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亮,郭家林,覃曉龍,曹 娟,孔晶晶
(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貴州 遵義 563006)
2019 年12 月,貴州省教育廳發布了《貴州省高等職業教育興黔富民行動計劃省級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項目申報指南》(以下簡稱“雙高指南”),“雙高指南”旨在推進貴州省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推動職業教育持續深化改革、高質量發展,建設一批服務國家戰略、促進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高水平高職學校,為建設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雙高指南”指出在全省遴選15 所左右的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我校”)作為全省醫藥衛生類學校積極申報,經過材料評審及現場評審,最終于2021 年2 月成功獲批貴州省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
根據貴州省“雙高指南”的文件精神,結合學校的內在需求、外在的需要,筆者認為推動“雙高校”建設的意義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有利于提升學校在國家戰略上的支撐度。具體來講就是服務健康中國戰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2030 年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的具體目標,意味著“健康中國”建設需要大量優質衛生健康人力資源,這就迫切需要學校通過雙高校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是有利于提升學校在地方上的需求度。通過對接貴州12 大產業,建成一批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領域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紅利,為遵義市唱好“雙城記”、形成重要經濟增長極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三是有利于提升學校的行業認可度。通過建成一批中醫藥領域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為醫院、藥企、行業協會提供產品研發、工藝改進、生產技術服務、科技咨詢,為其創造新的效益增長點,讓行業和企業都認可。
四是有利于提升學校國際交流度。通過探索以中醫藥特色技能標準推廣和培訓、國際護理人才培訓、國際化康養人才培養為突破的職業教育對外開放新模式,提升學校在對外開放中的影響力。
通過省級“示范校”“優質校”的歷練,不論是學校項目總負責人,還是子項目負責人基本具備了項目設計及建設的能力。但新形勢總是面臨新的問題,通過梳理分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項目方案設計還不夠細致。如項目建設內容、市場調研、設備參數等要素準備不充分,導致項目真正進入實施階段時遲遲不能落地。
二是項目進度掌控還不夠有力。如對項目建設的流程不清晰,對招投標、審計、報賬的相關政策要求理解不具體,認為只要寫好方案即可完成招投標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的進度。
三是項目實施標準還不夠健全。如產業學院、職業教育規劃教材等項目,政府職能部門雖有部分文件,但缺乏具體操作標準,因此導致負責人存在困惑,需要借助智力機構協助。
四是項目激勵機制還不夠完善。學校層面缺乏科學合理的正向激勵、績效考核機制,高職院校教師的本職工作比較繁重,“雙高校”建設又加大了他們的工作量,如果沒有合理的激勵考核機制必然會導致教師缺乏內生動力。
為確保學校“雙高校”建設的順利進行,抓住貴州省“大健康、大醫藥”的發展機遇,引領貴州省醫藥類職業教育服務健康中國戰略、融入貴州醫療康養產業,最終實現高水平高職學校的預期建設目標,應“四圖”并舉。
圍繞健康中國和服務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重大戰略決策,服務中國大健康產業、服務國家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服務黔川渝結合部中心城市戰略、服務長江經濟帶建設等重大發展戰略。以協同創新、協同育人為引領,以學生受益、學校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全面推進綜合治理結構改革。通過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全面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努力建設國內先進的具有濃郁醫藥衛生行業特色的高職院校,為醫學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貢獻“新智慧”。
通過建設,學校綜合辦學實力達到全國一流職業院校水平,服務健康中國、健康貴州戰略,促進康養產業轉型升級。到2023 年,建成服務省內醫療康養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高地;中醫學專業群、護理專業群綜合實力達到省內領先水平,為同類院校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一是醫教協同校院共育人才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多元育人機制運行順暢。二是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專業對口率達70%以上,就業單位滿意度達98%以上。三是“雙師型”教學創新團隊整體水平顯著提升,“雙師”素質教師比例達到80%。四是對接衛生與健康發展需求組建5 大專業群,重點打造護理、中醫學專業群,支撐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五是學校服務發展水平全面提升,圍繞大健康和中醫藥產業需求,培養一批志愿服務基層醫藥衛生事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打造衛生健康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六是學校國際化辦學水平顯著提升,建成國際教育學院,基本形成以中醫藥特色專業、護理專業為重點對外交流新格局。
