他地區的人來說,那就是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勒特了。
炸魚薯條(Fish and Chips)作為英國的國菜,擁有悠久的歷史,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他的小說《奧利弗·特威斯特》(,1837 年)中提到了“炸魚倉庫”,并且提及了炸魚與面包或烤土豆一起供應。到了1845 年,廚師兼作家阿萊尼斯·索耶(Alenis Soyer)在他的第一版《人民先令烹飪》()這本書中給出了“炸魚,猶太時尚”的食譜,該食譜是將魚蘸入面粉和水面糊中,然后油炸。直到19 世紀下半葉,猶太人才完全將炸魚文化推廣到更廣泛的英國民眾。


英國人到底多愛炸魚薯條呢?據說,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將熱氣騰騰的炸魚薯條稱為“好伙伴”,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稱炸魚薯條為勞動階級的“重要家常菜”,而披頭士樂隊主唱約翰·列儂會在炸魚薯條上添加大量番茄醬。
不過,最終版本的炸魚薯條到底是不是英國發明的,學者們還頗有些爭議,一般說法便是由一名猶太男孩約瑟夫·馬林(Joseph Malin)在1860 年的倫敦東區街頭,發明了炸魚薯條。但無論如何,到英國旅游、學習或者工作,點一份炸魚薯條才不會后悔。

炸魚薯條是一道美味的街邊熱食,做法看似簡單,就是把新鮮的魚裹上一層面糊,并用油來炸,然后搭配粗厚的炸薯條,吃的時候再配上不同口味的調味醬。但所謂越簡單才越復雜,一份好吃的炸魚薯條十分講究,首先魚要新鮮,越新鮮的魚,炸出來的越好吃,所以一般沿海城市的炸魚薯條會比內陸城市的更加美味。英國由于鄰近北海,鱈魚是炸魚薯條最通常的選擇,此外白魚也是常見之選。在英格蘭北部和蘇格蘭地區,黑線鱈最為常見。其次就是油的選擇,英國北部常用牛脂來炸魚,而南部則多用植物油,講究的店家還會用中國人熟知的花生油來增加香氣。最后,英格蘭地區炸魚薯條一般搭配鹽和麥醋,而蘇格蘭地區則搭配白醋。
烤土豆在英國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十八世紀中葉,街頭小販常會于秋冬時節售賣烤土豆。在倫敦,每天更可售出數以十噸計的烤土豆。烤土豆也是英國篝火節(Bonfire Night)的傳統食品,土豆會連帶著皮被放入篝火中烤熟。
烤土豆常見于英國街頭,通常餐廳和小攤皆有售賣,英式烤土豆會被直譯成夾克土豆,也是因為土豆是帶著皮一起被烤熟的。而放入烤土豆中的餡料也十分豐富,常見的有咸牛肉、咖喱雞、大蝦餡料、金槍魚、焗豆、涼拌卷心菜等,再在烤土豆的最上層澆上一層辣肉醬、酸奶油或者肉汁。在蘇格蘭地區,羊雜碎甚至也會被用作烤土豆的餡料。
就像大多數南方人偏愛大米、北方人喜愛面食一樣,土豆對于英國人來說是每天的主食,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量來源。而一份烤土豆,正是工作休閑之余最趁手的選擇之一。
英式牛肉派是英國的一種傳統肉餡餅。它由被燉熟的牛肉和牛肉汁制成,有時會混合蔬菜一起被封閉在糕點殼中。這道美食通常與“牛排土豆片”——一種炸成厚片的土豆片一起食用。

