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佳 向小清
(長江師范學院,重慶 涪陵 408000)
十九大報告將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推現代農業發展。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促進了貧困地區發展,為當地人民解決了貧困難題。然而當前,部分地區農業發展基礎仍較薄弱,部分脫貧人口仍存在著返貧風險,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防止脫貧戶返貧的必然舉措。
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發展相輔相成,其主要被定義為生產條件現代化、生產技術現代化、經營管理現代化、集約化、可持續化、商品化、專業化、社會化,標準化、信息化等方面。羅明指出通過現代農業與服務業耦合發展的路徑,延伸現代農產業的覆蓋范圍;白同豪等運用實例及路徑分析法研究了商河縣的現代農業發展,提出充分發揮現代及農村特有鄉土文化優勢,更好地實現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陳麗樺等圍繞破解現代農業發展的短板與瓶頸,提出了實施百億特色產業培育、現代農業集聚發展、現代農業品牌提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農民全面發展 6 大行動,探求樹立南方丘陵山區農業現代化示范樣板的路徑。
自2020年我國實現全面脫貧以來,防止返貧脫貧又成為鄉村振興任務的一大重點。我們主要以巴中市平昌縣為例,通過探討影響現代農業種植科學化、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影響因素,找到如何進行科學化農業生產的發展路徑,推動實現鄉村振興。
巴中市平昌縣位于四川盆地外圍大巴山區域,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通常夏多冬少;年平均氣溫約為16.8℃,年平均日照時數1366小時,多云霧,風速小,冬春略旱,夏秋偏澇。平昌縣境內流域面積廣達2229.12平方公里,河流落差大,蘊藏豐富水能;縣境土壤以紫泥土為主,田多于土,宜種度廣,肥力中等,但一般有機質含量少,氮質,磷缺,鉀富。
巴中市平昌縣第一產業經濟逐漸增高。2019年,平昌縣地區生產總值達182.68億元,增長6.4%,第一產業增加值為30.12億元,增長2.4%,約占總產值的1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170元,增長10.3%。
平昌縣作為川陜蘇區革命老區縣、全省首批擴權強縣試點縣和百萬人口大縣,對于發展現代農業具有勞動力充足、政策支持、生產條件適宜等優勢。在發展糧食產業的基礎上,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實現當地經濟穩定增長,是防止返貧脫貧的重要路徑。
平昌縣農業特色主導產業以青花椒與茶產業為主導。在平昌縣發展優勢下,“平昌青花椒”成為一方品牌,相關產業鏈已構建完成,青花椒產值實現持續穩定增長,助力農民增收,減少返貧脫貧現象;經多年發展,該縣茶產業面積擴展到20余萬畝,涉益15個鎮85個村(居),擁有種茶專業合作社93個、茶葉加工廠26個,2021年總產值達6.5億元。目前,平昌縣成功創建省級茶葉科技示范園區,獲評“全國十大魅力茶鄉”。”
平昌縣現代農業發展特點平昌縣近年來農業發展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農業經濟持續增長,農民收入水平提高。近15年來平昌縣占巴中市農業生產總值的20%左右,總體上呈現出波浪式增長態勢。2020年,平昌縣農業生產總值257600萬元,比去年增加10800萬元,年均增長 4%,占巴中市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0%;2019年,鄉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達10.3%。2、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基礎糧食產量遞增。“平昌青花椒”、平昌“巴靈茶”作為平昌縣特色產業標志,為平昌縣農業發展帶來巨大經濟優勢。3、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生產資源配置優化。平昌縣高低海拔相對高差500米,農耕地多在海拔700左右,相當于山腳高度。地表形態為高丘地貌長條形,耕地地勢較為平坦。響應綠色農業發展號召,平昌縣合理分配農業生產材料,減少了化肥、農藥以及農用薄膜的使用。4、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提高,基礎設施加強。近年來,平昌縣大力推廣農業機械,扶助農業生產。農業機械總動力整體上保持持續增長態勢。2020年,平昌縣農業機械總動力年均增長2%。
一是產業化發展基礎優勢。平昌縣具有發展農業良好的自然與人文因素。雨熱同期,日照、水源充足,土壤氮質富鉀,肥力相和,適合農作物生長;鄉村人口67.58萬人,占平昌中人口的73.66%,人口稠密,勞動力充足。二是政策優勢。平昌縣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意義。平昌縣位于四川東北部,茲臨四方。東接萬源、宣漢,南抵達州、渠縣,西比營山、儀隴,北連通江、巴州,在地理上起到了溝通四方的作用;平昌也是川陜蘇區革命老區縣、四川省首批擴權強縣試點縣,在政策上享有傾斜。目前,平昌縣已經開始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著手建立產業園區。
目前平昌縣農業發展位居巴中市前列,但對于鄉村振興支持下的現代化農業發展仍有一定距離。例如,農業經濟增長速度下降。近三年來,平昌縣農業產值雖呈上升趨勢,但增速有所下降,由原有的8%降低至4%;土地肥力中等,缺磷,對于部分農作物的選育存在限制,因此需要肥力補充;農民生產素質不高,缺乏系統的農業專業化生產培訓,且農業經營主體競爭力不強,部分品牌知名度多集中在本地;缺乏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等。