學校通過“一加強、四打造、五提升”十個方面的具體建設規劃,組建以項目負責人為領導的建設施工隊,實行項目負責人責任制,由項目負責人全面負責項目的規劃與實施,統籌建設資金的使用與管理,項目責任人按照項目建設的實施方案和建設工作任務書的要求,全面開展項目申報、建設和驗收的工作,最終實現預期建設目標。具體實施路徑如下。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建引領,實施五大工程;構建三大育人平臺,形成大醫精誠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二是實施三大工程,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實施學生成長成才工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施高素質衛生健康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工程,構建產教融合、醫教協同育人新模式;實施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工程,打造貴州醫藥育人新標準。
三是搭建三個平臺,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高地。建設中醫藥康養產業平臺,構建科技服務品牌;建成“健康細胞”工程平臺,培育校企科技創新共同體;建成抗腫瘤研發的高端產業技術創新平臺,促成科技成果轉化。
四是優化結構布局,打造2 個品牌專業群。對接大健康產業鏈,打造核心專業群,充分發揮龍頭引領、輻射帶動效應;建設重點專業群,夯實專業鏈,做強人才鏈,支撐產業鏈;培育朝陽專業群,延長專業鏈,服務大健康新興產業。到“十四五”末,形成5 大專業群,專業數量優化調整至25個左右。中醫學專業群、護理專業群綜合實力達到省內領先水平,經驗可借鑒、可復制。中醫學專業群按照“四相一共”組群原則,以中醫學專業為龍頭,針灸推拿、中藥學、中醫康復技術、醫學美容技術專業為支撐;通過內聯課程,共享教學資源,外聯產業,共同滿足產業需求,達到專業鏈與產業鏈緊密對接,實現六大預期成效。護理專業群以護理專業為核心,助產、健康管理、家政服務與管理專業為支撐,成為全生命周期護理與健康管理高水平人才培養高地,創建護理專業群貴州品牌。
五是實施“三工程一機制”,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專業課“雙師型”教師達到80%;培養名醫大師,實現登上講臺能教書育人,走進病房能把脈問診,邁出校門能服務社會。
六是組建康養職業教育聯盟,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實體化運行貴州益養苑康養中心,建成貴州康養服務領軍品牌,形成混合所有制康養服務標準體系,引領貴州康養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七是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發展水平。充分發揮法醫鑒定所的社會功能,打造黔北司法鑒定高地,助力司法公正。實施黔北醫藥企業轉型升級項目、社區教育和終身教育培訓項目、醫療康養水平提升項目,服務行業企業和衛生健康事業。
八是完善內部制度體系,提升學校治理水平。推行三大人事制度改革,構建職責明晰、運行有序、共建共治的學校治理新格局。
九是建設智慧校園,提升信息化水平。打造“一中心五智慧+”,力爭進入全國300 所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
十是建設國際教育學院,提升國際化水平。形成以中醫學專業、護理專業為重點的對外交流新格局,學校國際化水平達到省內高職院校前列。
學校成立以校黨委書記、校長為組長,其他校領導班子成員為副組長,各二級部門的黨政負責人擔任組員的“雙高校”建設工作推進領導小組,發揮全面領導、分項督查、綜合協調各方的職能。全面領導項目申報、建設及驗收工作,研究議定項目建設中的重大事項。
領導小組下設“雙高校”建設工作推進辦公室,發揮統籌協調推進職能。其一是,督促項目的建設進度(周、月、季調度)。其二是,組織有關專家,對興黔富民項目進行中期評估。其三是,負責組織校內外職業教育專家對完成建設任務的項目進行驗收。
按照“正向激勵、過程監控、績效考核”原則,成立質量監控辦公室,發揮巡視監督、問責問效職能。完善正向激勵制度,根據考核結果,評選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建立和完善負面清單制度,對建設推進不力者,扣發單項績效,并與年度評優選先掛鉤。
“雙高校”是與“示范校”“優質校”一脈相承的高等職業院校教育建設項目,通過該類項目的建設,希望能建設一批具有中國特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水平高職學校,從而帶動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提質培優。“雙高計劃”建設就是為了下好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先手棋,推動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模式發展,增強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新階段、新要求,新征程、新作為,學校將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弘揚新時代貴州精神,落實擴容提質“六雙”舉措,助力健康貴州建設,為貴州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