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佳
(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哈爾濱 150080)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大背景下,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是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不二選擇。生態旅游強調在對生態資源不造成破壞的前提下,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行動,實現對生態資源的有效長久利用,同時加強對生態資源長足的保護。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旨在獲得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旅游效益四者的有機統一。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綠色發展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我國生態旅游獲得高質量發展并且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三江源、東北虎林園和海南熱帶雨林等一批國家公園的建立,大興安嶺、太行山和秦嶺等森林步道的修建,“紅色+生態鄉村”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模式,以及各類特色鮮明的生態旅游節慶活動的開展……無不顯示著“吃生態旅游飯,走綠色發展路”,已成為現今旅游發展中的新型發展道路。
“兩山理論”的首次提出是在2005年。當時習近平在浙江省安吉縣余村進行考察,在回應當地村民準備發展生態旅游的匯報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保理念,即“兩山理論”。“兩山理論”包含著三個層次:“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三個層次從不同角度闡釋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強調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既要堅持“趕”又要堅持“轉”的思想方略,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必須兩手抓,二者不可偏廢。生態旅游作為“兩山理論”的必要載體和關鍵路徑,對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當初,國外提出生態旅游概念是為了應對當時歐美國家面臨工業化帶來的環境破壞、生態惡化等一系列問題。我國引進生態旅游也是基于當時經濟發展的需要,忽視了對環境生態的保護,而造成環境、生態問題。目前,有關生態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概念定義的界定、當地社區的可持續生計、環境承載力等方面,其中對生態旅游概念的界定一直爭論不休。陳曉穎等認為生態旅游即是以自然生態系統為旅游對象,在對生態系統進行保護的前提下,由游客主動承擔生態責任。王楊等認為生態旅游是一種全新的旅游經濟形態,是現代旅游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淮安市位于古淮河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又位于秦嶺-淮河分界線上,因而兼有南北氣候特征。境內地勢平坦,河湖交替,水網縱橫,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位于境內,是典型的“平原水鄉”。溫和的氣候類型,豐茂的河湖資源,平坦的地形地貌,養育了淮安市境內各類生靈,造就了淮安市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得益于淮安市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具體來說淮安市的生態旅游資源具有以下幾類:
1.地貌景觀生態旅游資源
盱眙第一山,原名南山,又因其盛產都梁香草,故稱之為都梁山。2010年,第一山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此外,淮安市境內還有甘泉山、老子山等地貌景觀生態資源。
2.水體生態旅游資源
洪澤湖,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大部分位于淮安市境內,還有部分位于宿遷境內。洪澤湖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譽,同時發揮著淮河流域大型水庫蓄水、航運樞紐的作用。除此之外,還有白馬湖、高郵湖、蕭湖、寶應湖、龍泉湖、金湖荷花蕩、老子山溫泉等豐富的水系資源。
本組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明顯好于對照組,且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變化情況,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服藥依從性和生活方式改善情況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性,說明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社區管理中具有積極應用意義。
3.生物生態旅游資源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為國家4A級景區,占地面積十萬多畝,其中次生林海占地近四萬畝,動植物資源富饒,擁有40多種野生動物,170多種鳥類,280多種樹木,近千種植物和800多種中草藥,其中絕大多數為南北地域邊緣物種,是天然的動植物基因庫。此外,還有金湖水上森林景區和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等生態旅游資源。
4.人工自然型生態旅游資源
盱眙象山國家礦山公園是清朝后期就進行露天開采建筑石料的百年老礦留下的礦坑,后因環境問題對其進行全面的生態治理,逐步開發成象山礦山國家公園。櫻花園、蘭趣園、淮安市動物園、蘇北野生動物園、淮安市水利樞紐風景區等也是淮安市的特色生態旅游資源。
5.人造文化型生態旅游資源
里運河文化長廊景區內包含兩大世界運河文化遺產即清口樞紐、清江大閘和淮揚運河淮安市段。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淮安市還精心打造了楚秀園、古淮河文化生態景區、金雞坨生態農莊等一批生態旅游景區。
