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倩,張文良
(1.貴州財經大學外語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2.貴州財經大學學生處 貴州 貴陽 550025)
學生社區越來越成為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場所,承載著高?!叭恕钡闹匾δ??!耙徽臼健睂W生社區本質上是整合學校各級學生服務系統資源,給學生提供集中、方便、統一的服務,主要特點是“多樣化”。近年來,各高校都在嘗試探索學生社區教育管理模式。
當前大多數高校都采用自上而下的學生工作管理系統。這種學生社區管理存在以下弊端:一是管理系統實行垂直式管理,合力不夠。管理目標的達成,離不開學生社區各部門的多方協作,如同一個人身體的各個器官缺一不可,各自承擔者整個身體的部分功能。但從領導與配合上,部門之間會出現政策執行不到位、配合不默契、甚至相互推諉等問題,極大影響“一站式”學生社區的管理效度,進而影響學生對學生社區的滿意度、歸屬感。二是學生社區信息化管理比較落后。信息管理部門所需要涉及的內容要求多樣,學生信息管理的錄入出現多頭管理且需耗費大量的精力,導致各個部門都有獨立的信息處理子系統,共享數據經常出現延遲和遺漏的情形,從而給“一站式”學生社區的工作帶來嚴峻的挑戰。
一是學生社區管理人員能力與學生需求不對等。目前社區管理人員僅從事簡單的體力工作,與“90”“00”后學生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且進駐的輔導員由于大部分精力用在學生日常行政工作外,與學生見面交流機會少。二是學生社區的教育管理過于強調學生單一的服從、強制。學生被動接受管理,管理成效不佳。另外,高校成立學生自我教育社團等學生組織,只是從事減輕教師工作量、檢查宿舍衛生等簡單工作,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識不強,不是學生合法利益的維護者和代言人,導致學生參與學生社區管理的積極性不高。三是激勵制度措施欠缺。高校學生社區宿舍硬件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但社區文化建設、黨團建設仍然滯后。入駐學生社區的教師主要為一線輔導員,工資待遇、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等措施沒有與學生社區激勵措施相結合或結合得不好,導致其對社區認可度、歸屬感不高,參與積極性不夠。
“一站式”學生社區的各管理部門之間,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而是合作與協作的關系。
建立科學務實、具體化的部門分工,明確崗位職責,有效避免“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部門間的角色沖突,實現學生社區主體完成“應然—實然”的有效轉化。面對外部環境不斷變化、學生的需求不斷增多,工作職責也需要不斷改革才能應對現狀。我們要正視工作職責要求與管理對象需求的不對等關系,“共贏”是在“工作職責”規定基礎上的雙贏?!肮糙A”的職責角色是指通過主動地、創造性地完成崗位職責,贏得服務對象的認可,從而獲得幸福、快樂。“共贏”是在主我對客我的不斷反思和建構過程中形成的,利用應然與實然之間差距來維系適當的張力,實現良性發展的學生社區教育系統,滿足第三方對管理部門的要求與期許。
提高部門協同能力的首要途徑便是為各個部門做“加法”。這里所說的“加法”是回歸部門本身應發揮的作用,其目的在于重拾管理主體角色意識,提質增效。此外,做好管理主體角色“減法”也是提高學生社區管理效果的有效途徑。“減法”旨在于為一線工作者減負,頂層設計要重原則、求科學、避煩瑣。同時,賦予管理主體更多的管理自主權,優化學生管理服務流程,實現學生社區一校一特色。
學生社區作為學校課堂的延伸,要實際承擔起課外育人的職能?!耙徽臼健睂W生社區各級管理部門,如同人一只手的五個手指,各自承擔著各自的基本功能,最重要的是具備高一級強有力的領導機關——大腦。在大腦的指令下,手指共同完成身體所需的動作。擬從系統性思維出發,嘗試構建“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見圖1)。

圖1 “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
學生社區具備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維權三大職能,實行網格化管理,成立學生社區區長、志愿者大隊、樓長、層長、寢室長為主的學生社區管理基層機構,增強了對學校的認同感。
黨建引領“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發展,是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有效整合基層黨組織、管理部門、教師、學生以及校友等多方主體形成合力,持續深化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黨支部,夯實基層戰斗堡壘,強化示范引領作用,確保學生社區育人實效。基層黨委要注重政治方向把握,指引“一站式”學生社區的政治發展方向和運作方式,實現有監督、有指導;社區學生黨支部在工作中要嚴肅組織紀律,指導和規范學生社區基層黨組織的日常黨務工作,實現有記錄、有考評;黨員個人在具體工作中要亮明黨員身份,實現黨員做示范、明責任。