本文選取了7個 關鍵指標,即代表種植科學化、農業機械化的農業總產值、耕地面積、化肥施用量、農藥使用量、農用薄膜使用量、地膜覆蓋面積、農用機械總瓦利。本文主要選取了2005-2020年間巴中市各區縣以上指標的數據,考慮到每項數值之間的差異性,對以上指標平均值進行對數化得到表1,用以評判巴中市各區縣農業現代化生產條件發展,并建立折線圖進行直觀對比,呈現出巴中市各區縣農業機械化指標的總體情況走勢,借此分析巴中市平昌縣在農業生產條件方面的優勢與劣勢。

表1 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評價指標均數對數化
3.2.1 回歸分析。用化肥施用量、農藥使用量、農用薄膜使用量、地膜覆蓋面積、農用機械總瓦利測試各自對農業總產值的貢獻度。通過分析,化肥施用量和農藥施用量對農業總產值的影響不明顯,相關系數出現負值。
3.2.2 均值分析法。通過巴中市各個區縣關于關鍵指標的均值,發現巴中市平昌縣在4個區縣之中農業總產值方面居于首位。結合回歸分析結果判斷,這主要得益于平昌縣在農業機械使用及農用薄膜等種植工具的合理投入。如圖1,可以明顯看出,平昌縣這幾個方面都存在優勢,但均未超過巴中市均值,說明其現代農業發展仍存在較大空間。

圖1 巴中市各區縣農業現代化生產條件發展對比
綜上所述,平昌縣農業總產值均值高于巴中市其他區縣農業總產值的平均值,其他指標均值也同樣高于其他區縣。相比于巴中市其他區縣,平昌縣的農業發展水平居于較為領先的地位,但仍不及巴中市發展的平均水平。又通過對影響農業種植科學化的部分因素進行回歸性分析,得出其相關性分析結論為,農藥使用量以及化肥施用量雖然呈現年度遞增模式,但對農業總產量的貢獻不大,在2014年甚至呈現了較為明顯的負相關關系,間接性說明化肥量施用過度甚至可能對農作物生長產生負面影響。這體現出,雖然平昌縣的農業生產者在種植科學化方面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但技術強化不夠深入,沒有構建標準的合理種植體系,仍存在較大改進空間;其次,在農業機械化方面,農業機械總動力指標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與巴中市其他區縣相比,平昌縣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影響其農業總產值的增長。農業機械總動力主要消耗于農用運輸車、農用大中型拖拉機、農業小型及手扶拖拉機、農業排灌動力機械、大中型機引農具等。因此,巴中市平昌縣可以適當加大力度引進農業機械等,以此來刺激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總值。
本文從種植科學化、農業機械化兩方面探討農業生產現代化條件,確定了化肥施用量、農藥使用量、農用機械總瓦利等各評價指標對農業生產的貢獻,并對巴中市平昌縣的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條件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巴中市平昌縣現代農業發展整體水平高于巴中市其他區縣,但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對此, 本文從地緣特征、技術優勢、發展主體、發展品牌四方面提出平昌縣現代農業可實施的發展路徑。
4.1.1 種植資源合理配置,堅持科學生態種植。農業的健康發展得益于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既要堅持產量第一原則,又要秉持資源的合理使用,堅持以最小的投入比實現最大化生產,以便順利推進當地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此外,要關注“重量不重質”對農業生產總值的“拖后腿”現象。只有高質量的農產品才能承受住市場檢驗,創造可持續的收入機制。如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及塑料薄膜。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地貌、土質以及氣候條件等,從化肥施用品類、施用量以及塑料薄膜的使用時長去考慮,以綠色生產為目的,通過科學的方法構建出適宜本地的科學化種植體系。
4.1.2 加強水利化建設,提高境域水資源利用。農業生產與水資源密切相關,可以從兩方面發揮作用。一是結合地形,通過科學的管道規劃或水渠建設,引流入田進行灌溉;二是在耕地周圍建造小型水車,利用境域豐富水能,在合理繪畫耕地畦溝的基礎上,實施自主灌溉。
4.2.1 提高專業化、產業化程度。以集約化生產方式代替粗放型的生產方式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大趨所勢,打造專業化分工明顯,機械規模生產的農業有益于農業量與質的雙重提升。但平昌縣受限于地形原因,耕地大多分布不均,難以實現標準意義上的集約化生產。針對現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可根據海拔對耕地進行劃分,再以戶進行劃分,打造“分片式”集中化生產,由點連成線,再連成片。
4.2.2 大力發展機械化農業,提高農機科技創新能力。以機械代替人工,縮減人工成本,減少支出,轉移資金使用的流向,購買機械設備,加大力度刺激生產。但普通機械難以在平昌縣實現普惠,因此還需當地加強新型農機建設。
4.3.1 提高農民文化素養,以文“養”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重點培育農產品專業種植大戶,包括家庭農園、農業合作社和當地種植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的骨干農民,通過教育培訓、技術支撐、統一管理等制度,利用現代化手段開展在線教育培訓、技術咨詢和全程跟蹤管理考核,從理論到實踐,手把手教會從田間地頭到面向市場全過程,培養其持續經濟能力。
4.3.2 引進機械化建設相關人才,完善農業自主創新獎勵機制,促進平昌縣農業主體增強自主發展意識,鼓勵當地發展適合的“特色農機”。
主打優勢農業,發揮產業優勢,打造特色名牌。以當地優勢農產品為基礎,投入宣傳費用,建立特色名牌,打響知名度,增加農產品及相關的附加品的銷售渠道。訂單的增加,能夠帶動當地工作人員的生產積極性,更加全身性地投入生產,此外,通過消費刺激生產,擴大生產規模,促進產業線發育、成長的,將當地農業產業的優勢完全發揮。