近年來,淮安市依托于自身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及向好的政策優勢等,積極發展旅游業,致力于打造“美麗淮安市”的城市地域形象,將生態旅游作為振興鄉村,擴大旅游產業規模的重要載體,推動淮安市的經濟產業發展、環境質量提升和生態保護。但淮安市的生態旅游發展起步晚,目前還處于積極探索階段,難免在發展方式、產品開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因而還需要對其進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就當前的淮安市生態旅游發展現狀來看,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一直以來,淮安市的客流來源以省內游客為主,然而隨著淮安市近年來加大對城市旅游形象的對外宣傳,其客流來源逐步加大。與此同時,淮安市積極發展符合自身城市文化的特色化、個性化和品質化旅游,深挖自身獨有的文化資源,依托于運河文化、淮揚美食文化、紅色文化、西游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舉辦形式各樣的旅游節慶活動,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來參與。為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步伐,淮安市聯合南京市打造寧淮都市圈,在這一政策的帶動下,淮安市的文旅產業如虎添翼,獲得大踏步發展。但這兩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各地政府應防疫政策要求,以及人們出于自身的防疫安全著想,近郊游以及省內游、周邊游成為首選,因而造成淮安市市旅游客源市場在一定程度上的縮減,現今淮安市的客源大部分來自于省內。
2.政策扶持力度加強
淮安市為推動全市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堅持“項目為王”的發展理念,積極與國內的各大文旅集團尋求項目合作,鼓勵支持小微文旅產業的發展,并為全市文旅產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同時發揮政策引導功能,創新出臺《淮安市文化市場輕微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免責清單》《關于全面推進考古前置工作的實施意見》,為各類文旅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成立專門的文旅消費工作小組,負責督導規范各類文旅活動和幫助文旅企業的項目通過省級驗收。出臺各類實惠政策深化文旅惠民,如各個生態旅游景區在疫情期間紛紛推出免門票、低價等優惠,切實保證人民感受到政策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一直以來,淮安市堅持綠色發展原則不動搖,用實踐來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全力營造生態文旅水城特色品牌,打造了白馬湖旅游度假區、金湖水上森林等一批熱門綠色生態景區,成為了淮安市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3.生態環境有效改善
生態興則文明興。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們保持健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為加快淮安市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夯實淮安市生態文明建設來之不易的戰略成果,淮安市牢固樹立并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實施了一系列生態修復與整治措施。圍繞打造市民的幸福河湖,淮安市先后投入200多億元進行河湖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和水資源保護,截至2021年,淮安市的57個地表水國省考斷面有52個達到Ⅲ類標準。與此同時,淮安市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制定《生態環境管控單元與項目準入指南》,深入開展“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工作,用壯士扼腕的決心加大對突出環境問題的整改,確保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治理。實施建設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對淮安市境內的空氣質量、飲用水安全、河湖生態安全進行全方位監控,預防并及時處理了相關生態問題。
4.基礎設施日漸完善
完善的旅游基礎設施有利于推動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淮安市積極貫徹實施全國“旅游廁所革命”精神,推進旅游廁所建設,在2016-2021年期間新建、改建的旅游景區廁所300座以上,確保景區廁所數量充足、衛生、環保、免費。提倡智慧旅游,建立并完善淮安旅游信息基礎平臺,保障游客可通過PC段、手機端、微信平臺等實現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搭建市級旅游服務平臺,在全市熱點旅游景區內實現咨詢服務、免費“Wi-Fi”無線網絡全覆蓋等工作。建立健全游客集散中心,在全市范圍內設置“淮鄉驛站”,為游客整個旅行過程提供方便。
淮安市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可以理解淮安市在對外宣傳中想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多領域來介紹自己,通過了解淮安市近年來的對外形象宣傳標語可見斑:“運河三千里,醉美是淮安”“水懂我心,自然淮安”“歷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態水城,宜居新城”“運河之都,偉人故里”……不難看出,過多的品牌形象標簽難以讓游客形成一個固定的認知,反而會使游客產生模糊感,無法認同當地的景區建設理念。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淮安市在進行旅游品牌建設過程中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過分關注品牌建設帶來的短期效益,忽視長遠發展,這無疑會造成品牌生命周期短、知名度不高、定位模糊等問題。