高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充分調研學生對學生社區的需求與期待,統籌學生社區物理和社會空間,實現“物”與“人”的管理合力,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實現服務育人的高效度。
“一站式”學生社區的工作理念,為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了天然的教育實踐環境。通過鼓勵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等參與學生社區的管理服務工作,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學生社區管理決策、社區文化建設和社區日常事務管理,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規劃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
3.3.1 兼顧要約性與自愿性,全員參與
要約性體現在建立學生社區學生專業實習、勤工助學崗位等措施。依據高校實際,結合學科發展,設立學生社區內專業實習崗位等舉措。另外,服務“下沉”,加強學生資助及激勵政策向學生社區傾斜力度,吸引學生各類組織團隊、勤工助學崗位等到學生社區,發揮學生非正式組織的紐帶作用,倡導學生全員參與,“學校是我家,建設靠你我他”,達到全員參與,共促社區、學校發展。
3.3.2 重視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
強化學生參與學生社區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學生社區實施定期學生社區學生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重點創建合法的矛盾協調機制,開展與校內職能部門平等對話機制。優化設置學生申訴的線上線下等多種途徑,當學生在學生社區的合法正當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必須以正當的程序、合法的途徑和地點進行反映,做到“有訴求,必有回應”。
3.3.3 完善激勵措施,優化評獎評優評選辦法
學生社區具備學校管理和學生學習生活共同體的雙重屬性。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實踐過程中要探索兩類服務的平衡點,推動兩者的有機融合。將學生的社區日常行為規范、學生個人綜合考評和班級建設、社區管理教師工作考評績效相結合。
學生社區是教育的“第一現場”,要發揮學生社區育人的教育生動性和直接性。加強學生社區管理隊伍建設,完善教師隊伍日常進駐的輪崗制。在服務中注重教育,在教育中體現服務,教育和服務相輔相成。
為保證社區學生管理的工作活力,一是學校領導干部帶頭踐行“一線規則”,與學生拉近距離,提供面對面的服務。開展以專職輔導員隊伍為主,優秀專任教師、班主任隊伍、心理咨詢生涯規劃等專業師資、職能部門教師為輔的復合型育人團隊,實施工作崗位輪崗制。二是建立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組織、組織學生參與社區建設、樓宇管理、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等措施,將社團活動、志愿服務、勤工助學、實踐鍛煉等學生活動引進社區,基層黨團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進駐社區,實現互利互補,增強學生社區的協同育人實效。三是提升社區績效意識,完善績效管理制度。健全學生社區管理人員配套獎罰機制,政策上要給予一定傾斜,提高學生社區管理環節所占績效考核中的比重。
網絡數字化技術是“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重要因素,運用信息技術、思維、認知來支撐學生社區網絡平臺系統建設,實現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利用信息化打破各部門主體之間的行政壁壘,實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等不同主體之間的交流互動。一是打造基于網絡服務的管理協同服務“云生態”,全方位做好學生情況摸排,了解學生在學業、就業、資助、心理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全面做好學生的線上服務工作。二是健全學生線上維權訴求綠色通道。暢通學生合法有序表達渠道,以線上社區大數據建設有效支撐線下學習生活共同體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