在英國,英式牛肉派通常是足球比賽開球前或中場休息期間吃的傳統熱食。牛肉派在英國是足球的代名詞,甚至稱為足球派都不過分。想象一下,在人聲鼎沸座無虛席的球場上空,混合著各種牛肉派誘人的氣息,咬一口,軟嫩多汁的口感讓人瞬間充滿熱量,接下來自然會更有力氣與全場觀眾一起在觀眾席上卷起“人浪”,將下半場比賽推向高潮。
不過對于日常來說,獨自享用整個牛肉派可能會有些許的膩感,所以兩三個人一起分享食用也是不錯的選擇。牛肉派也可當作晚餐,通常拌上鹽和醋一起享用。在英國愛丁堡地區,有一種烈醋和棕色醬汁的組合,很受歡迎。牛排餡餅也可以從薯條店直接買到,并配上一份薯條。在蘇格蘭地區,一些炸魚薯條店會把預煮熟的冷凍牛肉派放入深脂肪油炸鍋中來加熱它們,這樣就很方便售賣了。此外,許多蘇格蘭地區的人還會用牛肉派晚餐慶祝他們的元旦(Ne'er-day)。

典型的“英式早餐茶”是多種紅茶的混合茶,以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往往包括濃郁的印度茶、香醇的錫蘭茶和色澤鮮亮的肯尼亞茶,茶濃而提神。相對于歐洲對奶的偏愛,英式早餐茶的主角絕對是茶本身,醇厚的茶帶有淡淡的花香,再倒入適量新鮮的牛奶或者檸檬片來激發香氣,嶄新的一天就這樣開始啦。
相比英式早餐茶,英式下午茶近幾年在國內也越來越流行,很多人不論老少,都開始在專門的茶室體驗英式下午茶。一場場充滿儀式感的下午茶簡直讓人分秒感受到來自英國的“精英風范”。下午茶是英國著名的“特產”,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70 周年時,曾與著名的帕丁頓熊在溫莎城堡“合拍”了一段動畫短片,場景正是下午茶時光。


其實,最先開創英式下午茶之風的便是來自享受中國茶的英國皇家和貴族。“英式下午茶”這一稱謂的正式發明是在19 世紀40 年代,由貝德福德第七任公爵夫人安娜于1840年引入英國。據說,公爵夫人會在下午四點左右變得有些饑餓,而她家的晚餐卻在八點鐘才開始供應,在午餐和晚餐之間留下了很長的時間。因此,公爵夫人便要求仆人端上一杯茶,一些面包和黃油,并在下午晚些時間將這些茶點送到她的房間,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種習慣,然后她開始邀請朋友一起享用。英式下午茶就這樣成為了一種時尚的社交活動。在19 世紀80 年代,上層階級和社會婦女通常在四點到五點之間,會換上長袍,戴上手套和帽子,一起在客廳里享受下午茶的時光。
如今,喝下午茶的最“正統”時間是下午四點鐘,也被俗稱為Low Tea。與之相對應的High tea 則普遍適用于大眾,更像是正餐的茶點,一般在六點進行。在過去,一般只有下層人民會在工作之間為了補充體力而享用High tea,并且坐在較高的餐桌和椅子上,方便快吃快走。
對于甜食愛好者來說,下午茶是一番無與倫比的享受;但如果不嗜甜,那則要小心了——英國人對“甜”品熱愛絕對超乎你的想象。正統英式下午茶的點心是用三層點心架的瓷盤裝盛的,通常第一層放三明治,有火腿、芝士等口味,第二層放英式下午茶必備的傳統點心司康餅(Scone),第三層一般沒有固定搭配,由主廚選擇放置適合的點心,常規是蛋糕及水果塔。標準的下午茶吃法是由下往上開始吃,由咸到甜,由淡到濃。從三明治開胃,到邊涂果醬或者奶油邊吃一份傳統的司康餅,最后以甜點收尾。而下午茶的專用茶為祁門紅茶、大吉嶺、伯爵茶與錫蘭紅茶等香氣馥郁的品類,糖和奶則豐儉由人。
世界各國雖然都時常調侃英國的各種“黑暗料理”,但沒有哪個地方的人們不熱愛自己這片土地上的食物,英國人民也以他們的美食而自豪。也只有真的腳踏這片土地,才能發現在那些看似離奇的外表之下,隱藏著的只有親自嘗試才能發現的美食滋味與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