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淮安市發展生態旅游起步晚,目前仍處于積極探索階段,因而作為后來者,只有通過不斷地向前者借鑒學習,來推動自身生態旅游發展步伐。但借鑒學習不等于簡單地生搬硬套,而是要立足于自身的實際情況,有矢有的地發力施策。淮安市在發展生態旅游過程中,以鄉村生態旅游活動為例,主要停留在觀光、采摘等項目上,產品同質化嚴重,且各個景區之間存在激烈的內部競爭。此外,旅游產品的同質化,難免會使一些不良商家混水摸魚,魚目混珠,以次充好,給游客帶來較差的旅游體驗,影響游客的購買欲望。單一依賴“門票經濟”,各景區之間聯動性較差,造成游客體驗感差。對自身文化的挖掘不夠深入,淮安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但大部分歷史文化生態景區的建設僅僅停留在表面,未能夠形成大范圍內的文化影響力。
開展生態旅游較早且經營良好的地區是云南、四川、湖北和湖南等省份,江蘇省一直以來憑借得天獨厚的地位優勢,優先發展制造業,所以整體來說,生態旅游的發展較其他省份處于弱勢地位,在發展生態旅游人才儲備上明顯不足。淮安市作為江蘇省蘇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整體的旅游經濟發展同蘇南地區相比呈現出較大差距,在人才引進上和人才就業選擇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據淮安市2021年《統計年鑒》有關旅游業統計數據(如圖1),淮安市現持有導游資格證人數共計1819名,較之上年下降了16.9%。在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周邊居民是直接參與者,大部分人通過經營家庭旅館、飯館等形式來營生,但是普遍存在整體受教育程度低、服務意識不強,繼而給游客提供較差的服務質量。
2021年淮安市旅游業情況
在有關生態環境的利益相關者中,社區的居民是直接聯系者,然而由于大部分居民均為農民,其受教育程度低,對生態環境的利用一直秉持著“地盡其用、地荒浪費、人占我占,不占犯傻”這樣一種理念,這無疑加大了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第二是周邊工廠的污水排放等問題。雖然長久以來不管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在地方層面上反復打擊,勒令相關企業將廢水處理后再排放,但處理費用的昂貴,使得一些企業仍然愿意冒險偷偷排放污水。第三是經濟發展的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淮安市的經濟發展較之整個江蘇省長期處于末尾狀態。經濟的不發達,使得人們在利用生態環境上仍處于一種較低水平,勢必會帶來生態環境問題。第四是政治參與度問題。政府主導,相關企事業單位協同治理是長時間以來的主要辦事方式,然而社區居民卻往往被忽略,以至于在政府施行一些環境治理政策時,居民不能充分理解其長遠意義,反而對政策的實施多加阻撓,給政策實行造成困難和壓力。
統一、鮮明的城市旅游形象,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旅游知名度、美譽度和外在影響力。因而可以通過網絡形式和線下形式相結合的方式,向廣大游客和本地城市居民廣泛征集旅游宣傳口號和城市形象標志,更加科學精準定位城市的旅游形象。在此基礎上,應立足于自身文化挖掘工作,確保旅游形象與城市文化發展的深度契合。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離不開長期的城市品牌營銷管理,應加強對城市品牌的系統性打造,完善相關品牌產品的產業鏈,知人善任,人盡其才,任用專業的品牌管理人員負責管理工作。
創新的前提是要立足于本地文化特色,不可偏廢或者脫離實際。充分發揮大數據的數字分析功能,聯合政府、文旅企業、景區以及旅游業的專家學者,多方位立體研發符合自身底蘊的旅游產品。加大對文創產業創新的政策支持,鼓勵文創工作者從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出發,從自身的城市文化底蘊出發,創造出更多滿足人民需求的優秀文藝作品。生態旅游,應以生態為主要抓手,在保證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的前提下,依托于獨有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有序合理的開發利用,并將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貫徹其中,使游客在生態旅行過程中,得到身心愉悅的同時,還能夠有所得,深諳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因此,不能簡單地以走步道、看風景為重點,應建立健全生態旅游景區的解說制度以及標語標識,凸顯生態旅游的文化內涵和文化教育功能。
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推動作用,悉心培育旅游人才,第一要發揮好學校的教育功能,鼓勵市內的高校增設旅游管理專業,深入推進產學研用的高度融合,為全市的旅游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旅游人才。第二是制定并完善人才引進政策,提高政策吸引力,吸引留住大批專業人才。政府應為人才充分發揮其專業能力搭建舞臺,堅持以實踐來鍛煉人才,幫助其成長成才。
人員的素質決定了管理效能的好壞。從實際出發,積極開展對涉旅產業人員的素質培訓,樹立服務理念,提高服務質量。統籌景區的管理工作,制定規范的景區管理條例,避免各個景區間因利益糾紛而存在惡性競爭。
在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大背景下,任何的發展都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作為代價,因此要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的不法行為,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制定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堅守綠色發展底線不動搖。
拓寬居民的政治參與渠道。第一是要培育社區居民的生態環保理念,理解生態安全對整個社區的重要性。第二是在開展某些生態旅游活動以及開發某些生態資源時,優先詢問當地社區居民的意愿,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確保政策在后期的施行過程中的通暢。在這一基礎上,應建立健全完備的社區參與制度體系,保證社區參與管理的合法合理性。
新時代,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大踏步邁上新征程,淮安市應緊跟國家發展大步伐,在開展生態旅游進程中,始終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貫徹全過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魄力,堅定生態環境保護第一、利用第二,堅決不吃子孫飯,靈活實現生態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